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軍本
漢中山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漢中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卻比較落后,而且當地多是我國貧困連片區,眾多人口亟需脫貧致富,并且還要防止這些人群重新返貧。因此當地政府應聯合漢中等地的文化企業,或者自己興辦相關產業,持續不斷地發現、發掘本地的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雇傭當地民間藝人等剩余勞動力,將其轉化為產品,并根據情況使之持續升級,同時針對相關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及時解決,然后以發展文化產業與促進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防止其重新返貧為藍本,構建出該地的防返貧機制,并確保該機制能夠長期有效。
文化產業是我國近年來大力倡導的一個產業,目前在各地尤其是東部地區發展迅速,每年銷售額都有較大增長,并逐漸形成為我國的主導發展產業。該產業在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越來越大力量的同時,也能夠對我國目前倡導的精準扶貧及防返貧工作的推進,做出應該具有的貢獻,下面我們將對之作以具體的論述。
一、文化產業的類型
文化產業所包含的行業豐富、類型眾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定義為,“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顯然這個定義過于抽象,人們從中難以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定義要好一些,即“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盡管各國對文化產業這個概念理解的不同,所進行的界定也不一樣,但文化產品的精神性、娛樂性等特征是卻大致相同的。
文化產業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物態產品行業,即生產與銷售相對獨立,以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行業。比如各類圖書、報刊雜志、影視音像制品、娛樂器具、工藝品及文化設備等,都屬于該類行業。其中圖書、報紙雜志多以紙質形式存在,但近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圖書、報紙雜志相繼出現,它們是對傳統紙質形式的一種新發展。而影視音像制品則較難以劃分,若從其表演的形式來看,應該屬于文化服務行業,但從其制成品,則似乎又該屬于物態文化產品行業。其實產業劃界是一個較為困難的事情——不僅困擾著文化產業,也困擾著其它產業。比如旅游業究竟包括哪些行業,也沒有人說得完全準確。對此我們姑且不論,并將之歸納到該類行業。其中的娛樂器具包括樂器、玩具等產品;工藝品包括各類雕刻、飾品、收藏品等;而文化設備包括制作電影電視的各類設備、相機、電器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相關衍生的文化類產品也迅速發展起來,其中代表性的產業就是電子游戲和動漫設計產業,電子游戲滿足了人們休閑的需求,而動漫不僅滿足了休閑需求,同時也起到了傳播知識與娛樂大眾的效果。
二是文化服務業,即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它主要有文藝表演、體育競賽、文化保護等。如娛樂節目包括才藝表演、相聲小品等娛樂節目,及歌舞、戲曲、音樂表演等項目。體育競賽包括各種類型的體育賽事,如風靡世界的世界杯、奧運會等,也有一些地方賽事,如省運會、市運會等。其也可以按照綜合型與專業性運動進行劃分,如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就是包括田徑、游泳、射擊等多個項目的綜合型比賽,而專業性賽事則單純的多,具體包括足球世界杯、世界排球錦標賽、自由搏擊等專項賽事。文化保護具體包括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文化遺跡的保護、文化設施建設等行業,如對古城墻的維修、對比薩斜塔的搶救等都是對文化遺跡的保護。對某一優秀拳種的整理、甲骨文、竹簡殘片的保護、某一戲曲甚至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就是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文化建設行業也有很多類型,如對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的建設就是典型的文化建設行業,另外對一些復古建筑、文化健身設施等的建設,也被包括在該類行業當中。
三是文化附加業,即向其它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主要包括廣告業、文化旅游及其它文化附加業。由于文化本身是精神形態的東西,很難用貨幣進行衡量,但它可以借助于文化的功能與實物形態給其賦值,如廣告業可以通過文化創意、廣告制作等方式借助于其他行業來發展自己。而文化旅游,就是借助于人文景觀、通過導游文化講解、文化知識授課等方式來謀利。另外新出現的一種附加方式,就是通過文化給其它產品賦值,如茶葉,可以通過傳統文化將其進行有效的包裝,而給其賦值,即在茶葉包裝上印刷一些古典詩詞名句、國學經典名言、符合茶韻的國畫等,都可以提升茶葉本身的價值。另外許多酒類企業也是通過文化來包裝自己,如瀘州老窖大力宣傳的1573酒窖、五糧液的酒業博物館、汾酒開發以晉商經營特色的酒文化,建立汾酒老作坊博物館等,都是通過文化來宣傳自己,從而提升自身產品的文化品味和產品價值。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許多行業都將借助于文化來包裝自己,并以此來宣揚自己的產品,從而使其增值。
二、漢中文化產業的特點與發展狀況
漢中作為一座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產業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首先,漢中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漢中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域內擁有眾多的人文古跡和歷史傳說,比較著名的有西周烽火戲諸侯的女主人公褒姒及其祖國褒國,后者遺跡仍舊可尋;劉邦駐蹕漢中的文化古跡如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等,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相關故事及傳說也有很多;另外還有在西漢王朝建立初期就急流勇退、歸隱紫柏山的故事及留下的張良廟等;我國發明造紙并被封為龍亭侯的蔡倫及蔡倫墓、出使西域并開拓一帶一路的博望侯張騫及張騫墓;還有“三國戰將數馬超”的斄鄉侯墓,或許最著名的就是武侯祠、武侯墓了。這些景區及相關人物留下的故事、傳說都屬于漢中市珍貴的文化資源。除此之外,漢中還是我國著名的道教發源地,當年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成立道教之后不久,就帶領其教眾來到漢中發展,其孫張魯還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其生活特色至今還對漢中百姓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漢中的道教傳說及文物也有許多,包括在城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升仙臺、西鄉的午子觀等。另外,漢中還保存許多民俗,如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洋縣懸臺社火、洋縣桿架花焰火、洋縣佛教音樂等,它們不僅豐富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娛樂,而且通過開發利用,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總的說來,漢中擁有和蘊含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這為漢中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豐厚基礎。
其次,漢中文化產業發展難盡人意。盡管漢中文化資源眾多,但是漢中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卻不盡人意。到目前為止,漢中市的龍頭文化企業就是漢中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業務,目前以打造興漢生態旅游示范區為主,注冊資金36億多,是當之無愧的漢中文化產業的巨無霸。另外較有規模的還有漢中報業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開展《漢中日報》的出版發行、廣告業務等,注冊資金8000萬元。漢中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以廣告設計為主,兼營會展、文化旅游、體育健身等業務,注冊資金6000萬元。漢中印象傳媒投資集團公司,主要業務為旅游休閑、旅游地產、生態農業開發,注冊資金2400萬。漢中市歌舞劇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歌舞演出、設備租賃等業務,注冊資金1000萬元。漢中聞博傳媒有限公司主要以出版物印刷、圖書報刊的批發與零售為主,廣告設計、旅游投資為輔的經營模式,其注冊資金也是1000萬元。其它較有影響的企業還有漢中市電影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有電影音像制品發行放映、電影電視生產拍攝、動漫設計等,注冊資金600萬元。漢中廣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廣告制作發布、電視專題制播等業務,注冊資本僅為500萬元。其它企業諸如漢中同城生活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新廣傳媒有限公司、漢中圣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注冊資金在一二百萬元的金額,主要從事廣告、會展業務。漢中紅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漢中知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漢中市聚眾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以文藝演出、賽事策劃、婚慶服務等業務為主。顯然這里除了漢文投之外,其它企業的規模都不是太大,對漢中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度差強人意。
最后,漢中文化企業扶貧功能體現不足。漢中文化企業,除了漢文投擁有3000名員工的規模,其它企業的員工規模都比較弱小,對陜南山區的精準扶貧所起的作用不大。由于漢中市是秦巴連片貧困區的典型代表,所轄十一縣區有八個是國家貧困縣,因此市內貧困人口較多。且漢中土地面積有27000多平方公里,但大多處于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相比較而言,山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下、經營理念落后和行業技術掌握較弱的問題。而文化企業則與之相反,一般要求掌握較高的文化、技術、知識、經營理念,故兩者在一般情況下很難有交集,一直到目前為止,雙方的關聯性不是太大,而規模弱小的文化企業就更是難以產生吸引貧困人口的效應。另外,漢中文化產業所涉及的行業較少,文化創意相對薄弱,也阻礙了相關企業對山區扶貧的力度。目前漢中文化企業多是以旅游休閑、廣告為主,這些業務難以雇傭文化知識水平相對不高的山民。但是,如果想把文化產業當做漢中的主導型產業來抓,不僅需要考慮它的經濟效益,還必須考慮它的社會效益。這就是說,如果能夠將文化產業將漢中市域尤其是山區的貧困人口有機結合,就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三、文化產業助推下的漢中山區文化產業開發策略
前文已述,漢中山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原材料,如何利用這些原材料進行文化創意就成為兩者結合的必要平臺。因此通過山區文化資源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通過文化企業扶助山民脫貧,就成了擺在山區扶貧及防返貧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主要對策如下所述。
首先,山區與文化企業合作,共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發展自身,不僅讓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而且還使山民通過企業扶貧致富和防返貧。山區存在許多文化資源,當地政府可以充分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與漢中市區乃至其它地市的文化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共同開發本地的文化資源。合作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山區政府與漢中文化企業合作成立新的文化公司,當地政府出資源、部分資金、人力等,漢中文化企業出部分資金,雙方組成股份制文化公司,共同開發當地文化資源和具體的企業運營;二是當地政府出文化、勞動力等資源但不出資,文化企業全額出資,雙方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然后共同經營之;三是由文化企業全部出資,當地提供勞動力,政府提供優惠政策,由企業獨自負責企業的運營。總之雙方通過各種方式的合作,共同促進本地的文化產業發展。
其次,山區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獨立興辦文化企業或開發文化產品。文化產業是一個極為龐大的行業群,其中包含諸多行業與產品。有些行業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夠維持正常運營,包括影視制作、主題樂園和人文景區等,如迪士尼樂園、好萊塢大片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資,才能取得成功。但是也有一些文化產品僅需要少量投入就可以取得成效。這時就要求當地政府倡導或組織當地力量設計、收集、開發相關的產品,然后將之在市場上銷售,這也是山區借助文化產業來使自身脫貧致富的一條門徑。
四、文化產業助推下的漢中山區防返貧機制建設
總之,漢中山區相關政府,既可以通過與漢中市等的文化企業合作,促進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也可以單獨組織當地百姓,興辦文化企業,積極開發文化產品,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由于漢中市是全國連片貧困區,又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故通過文化產業振興當地經濟,促進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十分必要。更何況文化產業具有以下特色,一是產品附加值高。由于文化產品首先需要通過文化創意,其次需要一定的技術才能制成,故產品附加值相對較高,能夠給生產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二是文化產業關聯行業、產品多,附帶面大。比如文化旅游業,能夠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飲、旅游紀念品等行業及其相關產品;文藝演出也同樣如此,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飲等行業。因此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可以帶動一系列行業的發展,也能夠雇傭較多的人口就業,從而使后者脫貧致富。
政府若想讓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并防止他們重新返貧,就必須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通過創意、技術、工藝等,使之持續地提升自身的價值,這就要求山區政府、文化企業及當地百姓積極發現、發掘本地文化資源所蘊涵的經濟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當地政府通過該產業建立自己的防返貧機制,確保百姓脫貧致富且防止他們重新返貧。因此總的說來,漢中山區的防返貧機制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建設:一是當地政府聯合漢中本地及外地的文化企業,共同開發當地的文化資源,或者自己獨立興建文化企業,以便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二是當地政府堅持憂患意識,保持一顆發現、發掘當地文化資源的心,對其資源的價值及時評估與開發,以確保該產業的持續發展。三是大力雇傭當地的民間藝人及其他失業或半失業人群,使之能夠在文化產業中充分就業,最終使之脫貧致富,不再返貧。第四就是制定相關政策,支持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企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或配合解決。最后將文化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進行發展,并作為當地的長期政策予以貫徹,以之為藍本形成防返貧機制,無論遇到什么風吹草動而堅決不能動搖。該機制具體如圖所示:
圖一:漢中山區基于文化產業的防返貧機制構建圖
雖然本文在此建立了漢中山區的防返貧機制,但卻是初步的,僅具有建設性意義,對于如做好相關工作,確保山區百姓脫貧致富及防止他們重新返貧,還有很多具體性的工作事物,需要山區政府、相關企業與個人等付出艱辛的努力。(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本課題是陜西省社科聯2018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陜南山區防返貧保障機制研究》(2018Z12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