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堅華
民間民族傳統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因而其消亡或留存,則關乎到民族精神的留存問題。而在全球化經濟與外國文化的沖擊之下,我國的本土文化日益衰微,因此必須協調市場經濟與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做好傳承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工作,展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化保護工作,培養人民傳承民族精神、保護傳統文化的理念。
中國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傳承,由此可以見我國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多么的燦爛輝煌、源遠流長!就如同佛山木版年畫、佛山獅頭扎制、新疆土陶制作、喀什手工真絲地毯等都是我國民間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是構成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主要部分。因此,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關乎著我國民族精神的根基問題、關乎著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關乎著我國未來發展的命運,對此,本文接下來將從多個角度出發就全面推進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展開探究。
一、通過立法保護規范民族民族文化普查制度
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與社會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所以保護工作是一場曠日長久的“持久戰”,不能僅僅依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開展應急保護措施,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意識到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性,如此他們才能持續性做好文化保護工作。而這還需要詳細的傳統文化保護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與國外的文化立法保護工作進程相較而言,我國的傳統文化立法保護工作明顯滯后,這導致人們愈發不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對此,國家必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文化保護法律條規,將保護、留存、傳承為立法保護的目標,以此規范與約束人們的行為,使文化保護部門做到有法可依。在很大程度上,立法保護可以規范我國民間民族文化的普查制度,如確立文化普查的開展形式、普查資金的使用情況、確定普查人民應承擔的責任與履行的義務等,如此就可讓國家領導人可以及時獲知傳統文化的生存與傳承狀態。在規范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制度的基礎上,立法工作應當給與工作人員一定的特權:對瀕臨消亡的傳統文化展開立時搶救工作、依法給予文化保護者與傳承人員適當的經濟獎勵與資助等。當然,在立法的同時,立法人還應當在法規中添加進“民族民間文化瑰寶的認定準則”、“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方法之一二三......”、“文化保護資金的用途規范與籌集方式”、以及“毀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者的懲罰機制”等內容。唯有通過立法,才能將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到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中去,最終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工作成果與工作效率。
二、通過政府主導帶動社會各界參與保護工作
在民族民間文化生存與發展環境日漸嚴峻的當代社會,保護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政府、社會各界乃至全民的共識。早在2006年伊始,政府已經將每年六月份第二個星期的周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日”,旨在培養全國人民的自覺參與并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眾所周知,做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工作,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資金,并且保護工作還涉及到民族、經濟、宗教、以及教育等諸多事業領域和社會團體,所以只有堅持通過政府主導帶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協調好各類機關與社會組織工作,才能得以形成巨大的社會力量,促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創出新的局面。對此,筆者建議應當由主管遺產文化的國家部門發揮帶頭作用,同時牽引社會各組織與團隊參與保護工作當中來,之后還須將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到城鄉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來,完善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相關的一系列制度,最后還應確立詳細的保護重點文化遺產與搶救即將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等保護舉措。此外,各地級市與地級縣應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制定并完善出關于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社會捐贈資金使用規范的制度,積極調動并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的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性,大力拓展與開發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空間與生存環境,引導全國人民參與到保護傳統文化的熱潮中來,令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留存和傳承。此外,政府部門還需建立起系統化的傳統文化保護的通報制度、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制度、群眾監督和舉報制度等,從而令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得以順利、有序地開展。
三、通過教育培訓引導人民養成文化保護觀念
需要注意的是,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并不只是政府與國家的工作職責,它是全社會、全人民都需要共同開展與完成的工作,是每一個中國人民應履行的義務,所以可以說全民保護理念是我國傳統文化得以留存與傳承的必要土壤。而教育培訓則是加深人民群眾文化認知意識、文化弘揚意識、文化繼承意識的最重要方式,這是因為無論在哪一個年代,開展某一項工作都是需要通過“人”這一群體來進行,都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方式來完成。所以,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文化繼承者與弘揚者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對此,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高校教育、中小學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民間培訓機構等在培養人才的優勢,創建出多種渠道、多層次化的文化保護教育體系,全面普查、挖掘出即將消亡的傳統文化遺產,進而發揮出文化教育的傳播功能,令這些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而我國的高等院校與職業院校,可以開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課程,如開設少數民族歌舞、民間手工藝等選修課程等。另一方面,還應充分發揮出民族民間文化持有者的積極作用,給予他們符合規定的政策扶助與資金支持,鼓勵這些民間藝人發揮出他們傳、幫、帶的文化傳承作用,讓全國人民都能深入了解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從而引導全社會人民都養成自覺參與并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觀,并且激發出群眾的民族文化傳播責任感與文化自信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是我們全國人民共同精神財富,而這些文化遺產所體現出的不可再生性、獨特性都表明了要將“保護”列為第一位,將維持其“原生性”作為前提,以“現實情況”為出發點。對此,必須開展通過立法保護規范民族民族文化普查制度、通過政府主導帶動社會各界參與保護工作、通過教育培訓引導人民養成文化保護觀念等工作手段,唯有如此,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才不會成為孤立的、自生自滅的個體,才會得到最有效、最科學的保護與傳承,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楊和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