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雅
【摘要】針對目前城市社區鄰里交往建設當中那個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在本文中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去探究住區的鄰里性,從社區鄰里的“社會性”和“空間性”兩個方面去探究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與鄰里氛圍。
【關鍵詞】鄰里;社會性;空間性
我們今天對社區的定義是“由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索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關于鄰里,鄰里一詞最初出自《論語·雍也》,在地理學中,對鄰里的定義是指城市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相同社會特征的人群的匯集;在城市規劃領域,最早由佩里所提出的鄰里單位理論里提到了鄰里,佩里認為,在住宅附近一帶要有生活服務設施,他把設有這種設施的用地稱為“家庭鄰里”。他相信,在一個布置得當的鄰里單位里,公共生活會活躍起來,居民們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的時候經常接觸,就會產生鄰里間的聯系。
我認為,鄰里是社會性和空間性的結合體。從規劃的角度來看,鄰里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社會性,也是具有空間性的,圍合的空間形成院落空間,這一類的空間為鄰里關系的發展提供了載體。因此,鄰里是在以空間為承載的基礎上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形成的。在本篇文章中,將分別從三個年代的社區發展與鄰里關系演變去探究鄰里型住區的發展、衰敗與重生。
1、發展:單位大院制影響下的鄰里型住區
在20世紀80-90年代這個年代范圍內,我國經歷了多種住房改革計劃,例如試點售房階段(1979-1985)、提租補貼階段(1986-1990),當時國家住房事業以福利房分配為主,多為單位主導進行的住房建設,這就是主宰這一個時期的單位制住房,單位大院的形式一直保存至今,我們現在的城市內也還存在許多單位大院,只是房屋產權已經歸屬個人,不再屬于單位了。
(1)趨同的社會背景促進了良好鄰里關系的形成。單位大院是由單位主持進行建設并由單位分配給職工的一種住房形式,最初居住在大院內的居民都是各個單位的職工。與現代小區相比較,現代小區存在的混居情況會造成社會隔離,而當時的單位大院內的居民的職業相同,他們擁有共同的社會背景,他們的社會階級一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促進了鄰里之間的交往也促進了鄰里之間的關系建立。
(2)緊密的公共空間促進鄰里交流。單位大院式的小區內部建筑間距較近,且形成相對圍合的中庭空間,為居民提供交流、活動的空間,從這一角度來看也為居民建立良好的關系提供了空間條件。
2、衰敗:市場化下現代居住小區
(1)居住流動性提高、社會背景差異影響鄰里交往。由于現代社會能獲得的身份增多、交通發達,人才的流動障礙減少,使得鄰里交往很難再這樣的變動中建立起來。其次從“社會性”這一方面來談這一時期的鄰里,在商品房時代,人們通過自主購房入住住宅小區,這一群人擁有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工作環境,在這一個時期內,人們的交流減少,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隔閡,在這一背景下,也很難建立起良好的鄰里氛圍。
(2)建筑空間對鄰里關系形成的影響。現代的住宅小區往往是封閉圍墻式的,內部建筑形式多樣,往往是混合式的。這里以成都藍天小區為例,藍天小區位于成都市武侯區科華南路1號,該小區整體占地約8.9公頃,建筑包括多層、高層等類型建筑。小區面積較70-80年代大很多。大面積的小區承載的人口往往上千人,大量的居住人口也成為了淡薄鄰里交往的一大原因。
3、重生:新型鄰里關系的建立
(1)新型鄰里交往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快速重塑城市居民的社交圖景。互聯網在建立鄰里聯系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新華網報道,在過去的一年多里,一款名為“樓里”的手機應用正試圖在北京上萬個小區,構建一種新型的鄰里關系——社區共享。這個手機應用通過發布各類消息、組織社區活動將小區內的居民聯系在一起,居民通過手機應用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結識小區內的其他住戶,以這樣的方式去組織不同社會背景、不同興趣的住戶,去將他們聯系在一起,構建起一種新的鄰里關系,創造鄰里交往氛圍。
(2)新型鄰里交往空間的建立。新型鄰里交往空間其實就是一個和諧的鄰里交往空間,從規劃的角度來說,我們設計空間,這些空間將會作用于空間的使用者。有助于人們相識的聚集場所和會面場所是可以設計出來的。第一,規劃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讓居民擁有一個向內或向外都安全的、像公園一樣的步行區域,在這樣的區域里就會產生鄰里生活。第二,注重居住區戶外場所的設計,戶外活動是促進鄰里互動和居民歸屬感的形成的途徑之一。為居民提供適宜交往的生活環境與戶外場所,有利于鄰里交往,為鄰里關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空間條件。
在本文中,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去探討了關于住區鄰里性的相關內容,從最良好的80-90年代的鄰里氛圍到現代小區內鄰里氛圍的消逝再到現代手段下尋回的鄰里氛圍,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在失去的過程中去探討如何找回,利用現代手段去建立鄰里聯系,找回失去的鄰里氛圍,利用這樣的新方式積極倡導居民參與鄰里建設,共同創建一個新型的鄰里社區!
參考文獻:
[1]王樂春.城市居住街區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10.
[2]李紅.城市居住環境設計中關于鄰里交往問題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10):15-20.
[3]陳鴻.成都多層居住小區戶外鄰里交往空間探討[J].四川建筑,2005(03):6-9.
[4]王娟芬.淺析住宅小區鄰里交往空間的設計方法[J].安徽建筑,2015(04):64-68.
[5]李峰.安全防范及鄰里交往[J].小城鎮建設,1998(05).
[6]高迎進,程甜甜.北方山地傳統聚落中的鄰里交往空間——以河北邢臺英談傳統聚落為例[J].美術大觀,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