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銘 吳文華(通訊作者)
(黃石市第二醫院兒科 湖北 黃石 435000)
兒童由于自身營養、發育、免疫等相關因素,以及周圍環境、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等因素作用,是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而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通過飛沫傳播,易發生于人群密集處,也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呈上升趨勢[1]。其檢測方法主要有病原體培養、血清學檢測、核糖核酸檢測等,各有優缺點[2-3],近年來,新型實時熒光核酸恒溫擴增檢測技術(MP-SAT)因其診斷率高、誤差率低的優勢被廣泛應用,本臨床研究旨在探討MP-SAT在兒童肺炎支原體診斷與療效監測中的應用,現總結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并確診的72例肺炎兒童,所有患兒均符合診斷標準[4],年齡2~12歲,平均(4.11±1.04)歲,男性39例,女性33例。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院外使用過抗生素,或其他治療;③嚴重免疫缺陷、嚴重內科合并癥。所有患兒及家屬交待治療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入院24小時內采集患兒痰液,進行①MP培養:采集痰液,立即接種培養,10%~20%小牛血清,pH 7.8~8.0之間,37℃,5%~10% CO2,培養24~48小時。②MP-DNA檢測方法:于ABI7500實時熒光定量基因擴增儀,MP-DNA檢測試劑盒。③MPSAT(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and testing,SAT)檢測方法:于ABI7500實時熒光定量基因擴增儀,MP核酸檢測試劑盒。④觀察比較MP-SAT檢測方法的診斷陽性率指標,診斷陽性率=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陰性人數)×100%。⑤對于MP-SAT檢測陽性患兒,進行阿奇霉素治療靜滴,每日一次,連續七天為一療程,觀察比較治療前、治療第7天、14天肺炎支原體檢測的陽性率。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樣本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肺炎支原體培養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金標準”,與金標準比較,MP-DNA檢測陽性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P-SAT檢測陽性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P-DNA檢測診斷陽性率低于MP-SAT檢測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種檢測方法比較
隨著阿奇霉素治療,肺炎支原體病原體的檢測陽性率逐漸下降,MP-DNA檢測的陽性率下降緩慢,但是兩種檢測方法比較,其檢測陽性率在治療后7、14天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陽性率動態比較[n(%)]
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有肺炎鏈球菌,其次是肺炎支原體,其臨床癥狀呈反復性,癥狀不典型,病程長,治療效果不穩定。該病原體沒有細胞壁,治療上主要選用大環內酯類如阿奇霉素抗生素[7],病原體的蛋白質合成,起到滅菌作用,由于該疾病導致的兒童呼吸道感染癥狀不典型,影像學表現沒有明顯特異性,加大了早期診斷的難度。
目前主要的檢測方法[8]有病原體培養、血清學檢測、核糖核酸檢測等,各有優缺點,肺炎支原體培養是診斷的“金標準”,但是需要培養周期較長、培養條件嚴格;血清學檢測容易受到發病時間、病程等多因素干擾,很容易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結果,準確性低;核酸檢測中的MP-DNA檢測,無法辨別支原體是否存活,“死菌和活菌”在檢測時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從而導致患兒治療周期延長。近年來新型檢測方法實時熒光核酸恒溫擴增檢測技術[9](SAT),可以實現特異性擴增及檢測,僅僅存在于活菌中的功能性基因片段,有效區分“死菌和活菌”,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本臨床研究顯示,與金標準比較,MP-DNA檢測陽性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P-SAT檢測陽性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P-DNA檢測診斷陽性率低于MPSAT檢測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阿奇霉素治療的推進,肺炎支原體病原體的檢測陽性率逐漸下降,MP-DNA檢測的陽性率下降緩慢,但是兩種檢測方法比較,其檢測陽性率在治療后7、14天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利用該檢測手段可以達到肺炎支原體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療效評價。
綜上所述,可以合理有效運用MP-SAT檢測技術可以進行兒童肺炎支原體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療效評價,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