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中美貿易戰當中的輿論較量,是一堂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中國社會各階層普遍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對黨和政府的原則立場給予了高度認同與支持。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將中美貿易戰引向所謂狹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以及民粹主義,就是一種缺乏理性的表現。姑且不論這幾個概念內涵的差異性以及論述邏輯的合理性,僅就當前輿論場上愛國主義被有的人列入負面詞匯的實際情形而言,就有反思的必要。
在對待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都保持高度理性和冷靜的姿態。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態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之所以不得不打,是在面對主權和尊嚴遭受欺辱時的反應。廣大群眾由此迸發出的愛國主義熱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是對黨和政府堅持原則立場的積極呼應和肯定。很顯然,只有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形成強大的反制力量,才有推動事態向好的方向轉化的可能。
相比較之下,那些面對愛國主義熱情表現出居高臨下的冷漠甚至輕蔑態度的人,有一種天然的潔癖,生怕觸及愛國主義的字眼,就會有降低自己的格調,跌入普羅大眾之中的風險。
他們首先想當然地將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簡單等同。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確實有天然的聯系,但也有原則上的不同。有學者加以辨析指出,愛國主義是以“屬地性”為基礎的情感關聯,而民族主義則歸屬意識形態,是民族國家的“現代性”共生品。與愛國主義的處境不同,民族主義思潮長期處于被攻擊被污蔑的境地。有學者分析,民族主義之所以如此尷尬,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地球村”環境下,民族主義自外于這美好的大同世界,是“狹隘”和“封閉”;二是民族主義只要族權不要人權,并且用族權壓人權,是專制統治者的工具。全球化雖然在深度發展,但世界還遠沒有發展到大同的狀態。只要這個世界國家、民族和種族的劃分依然存在,民族主義就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想當然地將民族主義作出貶義的理解。要注意,民族主義有溫和、激進與狹隘之分,只有狹隘或激進的民族主義,才具有負面色彩。將民族主義與貶義詞聯系起來,有西方意識形態因素的外部作用。有美國學者指出,民族主義一詞在美國語境中,因為容易和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相連,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所以人們一般不用。但是,在關于當下中國愛國情感的敘事中,一些西方媒體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民族主義”的概念,這種遮蓋和替代的默契,其實蘊含著精準的意識形態考量。美國國內保守勢力挾狹隘民粹主義之力到處“退群”,受到全世界贊同全球化與多邊主義力量的齊聲譴責,他們明明是挑起貿易戰的一方,卻試圖將中國國內反擊霸凌主義的正義聲音從道德上加以污名化。國內有些人,則有意無意地充當了這些勢力的傳聲筒。
如果真正走入中國的普通民眾中間,感受他們的樸素而純粹的愛國主義,絕不是被有些人污名化的所謂“群氓”。無論何時,愛國主義都是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偉大力量。守護好這份情感,既要防范污名化愛國主義的聲音搶占輿論陣地,也要注意引導愛國主義避免走向狹隘民族主義并抑制投機者的空間,還要深入貫徹社會主義價值原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這也是中國自己的事情中最核心和最關鍵的內容。▲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