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敏 范桂紅 胡海艷 王玉鳳 李雪


[摘要] 目的 探析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對神經內科實習護生護患溝通能力的干預效果。方法 采用單雙號抽簽隨機分組的方法將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18年9—12月于神經內科實習的40名護生分為常規(guī)臨床實習的對照組及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進行培訓的實驗組各20名,對兩組自我效能、護患溝通能力進行對比。結果 實習前兩組自我效能感、服務態(tài)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習后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出科考核成績(理論、實踐)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能夠全面提高神經內科實習護生護患溝通能力,值得在今后其他科室護生實習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神經內科;實習護生;自我效能感理論;護患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b)-0113-02
隨著患者維權意識的提高,對于臨床醫(yī)療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剛剛從醫(yī)學院校畢業(yè)的護生雖然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缺乏足夠的臨床工作經驗,使得對于護理安全、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在臨床工作中容易誘發(fā)不必要的糾紛,故此實習階段成為提高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時期和手段[1]。自我效能感理論是由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Bandura于上個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隨后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能夠促使人們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面對日常工作,并樂于接受更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2]。將其應用于護生實習工作中有助于提高其角色體驗,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熱忱、增強自我效能感。為探析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對2018年9—12月神經內科實習護生40名護患溝通能力的干預效果,該次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單雙號抽簽隨機分組的方法將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實習的40名護生分為2組各20名。對照組中男1名、女19名;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22.05±0.55)歲;受教育程度:本科6名、專科14名;戶口類型:城市17名、農村3名。實驗組中男2名、女18名;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2.00±0.50)歲;受教育程度:本科7名、專科13名;戶口類型:城市19名、農村1名。納入標準:①均于神經內科實習者;②能夠配合此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無法順利完成此次實習者;②不同意該次研究方案者。兩組護生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比對。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同樣的崗前培訓。在培訓完畢后對照組直接步入臨床實習,在帶教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各種臨床操作,包括靜脈輸液、肌肉注射、口腔護理、健康宣教等。實驗組則在實習2~3個月后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首先進行角色體驗,將所有護生按照隨機原則進行自由組合并進行情景模擬,2人一組,分別扮演偏癱伴失語的神經內科病人和護士,然后角色互換。在表演之前將角色體驗案例準確傳授給所有護生,確保其能夠如實掌握神經內科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癥狀表現(xiàn)、發(fā)病原因和致病機制、護理常規(guī)等。在表演過程中扮演護士角色的實習護生開展日常工作,扮演患者角色的實習護生則是采取抽簽的方式從需要解決的6個問題(穿衣、喝水、吃飯、進食發(fā)生嗆噎、下床活動、去衛(wèi)生間)中選取3個問題(余下的3個問題由同組的護生扮演患者使用),護士重點模擬與不同性格、不同受教育程度、無正常語言溝通能力的患者溝通技巧,以便于全面提升其護患溝通能力。帶教老師在角色體驗案例表演過程中對發(fā)生的常見性問題予以一一解答,并利用親身示范的方式將具體的解決對策如實傳授給所有護生。在課程教授過程中促使每個實習護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患者存在的痛苦,在表演中激發(fā)出學習熱情、努力學習各項技能充實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情景表演結束后由帶教老師總結實習護生欠缺的知識、應對緊急情況時存在的不足并予以針對性指導,要求實習護生撰寫總結報告,描述真實感受,便于其了解患者痛苦、掌握心理變化、深刻認識到對患者充滿耐心、關懷和理解、掌握更多能力服務患者。
1.3? 觀察指標
將自我效能感、服務態(tài)度評分、出科考核成績選為觀察指標。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測定,總分0~10分,具體判定標準如下:低:0~3分;中:4~6分;高:>7分[3]。服務態(tài)度評分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測定,由低至高依次為非常不滿意(1分)、不滿意(2分)、一般(3分)、滿意(4分)、非常滿意(5分)。出科考核成績包括理論、實踐兩部分,每部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成績越理想。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等級資料以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
實習前兩組自我效能感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實習后實驗組自我效能感更強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服務態(tài)度評分、出科成績比較
實習前兩組實習護生服務態(tài)度評分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實習后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出科成績比較上,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強調此種感受是一種具體的、非特質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體驗,注重利用自我效能感來增強主動學習熱情、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4-5]。將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于神經內科實習護生實習工作中無疑有助于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強化護患溝通能力,為護生順利完成角色轉變奠定堅實基礎[6]。
該次研究中兩組護生實習前自我效能感、服務態(tài)度評分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實習后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實驗組自我效能感較對照組更強、服務態(tài)度評分更高(P<0.05)。在出科成績比較上,實驗組較同期對照組更高(P<0.05)。據(jù)此結果可知,在神經內科護生實習工作中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一方面能夠增強其自我效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其護患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能夠全面提高神經內科實習護生護患溝通能力,值得在今后其他科室護生實習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何娟娟,許家萍,羅玉清,等.高職基護實訓教學中應用標準化病人培養(yǎng)護生護患溝通能力的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8,15(21):121-122.
[2]? 楊敏,楊彩燕,閆浩云,等.體驗式教學法在護生溝通能力培養(yǎng)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8,5(3):121-122.
[3]? 劉微,馬秀梅,林昊,等.臨床實習階段醫(yī)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專業(yè)認同感的現(xiàn)狀及關系[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7,14(9):21-23.
[4]? 李菊,趙榕,盧艷艷,等.以情景模擬為基礎的刻意訓練在護生護患溝通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26):3253-3256.
[5]? 何伯紅,王榮俊,劉靜.情景模擬與互動式主題討論教學法在高職護生護患溝通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7,42(4):525-528.
[6]? 張曉磊.延邊某高校臨床醫(yī)學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與自我導向學習相關性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6,13(27):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