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
多數人的消費模式在中國經濟的飛快發展和人們康養意識的不斷養成下逐漸成為體育旅游。目前體育旅游發展一片勃勃生機,據有關資料顯示,體育旅游正以每年10%-30%的增長態勢快速發展。在體育旅游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時尚方式下,就如何深度融合旅游與體育,促進體育旅游的長遠發展而言,大量應用型旅游人才被迫切需要。
多數人的消費模式在中國經濟的飛快發展和人們康養意識的不斷養成下逐漸成為體育旅游。目前體育旅游發展一片勃勃生機,據有關資料顯示,體育旅游正以每年10%-30%的增長態勢快速發展。在體育旅游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時尚方式下,就如何深度融合旅游與體育,促進體育旅游的長遠發展而言,大量應用型旅游人才被迫切需要。
一、體育旅游人才在體育旅游業發展中的價值
體育旅游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相當高,良好的旅游管理,教育學,心理素養等人文知識是基礎必備的,同時需要具有良好的體質、醫學基礎知識和創新精神,一方面可以根據當地條件設計各種體育活動,另一方面能隨時應對戶外突發事件,保護整個旅行過程的安全。可見在體育旅游市場中體育旅游專業人才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和地位:專業人才保證了體育旅游的順利開展,體育旅游整體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培養高素質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甚至推動著體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二、我國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體育旅游專業人才供給不足,與體育旅游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不相稱。
目前體育旅游專業并沒有出現在教育部出版的本科招生專業目錄中,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天津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和鄭州大學等體育院校,建立體育旅游人才的專業培養計劃,體育旅游專業大學生總數仍然很少。在2016年發布的《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指導意見》中指出,體育旅游總量到2020年將達到10億人,占旅游總人數比重相當高。目前體育旅游的專業人才培養遠遠不能滿足體育旅游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二)體育旅游人才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素質不足
在體育旅游行業中體育旅游人才素質參差不齊。一些體育旅游人才素質低下,未能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要求,甚至無法勝任體育旅游職業。這跟個別政府部門未能根據條件和要求嚴格檢查,放寬體育旅游人才的準入門檻分不開的。這需要有關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實踐中,大多數體育旅游專業人員技術解釋能力低,示范不明確,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技能水平越低,表現越不令人滿意,長此以往,將影響體育旅游業的發展。
(三)封閉式辦學,教師不足,課程不合理
社會參與度高、實用性強是體育旅游專業的最大特點,理應外出多接觸。然而,體育旅游院校仍然是“閉門學校”,不與旅游企業建立合作和溝通平臺,不積極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這導致了受過訓練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無法滿足體育旅游業的真正發展需要。體育旅游的專業性很強。但教師合格率整體偏低。一名所謂的專業教師是在短期培訓后急于上崗的,一些從本科院校畢業的教師雖然有很好的理論基礎,但缺乏行業實踐經驗,教授的許多專業課程,要么照本宣科、重復知識,要么講授的內容與現實脫節,導致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無法了解專業的現狀和發展。制約體育旅游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三、我國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對策
(一)人才培養大門從封閉變為開放
長期以來,我國的體育旅游人才培養基本上依靠體育院校進行校內封閉式培養。具體表現為:在課程安排方面,設置管理,旅游,體育,公共科學等非常全面的課程,重視理論學習,但實踐內容相對較少,缺乏與旅游企業和社會的聯系、接觸和溝通,關閉校門的想法很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不能滿足社會特色體育旅游項目的內在需求。因此,中國教育規劃部門應了解當前和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特點和要求,轉變思路,對于目前學校體育旅游人才的培養實施開放式培訓,即提供與旅游企業和旅游研究機構合作的交流溝通平臺,鼓勵學生多出門。只有這樣,高校培養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才能滿足體育旅游行業發展需求,解決我國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
(二)體育旅游教師培養體系的構建
旅游院校現有的基礎教師主要由體育旅游專業教師組成,提供體育旅游方向的專業教育,由于體育旅游專業的復雜性,勢必需要復雜的教師制度和教學團隊。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進一步加強體育旅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教師隊伍結構和培養體系,建立專門機構或在相關高校開設長期和短期課程,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教學人員。
(三)構建高校和旅游企業的體育旅游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要實現中國強大旅游國家的夢想,需要一定數量的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而長期保障機制的建設可以專業人才的培養保駕護航。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構建高校,旅游企業和社會體育“三方聯動”的旅游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在其中高校是最為重要的,高校要積極尋求有影響力的旅游企業,加強交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的培養平臺,嚴格制定培養計劃,指派專人負責及時跟進,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合作的目標,同時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實時評估,通過信息反饋不斷創新調整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積極性,真正高效開展高素質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