趙容昌
(巴中市恩陽區婦幼保健院 四川 巴中 636063)
在全球孕產婦死亡因素中,約有25%是因產后出血所致[1]。由于我國二胎政策的全面實施,臨床上產后出血高危病例如胎盤粘連、前置胎盤、瘢痕子宮等不斷增加,這就使得產后出血出現了較高的發病率。而在處理此類情況時,臨床主要采取的方法為各種手術治療、子宮按摩、藥物治療等,這也是當前產科醫生一直探究的重點[2]。因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即對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處理方法的療效做了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為21~34歲,平均年齡為(27.6±2.4)歲。孕次(2.4±1.4)次;產次(1.1±0.2)次。觀察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8.5±1.7)歲。孕次(2.3±1.2)次;產次(1.2±0.3)次。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及排除標準[3]:全部患者與剖宮產產后出血診斷標準相符;術中與術后出血量按照面積法或容積法進行準確計算;之前向入選患者、家屬進行目的與方法的介紹,且同意簽署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將合并血液系統、其他內外科疾病患者排除。
1.2.1 藥物治療 兩組患者娩出胎兒后,采用20U縮宮素行靜脈滴注,并將20U縮宮素注射至子宮肌層。如果患者存在胎盤淺肌層植入、胎盤粘連等情況,則需盡可能的將其徒手剝離,對存在產后高危因素者,如羊水過多、巨大兒、前置胎盤等,則需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作以子宮肌層注射干預,經藥物和子宮按摩加強宮縮后,若患者仍有活動性出血,且出血量達600ml,則需實施手術治療。
1.2.2 對照組 該組實施B-Lynch縫合治療,即術中將患者子宮向體外牽出自子宮切口右側3cm的下緣2~3cm處采用1號薇喬線進針,置切口上緣2~3cm處宮腔位置引出針。針于患者子宮前后壁處進入,從宮腔內引出,再繞過子宮底部進行另一側出針處理,繞過宮底促使子宮表面與縫線緊貼,之后針從患者子宮前壁下段子宮切口上3cm左右處進入。對子宮體向內、向下擠壓時,需要對縫線作以拉緊、打結處理,待其擠壓成扁圓形后,對子宮有無出血進行觀察,之后將子宮切口縫合。
表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輸血量(U)術中 術后2h 術后24h觀察組 40 1081.3±78.5* 43.4±10.2* 1114.3±75.2* 62.8±11.2* 1.5±0.7*對照組 40 1214.5±93.5 59.8±12.1 1301.3±83.4 78.6±14.2 2.5±0.6
1.2.3 觀察組 該組實施Bakri球囊填塞治療,即術中縫合一部分剖宮產切口后,使用無齒卵圓鉗經過患者子宮下段,對其陰道進行鉗夾(球囊引流端)處理,并向子宮底部送入球囊端,術中護士需要于患者陰道處將球囊末端牽引出,然后采用300~400ml 0.9%氯化鈉液從開關閥注射,觀察患者子宮變化情況,確定注水量,同時研究患者引流管中的血流情況,待其流量顯著減少時,需要固定導管,連接一次性引流袋,并對出血量進行記錄。手術結束時需要對患者子宮切口作以縫合處理,術畢24h后取出球囊。
術畢兩組患者均采用縮宮素、頭孢二代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中、術后2h與24h出血量、輸血量等),術后患者并發癥率。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1例患者剖宮產原因為巨大兒,術中發生產后出血、宮縮乏力,且采用球囊填塞術加以治療,仍存在活動性出血,且出血量達1200ml,術中止血即行子宮動脈結扎術;而在子宮縫合期間,1例患者因意外扎破水囊,導致其失效,則需重新注水并更換水囊,患者成功止血;而在手術室清理患者術后陰道內發現球囊脫落,且將其內部水抽出后,對陰道穹隆與注水后填塞碘仿紗條2條,可避免球囊脫出。對照組在返回病房后2h,1例因前置胎盤出血1200ml,且為在此陰道活動性出血400ml,其出血情況經宮縮加強治療后未減少,則改行子宮動脈栓塞;1例患者因術中于過高位置處縫合,且子宮下段未實現有效止血,經填塞宮腔曬條后成功止血。在手術情況上,觀察組術中、術后2h、24h出血量、手術時間、輸血量等較對照組均明顯較少,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
觀察組中有2例患者發生術后發熱,體溫高達39攝氏度,檢查血常規后可知,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值較高,白細胞正常;而對照組中有7例患者出現術后發熱,且體溫高達38.2~39.2攝氏度,其中2例為實施紗條填塞者。在常規抗感染治療后48h,5例患者體溫降低,且抗生素延長使用1d。在術后并發癥上,觀察組發生率5.0%較對照組17.5%明顯較低,組間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感染和其他并發癥,子宮均得以保留。
Bakri球囊是一種類橢圓形結構,屬于硅膠球囊,符合產后宮腔輪廓設計,主要用于產后出血的治療,作用原理為患者宮腔受到膨脹球囊機械性刺激,便會在壓力作用下發生宮腔創面受壓迫表現,從而可通過子宮收縮來止血,待患者身體血液凝血能力提升后,便會在血管中生成血栓。在對宮腔進行填塞時,通過擴張宮腔而對子宮肌層產生刺激,并引起反射性子宮收縮,這樣即可將胎盤剝離面血竇進行及時有效的關閉處理,從而發揮良好的止血效果。由于球囊可改變形狀,可塑性較強,因而在對宮腔進行充分填塞后,可對胎盤剝離面產生壓迫而止血,此時可保證患者子宮收縮的正常性,同時遠端球囊引流還能對患者出血情況進行合理觀察與評價,進而可以避免因隱匿性出血、填塞紗條過緊或留有空隙而造成的嚴重后果。如果患者為成功止血,實時的引流設計、簡便的操作便于醫生快速準確的判斷病情,從而避免后續治療被延誤。而B-lynch縫合則是對子宮加壓,即通過子宮前壁縫線給予子宮壓力,子宮壁間血管即使交織于肌纖維間也能獲得良好的積壓,這樣即可有效關閉血竇,從而將盆腔動脈壓顯著減少而氣道止血的效果。近幾年臨床治療產后出血的過程中,子宮壓迫縫合止血應用非常廣泛,且縫合的方法獲得了改良,且能達到90%以上的止血成功率,此種治療方法的優勢在于可將子宮有效保留,這就使得患者的生育能力獲得了有效保留。采用B-lynch縫合治療患者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過程中,其可將子宮一部分血液循環有效阻斷,從而發揮顯著的止血作用,且其縫合技巧與水囊填塞相比,其可有效的減少各種并發癥。但操作中如果縫合過緊,則患者極易發生子宮缺血壞死;若縫合過松,則無法起到顯著的止血效果。特別是針對患者合并前置胎盤的情況,此時則要求對患者實施宮腔填塞,但又易造成患者感染風險增加。本文觀察組患者的術中、術后2h與24h出血量、輸血量及手術時間等數據與對照組比較,具有明顯優勢,而且該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人數少,由此說明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可采用臨床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的Bakri球囊填塞治療法。
綜上所述,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臨床采用Bakri球囊填塞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