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華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內科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擇從2017年1—12月已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急診內科患者50例納入研究,為研究組;另選擇從2015年1—12月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急診內科患者50例納入研究,為對照組。比較分析兩組護理質量檢查合格情況、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的護理三級考試合格率(98.00%)、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96.00%)、無菌物品滅菌合格率(96.00%)、護理操作合格率(92.00%)更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2.00%)、護理缺陷發生率(0.00%)、投訴發生率(0.00%)更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98.00%)更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急診內科護理過程中落實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可以明顯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且有助于減少各種風險事件、護理缺陷及投訴的發生。
[關鍵詞] 護理風險管理;急診;內科;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b)-0069-02
急診內科是臨床醫院各個護理科室的重要前沿窗口,且收治患者多為危急重癥。護理風險性突出,極容易發生各種臨床醫療糾紛,不僅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更導致醫院順利發展受影響。因此,在臨床急診內科護理管理過程中,應加強風險管理[1-3]。該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內科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17年1—12月已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急診內科患者50例納入研究,為研究組;另選擇從2015年1—12月未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急診內科患者50例納入研究,為對照組。對照組:性別: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為(55.85±5.85)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疾病有21例,腦血管疾病有18例,消化系統疾病有8例,其他疾病有3例。研究組:性別: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為(55.70±5.90)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疾病有20例,腦血管疾病有19例,消化系統疾病有9例,其他疾病有2例。兩組急診內科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組間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急診內科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急診內科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開展落實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具體操作如下:①強化教育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法律法規觀念及風險防范意識。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學習《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相關內容,以熟悉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及防范能力,不斷提升自我護理服務水平,以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②強化護患溝通,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意識。與患者及其家屬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其存在的負性情緒,并給予積極疏導,以促使其正確認識與理解臨床護理工作,并給予積極支持與配合。③強化業務能力,提升護理人員的臨床搶救水平。組織護理人員定期培訓業務能力,以促使每一位護理人員均具備豐富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掌握扎實護理理論知識,具備熟練護理操作技術與操作技能,從而持續性提高臨床搶救護理服務水平。④組建專門小組,提升護理工作更明確分工,搭配更合理。組建專門護理小組,并統一由護士長負責指揮與調動,定期組織開展業務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監護能力、應激反應能力及處理能力,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配合度,從而有助于提高整體護理水平。⑤制定落實合理臨床護理計劃,嚴格規范臨床護理流程以及明確臨床護理重點。結合患者的疾病情況、身體狀況,制定科學性、合理性護理計劃方案,落實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及時上報存在潛在性醫療糾紛、發生護理并發癥以及重癥疾病患者情況,并制定落實有效護理干預計劃,以盡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安全。⑥規范化管理急救物品、藥品與儀器。強化藥物管理、搶救儀器管理、護理物品管理,以持續性提高物品管理水平以及物品管理效率,由專門人員負責管理相關物品,以保證物品存放良好,物品運行良好,可及時提供各種所需,同時,應及時更換不合格物品,分類管理藥品,以有效避免各種安全隱患。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檢查合格情況,包括護理三級考試合格情況、護理文書書寫合格情況、無菌物品滅菌合格情況、護理操作合格情況。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風險事件、護理缺陷、投訴。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包括十分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
1.4? 統計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檢查合格的比較
研究組護理三級考試合格49例,護理文書書寫合格48例,無菌物品滅菌合格48例,護理操作合格46例,合格率分別為98.00%(49/50)、96.00%(48/50)、96.00%(48/50)、92.00%(46/50);對照組護理三級考試合格39例,護理文書書寫合格40例,無菌物品滅菌合格40例,護理操作合格38例,合格率分別為78.00%(39/50)、80.00%(40/50)、80.00%(40/50)、76.00%(38/50);組間比較,研究組的護理三級考試合格率、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無菌物品滅菌合格率、護理操作合格率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69 7,6.060 6,6.060 6,4.761 9,P<0.05)。
2.2?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的比較
研究組發生風險事件1例,無發生護理缺陷,無發生投訴,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缺陷發生率、投訴發生率分別為2.00%(1/50)、0.00%(0/50)、0.00%(0/50);對照組發生風險事件7例,發生護理缺陷4例,發生投訴5例,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缺陷發生率、投訴發生率分別為14.00%(7/50)、8.00%(4/50)、10.00%(5/50);組間比較,研究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缺陷發生率、投訴發生率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 3,4.166 7,5.263 2, P<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研究組十分滿意有31例,比較滿意有18例,不滿意有1例,護理滿意度為98.00%(49/50);對照組十分滿意有23例,比較滿意有17例,不滿意有10例,護理滿意度為80.00%(40/50);組間比較,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73 7,P<0.05)。
3? 討論
急診內科為臨床重要科室,以危急重癥患者為主要收治人群。由于急診內科存在各種的不確定因素,導致在臨床護理過程中也存有風險性。故此,臨床需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干預,以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的和諧[4-5]。
以往臨床急診內科護理工作中,僅開展常規護理管理,但該護理模式已不能有效滿足臨床實際需求[6]。該次研究工作中,研究組在接受常規護理管理過程中,聯合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包括強化教育培訓、強化護患溝通、強化業務能力、組建專門小組、制定落實合理臨床護理計劃,以及規范化管理急救物品、藥品與儀器[7-9]。從該次研究結果可知,與單純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的研究組的護理質量檢查合格率更高,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且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說明,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在急診內科護理工作中有重要作用[10]。
綜上所述,在急診內科護理過程中落實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可以明顯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且有助于減少各種風險事件、護理缺陷及投訴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鄧愛姣,于佳佳,徐文花,等.臨床科室護理風險與護理難度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1):48-50.
[2]? 侯利敏,周喜華.兒科過敏原點刺試驗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7,49(5):628-629.
[3]? 朱秀琴,鄭娜,劉清華,等.急診內鏡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護理風險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8,33(5):25-27.
[4]? 李俐君.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內科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4):47-49.
[5]? 鞏越麗,劉春艷,趙淑玲,等.護理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在綜合醫院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6):711-713.
[6]? 魯丹丹,趙鑫萁,張琪,等.急診內科護理中風險管理護理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30):113,116.
[7]? 趙瑞.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對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0):49-51.
[8]? 謝曼英,彭英,管穗麗,等.安全文化課程對提高急診室護理實習生安全意識的作用[J].內科,2017,12(3):419,423-424.
[9]? 趙婷,商臨萍.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理論在臨床護士執行標準預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15):1846-1850.
[10]? 馮慧.風險管理在腦血管危重急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7):3948-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