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玉
【摘要】廣西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在文化、生活、習俗、建筑風格等方面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本章主要從廣西古砦鄉灘頭村仫佬族民居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建筑創作價值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并進行梳理概況,并對其現存問題做出適當的建議。
【關鍵詞】仫佬族;古民居;歷史價值;灘頭村
1、廣西仫佬族民居的價值
1.1歷史價值
“建筑是用石頭編寫的故事”,民居則是社會歷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們的住處居所,民居或者聚落直接反映著每個歷史時期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狀態和經濟、體制、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 ]廣西古砦仫佬族自治鄉灘頭村的民居建筑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作為建筑物理性的存在,它不僅傳承了世代人的生活習俗,還記載了不同時代仫佬族人的思想、文化和宗族等方面的內容。將其中保存完整的且有代表性的民居實例列為文物,不但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民族與民居的日常生活,宗族體制;也有利于為我國少數民族的研究提供相應的線索依據,其歷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1.2文化價值
當今最能顯示出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聚落或民居建筑,因為它直接反映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并且它與民族的活動、當地生產生活方式聯系的最為緊密。雖然,它承載了古人傳承下巧妙利用建筑空間層面的智慧。但是,民居的文化價值作為其內在支撐一直是存在著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建筑裝飾
一個民族將自身經歷和平日生產生活以一種特殊的手法將其物化的表現在門頭、走馬板、墀頭、窗框等人們視線較為集中的地方,形成民族地域的裝飾形式。如灘頭村仫佬族民居的門樓、墀頭、山墻、屋脊等局部采用木雕、灰塑、壁畫等裝飾手法。室內的家具“春凳”也是極具特色的裝飾,這些民居建筑裝飾體現了仫佬族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家族興旺、多福多祿、平安幸福等等)和仫佬族人在審美上的見解,所以,建筑裝飾是少數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2宗教文化
在灘頭村,人們對自然崇拜、神靈崇拜至今仍有體現,如民居的廳堂和神龕設置、宗祠和婆廟的設置等等。道教是仫佬族人普遍信仰的宗教。唐宋以后漢族道教傳入仫佬族地區,與仫佬族原始宗教相結合,成為仫佬族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但是這種道教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道教,而是仫佬化的道教,或者稱為道教的仫佬化,如仫佬族道師在做法事過程中都吃葷。廣西仫佬族地區民間宗教活動一律由道師主持,百姓信仰道教、崇拜神仙,道教崇奉的神靈也都在信奉之列。
1.2.3民族文化的反映
作為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仫佬族傳統節日有著其獨特的來源傳說,其活動的內容和舉辦的儀式都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仫佬族的傳統文化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除了幾大漢族的節日外,還有富于民族特色的依飯節、二月社、婆王誕節、走坡節等等。
1.2.4隱性的文化內涵
以上的三個文化都是人們能直接感受到的,然而在夠感受到的文化價值背后有著更為重要的隱性文化價值。這也是我們所要探尋和挖掘的一部分。建筑文化與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也是有著一定的聯系。仫佬族內在的文化價值是以宗教崇拜為依托并與建筑相結合的方法已被世代所傳承。所以我們應在大文化的基礎上探尋其中隱性的文化內涵。
1.3建筑創作的價值
建筑價值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我們平時所指的是其狹義的價值,即再次利用的價值,這種價值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對其廣義上的價值進行探索,即對建筑的創作手法和當時構建思想再利用。并將現存完好房屋進行保護、修繕。但是,大多數民居因自身材質的限制因素并不能永存,所以,其隱性價值中的建筑創作手法和構建思想才是得以傳承民族地域建筑形式的真正價值。
中國民居建筑的創作手法不但包含了對環境和空間的處理手法,也包含了構建技術、使用功能、經濟指標等方面的手段。就廣西仫佬族民居而言,在與氣候相適應的建筑形態、與地理相互協調的群體布局、與山水環境相默契的建筑構思、等諸多方面有很多創作手法可以學習,都具有很高的創作價值。
2、當前存在的問題
2.1古民居的遺棄現象
“空心村是在城市化落后于非農業化的條件下,由快速發展的村落建設與落后的規劃體制相互矛盾所造成的村落外圍粗放快速的發展而村落內衰敗的空間形態產生差異的現象[ ]。”隨社會的發展,舊宅的基本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所以村民在原有村落的周邊建造大量新房屋,便形成了空心化的格局。造成空心村的原因有:1.灘頭村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水平較低,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這些人為了保留老家能有安身之所,以至于大量的舊民居閑置。2.村落內的民居因年久失修,部分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村民普遍都搬向新家生活,以至于舊民居被閑置。
在田野調查期間,灘頭村的大部分民居都是一些老人在居住,還有一半的民居目前處于閑置或被遺棄狀態。雖然灘頭村村民有一定的保護意識,將新建住宅并未修在原有基礎上而是建在古民居建筑群東側的空地上。但是,村落內的古民居倘若長時間未被得到保護重視,這對灘頭村仫佬族的建筑文化也將是一種災難。
2.2生活觀念的轉變對傳承古民居價值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順平的提高,村民的審美并不一定得到提高,一味盲目模仿“豪華”的裝修風格,從而破壞了傳統的民居構造肌理,便會出現于當地環境格格不入的情況。另外,村民們對新建民居的要求普遍偏低。新建的民居在營建過程中完全不會考慮汲取古民居中的一些創作手法和創作思想,基本上能達到居住即可,加上修建工期短,設計粗糙,也沒有考慮攝入細致的元素,所以傳統民居中深層的內涵價值未被提取到,導致了大片外貼瓷磚、內抹水泥的似洋非洋,仿古非古建筑的出現。這不僅是仫佬族民居建筑創作手法及思想的丟失,也是對當地原有樸素、和諧環境的一種破壞。
3、灘頭村仫佬族民居建筑開發保護的建議
在廣西古砦仫佬族鄉,為了增強古砦仫佬族鄉文化軟實力,全力推進“民俗旅游之鄉”建設,古砦仫佬族鄉充分整合利用這些資源,在柳城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導下,大力實施旅游“百千萬”工程,開發保護灘頭、古廨、潘村百年古民居、新維千年古樹以及以蓬坡為主要景點的萬畝楓樹林,促進全鄉旅游規模全面發展。但是,對于一個村落而言,旅游開發雖然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帶來的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需要找到一個較為完善的對策,以期將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的同時為當地帶來最大的經濟收益。
具體建議(試)有以下三點:
(1)從其功能上入手可以將其定位為仫佬族生態旅游度假村,將原有自然風貌和村落民居建筑予以保護和修繕,并將仫佬族的節日、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民族地域特色進行展示,從中發掘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圍繞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實衣、食、住、行等幾大旅游要素,同時還要完善旅游功能;在保持村民日常生活狀態的情況下,通過旅游開發以促進村民經濟水平進一步發展,從而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2)將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旅游開發中人人皆知的方法之一,村落的旅游開發離不開村民,仫佬族人熱情、好客,而且愿意和外來人員交流,所以對待旅游開發他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開發即將所有旅游設施全部建好,雇一些管理人員來管理即可。我們要做的是將古民居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整治要讓本地村民自愿的去執行。并且旅游接待、風景介紹、民族性質的活動等都要由他們去實施。所以,必須在規劃實施前要讓他們加入到旅游開發的隊伍中來,明白規劃與他們自身的利害關系。
(3)從大自然的保護上來講,灘頭村四面環山、村前有河流穿過、村后搭配大片樟樹林、村落周邊被大片稻田包圍著,風景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所以在開展旅游開發的同時,需要協調好多方關系進行規劃,做到保護與開發齊頭,恢復與重建并進,有效利用好灘頭村的資源,拓展古村落影響力的范圍。
小結:
在田野調查期間,根據村落的現狀總結出現存的問題:古民居的遺棄現象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對傳承古民居價值的影響。關于這兩點問題人們應該思考其原因和解決方法,以便于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開發者在實施工作計劃前,必須要考慮村民的切身利益,將村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旅游開發的基本原則。灘頭村的人們都期望過上高于現在的生活,所以要充分利用村落優美的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等特點,以創造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為目標,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楊宏峰.中國仫佬族[M].銀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4]金澤.宗教人類學導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對策探討[J].城市規劃,2001(6)
[6]朱良文.傳統保護中審美意識的誤區辨析——對《麗江古城傳統民居保護維修手冊》的再思考[J].新建筑,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