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昱
【摘要】以城市意象為研究出發點,通過對大學城城市空間中交流最為頻繁,可識別性較強的匯聚空間進行調查,探析大學城意象結構的內在特點以及影響大學城意象熱點的因素,為大學城特色空間的營造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啟發。
【關鍵詞】城市意象;大學城;意象熱點
凱文·林奇提出城市空間意象由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五大要素構成,并提出“可意象性”的概念,指出這些要素是構成城市可意象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相互組合構成公共意象。本次研究從影響城市結構網絡中交流最為頻繁、可識別性突出的“城市匯聚點”切入,引入“意象熱點”這一概念,以重慶大學城片區為實證調查對象,挖掘重慶大學城潛在的“意象熱點”。
1、研究概況
1.1意象熱點
意象熱點,即在影響城市結構網絡中,交流最為頻繁、可識別性突出的城市集聚點。從城市微觀層面看,意象熱點實際可能是節點、地標,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觀城市尺度上則主要表現出點空間屬性。城市意象熱點是公共空間組成的重要載體和內容,居民正是通過意象熱點中派生出一系列城市次連接和次節點,從而構成城市整體意象。
1.2大學城概況
重慶大學城地處重慶市沙坪壩區,用地面積約為3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約為100萬。根據規劃,大學城將形成四縱四橫的道路骨架,兩河兩山的生態廊道,包含一個中央公共地帶和三個圈層。規劃充分利用公共地帶的輻射范圍,為更多的高校帶來共享的可能性。大學城呈南北向分布的梭形,中心條狀的公共地帶包含了教育、科技、醫療健康、學術文化、藝術、生態、商業、居住等功能,是園區級的共享地帶,通過景觀大道及其兩側的公共地帶和東部的科研發展用地連接,組成了完整的中部組團;公共地帶東西兩側分布高校校園,南北兩端為大學城預留發展用地;大學園區和研發園區之間有大片的生態結合帶。
2、研究目的和思路
以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為基礎,運用意象地圖和調查訪談的方法進行數據收集,并運用SD法進行數據整理、分析,以意象熱點為中心,探析意象熱點空間特征及其所拓展的意象熱點區域的構成要素,為形成有特色的大學城城市空間提供思路和啟發。
以重慶大學城西部園區為對象,研究范圍涉及重慶大學244ha、重慶醫科大學144.4ha、重慶師范大學160ha、四川美術學院四個大學66.67ha,包含大學城西路,東邊的大學城中路,大學城南二路范圍,面積約為615.07ha。一方面通過對居民城市意象的熱點感知問卷調查,得到大學城內部城市意象熱點。分析意象熱點對整體空間的建構作用。另一方面綜合運用意象地圖和SD分析法,探析構成意象區的要素,并評估意象區范圍,從而為意象區的劃分提供合理依據。
3、研究方法
3.1意象地圖
意象地圖是居民的認知地圖,通過專業與非專業人員繪制出的認知地圖進行對比研究,探析城市當中的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獲得意象性較高的城市空間元素。
3.2 SD分析法
通過統計學的方法將空間中的意象元素進行分類,利用SD分析法的指標體系,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得出客觀指標與居民主觀感受的關聯程度。
3.3數據收集與空間化處理
研究的基礎方法來源于調查訪談調查,分為兩輪進行。調查對象是大學城范圍內生活和工作的學生及教師人群。問卷發放涉及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師范大學三所高校。
4、熱點意象統計調查
首輪調查采用結構訪談的形式,調查若干個對象,對所獲得的多個點空間中選取的若干個被反復提及的意象熱點作為備選。第二輪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將若干個熱點作為備選項讓受訪對象選擇,其次,將讓受訪者回答關于大學城內部院校建設、校園總體意象和意象熱點的選擇偏好問題。根據問卷結果選取認知率(某意象熱點被選擇的人數/受訪者總人數)大于百分比多少的城市熱點空間若干個。
向被調查對象解釋描述目標空間各形容詞對的含義及填寫調查表的方法,采用幻燈片形式向他們展示樣本照片,每張幻燈片放映2分鐘。被測對象根據表格內容,依次對照片中的空間環境進行評定,從而得出評價數據。根據所得數據進行樣本處理。樣本1-7項為大學城內商業購物意象熱點空間,樣本8-14項為大學城內標志建筑意象熱點空間,樣本15-21項為大學城內綠化游園意象熱點空間。
5、結果分析
通過對商業購物空間評價的擬合,可以得出大學城商業購物意象熱點空間在空間感、層次感、韻律感、連續度上有著較高的評價,而在熟悉度、植被覆蓋以及美感上低于綜合平均值。由此得出大學城其商業空間連續度較高,空間層次相對大學城其他區域更加豐富。但景觀環境品質相對較差,植被覆蓋不足,導致可感知性較低。
對建筑標志空間評價進行擬合,可以發現建筑標志空間在體積感、形體感、熟悉度、吸引力、氛圍感等方面評分較高,這可能是由于建筑標志其本身在設計方面表現突出,且其附屬空間的組織也較為有序。但在層次感、連續度方面評分較低。
通過綠化意象的數據比較分析,可得出大學城綠地廣場空間其在層次感、幽靜度、色彩豐富程度、變化度、山水關系、光感、美感、植被覆蓋度、以及愉悅度等多方面評分突出,可見人們對大學城內綠地廣場空間是比較青睞的。但在熟悉度、關聯度上存在不足,這可能是由于大學城綠地游園特色性不足,且服務配套設施不足導致的。
總結:
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在大學城內商業購物空間聯系感、空間感較強,但綠化覆蓋及美感不足。建筑標志空間形體感、吸引力及熟悉度較高,下一步應注重其空間層次塑造。而大學城的綠地廣場空間,其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我們應該加注重人在環境中的參與度,并完善配套設施。本文將SD法評價分析法運用到城市意象的評價中,使得被調查者的感受得到量化,為我們下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數據支撐,同時筆者將各類型意象熱點空間進行擬合,得出不同空間類型特點,為之后的建設及評估提供可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7.
[2]顧朝林,宋國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城市規劃,2001(3):70-73.
[3]林朋飛.意象理論引導下的城市設計特色風貌塑造探究[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4]沈益人.城市特色與城市意象[J].城市問題,2004(3):8-11
[5]丁瑜,李爽.基于公眾感知的廣州花城廣場意象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6):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