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梓彤 楊思萌
解決老齡人群的養老問題是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重點工作;但由于社會對老齡群體關注度較少,再加之老齡人口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故處在人生暮年的老齡群體在社會上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老齡人口的養老權益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其獲得平等社會參與權的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亦不能從制度層面得到保障,更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空寂與對恐慌,由此造成大部分老齡人口都被當今社會快速地邊緣化;這種現狀與和諧社會的本質并不相符。老齡群體的養老權益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需要政府對老齡人口的養老服務給予更多的關注,也需要我們完善我們現有的有關養老權益的法律保護制度,切實保障老齡群體的養老權益;對老年人口養老權益進行更好的法律保護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有力的詮釋了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這不僅是實現“老有所養”的重要一步,同時也可以保障老齡人群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國家可以更好的應對老齡化浪潮奠定法律基礎。
一、我國老齡群體養老權益的法律保護現狀
《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公民基本的權利與義務,也對老年人的養老權益予以效力最高的法律確認和保護;1996年通過、施行并于2015年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目前我國對老齡人群養老權益規定較為全面的一部法律,綜合規定了關于老齡人口的家庭養老、老年社保、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內容?!稇椃ā放c《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一同規定了“養老權”,將這一老齡人群的應有權利通過國家意志確認為老齡人口的一項法定權利,二者共同為我們社會養老服務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據和保障。但是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法律文件中,諸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種明確規定老齡人口養老權益的專門性法律卻數量稀少,而且某些養老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在細節之處尚有爭議,未能構建成一套完整的有關養老權益的法律支撐體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將“養老權”這一法定權利轉變為現實權利的一道屏障;這道屏障體現在老齡人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我們必須依靠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律來打破此屏障,給老齡人口的養老權益以完善、充分、有效的法律保護。
二、老齡人口養老權益保護所面臨問題
(一)養老機構內老齡群體權益保障問題
現階段,我國養老機構主要有福利性和營利性兩種類型。福利性養老機構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扶持,其主要目標是保障老齡群體的基本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其數量限制,使得很多老齡人口不能享受該養老服務;而營利性養老機構堅持自己盈利的目的,為老齡人群提供最優質的服務,而價格原因也導致其消費受眾面十分狹窄,只能實現極少數人的養老權益。由于上述兩種類型養老機構不能滿足養老市場需要,故催生了許多套用國家扶持而開辦的私人養老機構;此類機構雖具有一定國家財政扶持色彩,老齡人口受眾面有所擴大,但由于其主要還是由私人出資,故時常面臨著設施不齊備、服務觀念落后等困境;這種私人養老機構堅持追求經濟效益,對類似此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予以規范,其所提供的養老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老齡人口在其中生活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加之缺乏統一管理,因此這種養老機構的混亂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劇了我們社會的養老壓力。在上述三類養老機構中,由于老齡人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質,其身體權、健康權極易受到傷害;另外,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數不在身邊,在養老機構中生活的老人與其子女聯系較少,但老年人自身持有的財產較多,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其財產權益在養老機構中也極容易受到侵害。
(二)農村老人養老權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是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差,養老機構極少,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只能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農村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醫療服務衛生體系亦不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雖有較大發展但仍不全面,許多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權益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另外,近年來,農村老年人“空巢化”趨勢明顯,很多老齡人口社會參與感不足,故在精神層面更加空寂。但是,當老齡群體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老齡群體并不能很好的運用法律來保障自身的養老權益。這主要是因為農村老齡人口法律意識淡薄,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老年人都認為自身年齡已過花甲,只要能滿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給子女添麻煩即可,并不能真正認識到“養老權”作為一種法定權利的意義;在農村中生活的老人,其子女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城市之中,生計原因導致其不能很好的對老人進行贍養,更有甚者完全不履行贍養義務,導致家庭養老根本無法實現。老齡人口念其父母子女之情,不想與子女對簿公堂,一般都選擇退讓,自己在農村另謀生計以滿足生存需要;另外,如上述,我們國家關于老齡人口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現行老年人法律保護制度對于老齡人群來說可操作性較差,老年人立法工作亟待加強,某些現有法律在細節之處也亟待優化。
(三)老齡人口精神贍養缺失
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是指其子女晚輩通過語言和行為滿足老齡人口精神和情感的需求。精神贍養以正常人的情感認知作為評價尺度,其最終目的是讓老齡群體在基本物質條件滿足的前提下精神得以慰藉,可以使其更好的體驗到老年生活的美好。老齡人群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其社會參與度低、內心精神空寂,但是這種精神上的需求于老年人來說也極易滿足,他們只需自己的子女晚輩花費少量時間來給予其精神照顧即可;時代發展、經濟增速,傳統的家庭結構正在加速轉型,很多子女想多陪陪父母老人但由于經濟原因卻又只能舍棄;處在經濟轉型期的社會在各方面都會出現一些問題,部分人群將經濟因素視作首要而弱化了傳統尊老、愛老、敬老的觀念,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花費在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上,對老人的養老狀況的關注度卻不夠;此外,現行法律制度中對老齡人口精神贍養的規定少之又少,一些“?;丶铱纯础钡乃痉ú门邪咐蠖嗍且罁稍瓌t作出的裁判;精神贍養的相關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道德進行調整,但由于道德調整強制力不足,只能依靠社會輿論和道德評價來規范子女晚輩,再加之其調整內容并不像法律那樣明確,故導致老齡群體的精神贍養需求的法律保障缺失;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需求在整個社會都未得到足夠重視。
三、完善老齡人口養老權益的法律保護
(一)養老機構中養老權益的法律保護
首先,通過完善立法,明確各類型養老機構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隨著社會節奏加快,現行的《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和《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在某些方面已經顯露出其滯后性,所以國務院及各部位應重新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來規范各養老機構的運行,以此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讓老齡人口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水平及經濟條件選擇最適合自己養老機構,得到性價比最高的養老服務;其次,綜合運用行政救濟、民事救濟和刑事救濟。政府通過細化行政法規,實施抽象和具體行政行為來規范、整頓一些不合格的養老機構,保障老齡群體在養老機構內生活的過程中權益不受侵害;在民事法律制度層面,須細化《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中關于老齡人口養老權益的法律規定,老齡人口或其子女在與養老機構簽訂服務合同時必須本著公平、自愿、誠信的原則,當老齡人口的合法權益在養老機構內受到侵害后,司法部門對于某些特殊群體應提供法律援助;筆者認為,應細化現行《侵權責任法》關于老齡人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不能統一適用一般過錯原則,在訴訟過程中,某些老齡人口在養老機構內遭遇侵權事件后可使用過錯推定原則,由養老機構對侵權事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刑法是規定法律后果最為嚴重、法律調整手段最為嚴厲的法律,在養老機構中若發生嚴重的養老權益侵害情況,構成犯罪,應根據刑事法律規定,予以刑事定罪處罰;在養老機構中,嚴重的侵害養老權益的情形主要是虐待老人和盜竊老人財物,這些行為可能觸犯故意傷害罪、盜竊罪等罪刑,對老齡人口養老權益的刑事保護也最切實地體現了運用國家強制力保護老齡人口的養老權益;最后,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為養老機構制定標準統一的合同文本,增加提示條款,明確合同雙方權利與義務,使得老齡人群的法律保障體系切實可行。
(二)農村老齡人口養老權益法律保護的完善
現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然對老年人權益做出相關規定,但是針對農村老人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的規定應更加細化,如明確老齡人口對子女晚輩的供養界限,按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規定子女晚輩贍養老人的標準,最大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養老權益;完善社會保障立法,通過法律手段提升的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對于農村老齡人口的社會救助要著重提升法治化水平;同時要加大執法、司法力度,著力保障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權益,對于傷害老齡人群權益的一般違法事件,予以行政處罰;對于不盡贍養義務的子女晚輩依法進行民事審判;對于嚴重侵害養老權益的案件,予以刑事處罰;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法律與政策雙管齊下,擴大老齡人口的優待層面,充分保障農村老齡人口的社會參與;捋順老齡人口養老權益保護相關法律制度與其他社會法的關系,將各個部門法中關于農村老齡人口養老權益法律保護的規定進行良好銜接,增強農村老齡人口的法律意識,當損害其養老權益的情況發生后,其自身便可以運用法律保障機制進行維權,為農村老齡人口創造有法律保障的養老體驗。(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基金項目:2018年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科學研究項目——環京津近郊鄉村適老化再生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