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朱穎新 王虹
以“建設世界一流綠色宜居新城,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雄安樣板”為目標的雄安新區建設七項任務中,第一項任務就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雄安新區定位是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宜居的新城區,生態是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是否能夠成功,將是雄安新區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新區建設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一步,在綠色發展上先行一步,在生態宜居上先行一步”。堅持綠色、循環、低碳、清潔、節約、均衡、安全發展,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引領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社會和諧的新型發展模式。本文立足倡導雄安新區的建設和運營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生態建設角度進行探究,以期提出相關思路與建議,助力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期,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全文發布,標志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作出的雄安新區這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進入了具體建設階段。中央提出的七方面重點任務,展現了雄安發展的宏偉藍圖。這七項任務的前兩項,強調的就是綠色和生態。新區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建設世界一流、綠色生態宜居新城為目標,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基本原則,以“資源、生態、環境負面清單”來優化新區發展,以白洋淀生態保護建設為基礎,優化新區布局,以新區環境質量改善來推動京津冀環境質量改善,以綠色基礎設施和智慧環保服務提升整個新區的綠色建設水平。未來雄安,是綠色智慧新城,是一座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國際一流生態城市。是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內涵極其深刻而富有詩意的世界之城。雄安新區的建設中,要著力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打造優美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
一、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重大意義,在新區規劃建設中堅定不移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
雄安新區是在“一張白紙”上建千年之城,生態環境是新區發展的生命線,新區從設立伊始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統籌設計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率先啟動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實施“千年秀林”和白洋淀治理工程。一定要把深入學習總書記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與重要指示結合起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既要站位高、立足長遠,也要分區施策、因地制宜,保障雄安新區可持續發展,為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打好底色。
二、要始終秉持順應自然、平原建城的理念
深刻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核心要義,高標準做好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優先保障新區生態空間,避免重修復、輕保護和過于強調人為干預措施的現象,統籌推進市政設施建設。雄安新區以“成片區謀劃、點線面結合、全要素融合”的思路,將新區劃分為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北部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和南部入淀河流修復三大工程片區。以片區為單元,統籌謀劃設計項目,既緊緊圍繞提升白洋淀水質這一核心,又做到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共同體”理念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構成有機聯系的城鎮網絡體系。主城區結合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歷史人文等因素,新區未來將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間布局,應根據不同的區域功能定位及主要生態問題,各有側重地采取不同的保護修復措施。比如,北部當前面臨綠地資源總量不足、區域森林破碎化程度高的問題,需要重點開展擴林增綠行動,優化和重建綠色生態空間格局;南部淀區則主要圍繞“豐水、凈水、活水”開展調田減污、控污治河、治淀保水、生境修復等,打造“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生態空間。
三、科學合理、因地制宜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按照總書記“既要利用白洋淀自然生態優勢,又要堅決做好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不斷深化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要研究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整治技術標準,規范實際的目標、任務、路徑和措施,加快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首先,
應成立專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委員會,負責監測環境狀況,監督、監管各項環境的行為,建立起健全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和生態補償機制。避免工程監管不到位、管理粗放、施工野蠻等現象。配合相關單位制定和實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規劃,完善具體的工作機制和制度,做到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科學地推進治理修復,不能簡單套用其他區域的治理標準;第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保障雄安新區可持續發展。環境污染主要是水、氣、土這三個方面。新區要全域使用清潔能源,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包括生態海綿城市、綠色智能的供電系統;建設綠色儲能設施,節約電力資源,建設循環利用的環衛系統;實行煤改氣、油改氣或電,推廣新能源汽車、公交車,鼓勵乘坐軌道交通設施,減少大氣污染;要對重污染企業加大力度整改,加大關停取締和轉型升級力度;要推動綠色建筑設計、施工和運行,使用綠色建材,開展節能住宅建設和改造。第三,構建水生態文明系統,把對水資源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切實的執行到位。雄安新區水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體現為白洋淀水資源、水環境及水生態問題。白洋淀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同時也是雄安新區藍綠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過去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水資源短缺、淀內淤積、水位下降、生態系統被破壞、水體富營養化、濕地功能下降等問題,這也成為雄安新區當前亟待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新區與周邊區域地緣一衣帶水,密不可分,考慮到白洋淀水質問題時要有一盤棋思想,需要跳出白洋淀和雄安新區的視野,統籌白洋淀及上下游協同保護和生態整體修復,堅持外源與內源污染同治。需要制定一系列水資源的儲備、節約、凈化、利用等具體方面的制度,建設一套科學合理的城市污水處理建設優質的污水處理設備系統,優先考慮節水型企業與建筑,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保障白洋淀生態不會破壞的情況下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用水,必要時進行跨區域調水。
四、培育創新生態,充分發揮新區創新發展、先行示范的作用,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
要研究提出具有雄安特色的城市低碳發展標準體系,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完善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土地節約集約、能源消費總量管理等制度,探索土壤環境修復、開發利用的新模式,形成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體,社會籌措資金參與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資籌措機制拓展市場化資金籌措渠道。一方面,按照“職責不變、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級財政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并完善市場化機制,設立百億級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基金。同時,創新建立生命共同體單元管理機制,評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等級體系,明確不同類型、等級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單元的管理目標,整體管控自然資源開發及其產生的環境效應,形成完善的自然資源開發生命周期的一體化管控體系。要保持歷史耐心,不能急于求成,穩扎穩打,統籌考慮保護修復與產業發展、脫貧攻堅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重點工作,在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同時需要在探索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模式方面加強謀劃,打造新區建設的示范和樣板。
相信雄安新區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定能如它的名字一樣帶領我國經濟再一次“雄起”,探索出一條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的綠色生態宜居城市發展新路。(作者單位:中共保定市委黨校)
本文為2018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結項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