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血管疾病護理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從該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間心內科住院治療患者150例,采取雙盲篩選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護理總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值得學習與借鑒。
[關鍵詞] 心血管疾病;護理風險管理;合格率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b)-0020-02
心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及風險,從而直接影響了護理質量與效率[1]。目前,風險管理模式逐漸運用于護理管理工作中,對護理風險進行了積極防控,確保了日常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基于此,該研究選取心血管疾病患者,對其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并同常規護理進行分組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對象為該院心內科收治的8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為住院患者,簽訂了本次研究的同意書。同時,這些患者中并不存在意識障礙、精神混亂、認知缺陷的患者,可對自己的意愿進行正常表述。其中男女比例為85:65,平均年齡為(60.68±4.21)歲。采取雙盲篩選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應用數據統計軟件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逐一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入院時護理人員將病房環境、相關制度、主治醫生進行詳細介紹,每天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測量,并加強飲食、用藥、心理等方面的指導。觀察組則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操作為:①組建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心血管護士長為組長,高年資護士為成員,對該科室護理風險進行全面管理,定期檢查與反饋,一旦發現問題,討論制定有效的改進方法。②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基于全程化護理風險管理標準,制定針對性有效的管理制度,對護理發生標準的概率予以有效明確,并注重風險管理的評估。同時,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制定護理登記機制,及時處理護理不良事件,明確護理負責人不同護理類型、原因、過程及其他后果,詳細填寫護理整改措施。基于護理應急預案,重點分析護理應急過程,整理出護理過程中需重點注意的內容及標準,制定針對性的制度措施予以有效處理,采取科學合理的制度等級予以劃分,對實際評估因素予以明確,從而對護理風險進行有效控制。③科學指導用藥: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需服用大量的藥物,護理人員應對每一種藥物的服用劑量、注意事項了如指掌,在服藥前認真查看患者相關生理指標是否符合該藥物服用的標準。同時,服藥前,將每一種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實告知患者。針對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留意服藥后的反應,觀察是否存在藥物相沖的情況。針對輸液患者,應合理控制輸液速度。④做好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不穩定,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2]。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預測護理風險,并實施有效的處理措施,例如心力衰竭及心絞痛患者,如果患上便秘,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護理人員應定時指導患者科學排便。針對護理人員難以解決的護理風險,應迅速報告給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并積極配合處理。⑤加強設備管理:心血管疾病需要采用各種醫療設備來檢查身體,所以護理人員應注重醫療設備的養護,避免出現器械障礙,影響檢查結果。同時,醫院應指導護理人員科學使用醫療設備,保證正確操作,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⑥重視環境改善:對整個病區進行細致檢查,消除各種安全隱患。例如,對于病區走廊,可安裝扶手,并懸掛“防摔”“防倒”等各種標志,以此來有效預防滑倒、摔傷等意外事件的產生。同時,病區應盡量保持安靜,定時通風,加強環境的整潔。
1.3? 療效評價
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分別為①優:并未出現任何不良事件及并發癥;②良: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及時發現并予以有效解決,并未造成不良事件的出現;③一般:出現了1~2例不良事件;④差:不良事件頻繁出現。
1.4? 統計方法
該文數據統計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據統計得知,觀察組護理合格率為97.33%,對照組為85.33%。兩組數據對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3.1? 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也逐漸增長[3]。再加上該類疾病較為復雜,病情程度差異較大,死亡率較高,所以臨床醫患關系尤為緊張。護理是一種高風險職業,如果護理人員并未嚴格按照操作流程機械能操作,則會誘發各種風險。對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可有效預防各種不良護理實踐的產生。心血管內科存在各種風險因素,例如護理人員責任意識較為薄弱,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并未嚴格遵照規定的流程進行,并未貫徹執行查對制度及相關醫囑,錯輸或漏輸液體等行為頻繁出現,這無疑增加了護理風險發生概率;因未嚴格按照相關交接班規定,對患者具體病情了解甚少[4];同時,護理人員技術水平及突發狀況解決的能力有效,均會導致風險的出現。心血管類疾病患者病情變化快,治療過程中如果護理人員經驗不足,再加上操作技能不嫻熟、新技術及新護理方式并未掌握,對于患者而言,則無法獲取優質的護理干預。護理實踐活動中,一些護理人員對于搶救設備運用不足,對于患者的生命造成了嚴重威脅。
另外,護理人員同患者及家屬之間的交流溝通不足,對患者的具體病情無法動態掌握,告知義務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從而誘發了各種風險,護理糾紛事件頻繁出現。對于其他風險因素,再加上心血管類疾病患者大多數為老年人,病情變化快,且存在各種并發癥,若患者對臨床工作抱有較高的期望,治療過程中一旦出現疏忽,則會引起技術性錯誤,從而誘發護理糾紛。與此同時,醫院設備布局如果不科學,噪聲過大等也是護理風險因素之一。
3.2? 有效的防控措施
針對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有效的防控措施尤為重要[5]。首先,進一步完善護理管理規章制度。醫院應注重引導護理人員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嚴格遵照規章制度操作。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及時將失誤情況上報,并采取有效的對策予以控制。例如,可設置護理質量監督小組,對相關制度的落實情況予以督促與檢查。針對各種問題,認真分析,并予以改善。同時,要求科室護理小組應具備較強的團隊意識,以此來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其次,組織開展護理知識及技能相關培訓活動,以此來促使護理人員綜合素養的提高。如發放心血管疾病護理常規知識、健康教育等資料給護理人員,要求其認真學習,并定期考核。每月基于科室實際情況開展合適的業務學習活動,認真分析典型病例,相互之間積極探討。同時,醫院購買新儀器與設備,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并要求專科醫生重點講解疾病病理及生理知識、心電圖等。在培訓過程中,對護理人員常規護理流程、除顫儀、心電監護儀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并基于考核結果進行相應的獎懲。這些做法可有效強化護理人員責任意識,對護理操作進行熟練操作,以此來有效降低風險因素。
再次,護理人員積極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溝通是和諧護患關系構建的主要途徑,是一種基礎性護理工作,應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6]。護理人員應巧妙地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采取通俗易懂的話語、親切的態度,對患者的述說進行耐心傾聽,并充分尊重患者的飲食。另外,護理過程中還應有意識地就開展健康教育,一旦發現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其情緒,促使其積極應對疾病。
最后,對醫院環境進行有效優化,可有效避免護理風險的產生。例如,病房內安裝扶手,為患者活動提供便捷;為了避免患者摔倒,可在地上鋪設一層防滑墊;對于一些危險的物品,應科學放置,避免患者隨意觸碰,并貼上醒目的標識。病房中定時通風,勤換被褥。
綜上所述,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來預防各種風險因素的產生,避免不良護理事件的出現,使得患者獲取舒適、精心、有效的護理,護理滿意度逐漸提高,且有利于和諧護患關系的構建。所以,護理風險管理方式值得在臨床更廣泛地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史冬梅,田金萍,許艷玲,等.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20):2519-2520.
[2]? 鄭淑梅,曹宏霞,楊秀蘭,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住院病人跌倒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89-90.
[3]? 江海霞.護理風險管理在心內科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3):53-54.
[4]? 仇中葉,曹樹紅,孟憲杰.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2018(1中旬刊):1587.
[5]? 張肖紅.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1):149.
[6]? 唐麗君,張晶,張明明,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科的應用效果[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12):1745-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