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斐

【摘要】網絡大數據相對傳統問卷調查、文獻查閱,存在獲取便捷、成本較低的特點。本文基于網絡抓取的居住小區空間數據,通過網絡分析對柳州市城中區、柳北區城市公園綠地的服務水平、空間可達性、公平性進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城中區的公園綠地服務水平、居住小區覆蓋比例高于柳北區,但城中區的公園綠地服務公平性卻低于柳北區,并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大數據;公園綠地;可達性;公平性
1、研究背景
公園綠地是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防災等作用的綠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城市空間績效是指城市空間結構的綜合成效或效果(顏文濤和蕭敬豪等,2012)。城市公園綠地的服務水平及公平性是其空間分布社會績效的一個衡量要素,包括城市綠地空間可達性和社會性評價兩個方面。
俞孔堅等(1999)提出基于景觀阻力的城市綠地成本距離分析方法,李小馬和劉常富(2009)通過網絡分析方法,考慮交通道路結構對可達性的影響。唐子來和顧姝(2015)研究了公共綠地與人口分配關系。在公園綠地社會公平性研究中,評價要素的時效性和獲取成本是影響研究進行的兩個主要障礙。本次研究即嘗試利用居住房價的網絡數據,對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社會公平性進行評價。
2、案例數據
柳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人均公園綠地11.98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2.77%。研究區域選擇柳州市城中區與柳北區。城中區位柳州市中心,面積達77.7平方公里,人口16.74萬人。柳北區位于柳江西北側,面積達97.1平方公里,人口43.63萬人。
研究數據主要包括研究范圍的安居客POI、高德地圖POI、谷歌地圖、現狀用地路網、現狀公園綠地數據、控規用地路網,數據來源為網絡抓起及現場踏勘。形成小區點狀數據472處、 50個公園綠地圖斑、144個公園綠地入口點數據;識別集中建設區49.4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柳江半島兩岸。
3、分析方法
通過Arcgis進行網絡分析,構建研究區域慢行網絡結構,疊加5-30分鐘的公園服務區范圍,判斷居住小區與公園綠地步行距離關系,評價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公平性。通過服務區面積覆蓋比例、服務區居住小區覆蓋比例,對公園綠地的空間可達性進行評價,公平性方面,通過對小區房價與距離的相關的變化情況,對其進行評價。
4、分析結果
分析結果顯示,城中區的公園綠地服務水平遠高于柳北區,城中區公園綠地5分鐘步行覆蓋范圍已接近柳北區15分鐘的服務范圍比例。
城中區城市綠地居住小區的覆蓋比例高于柳北區。城中區45.9%的居住小區步行5分鐘即可達到公園門口,80%的小區位于5-10分鐘的步行時間服務范圍內。柳北區11.5%的居住小區步行5分鐘可達公園門口,80%的小區則位于15-20分鐘的步行范圍內。
通過Spss對研究區域居住小區公園綠地步行時間與小區房價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下表,小區房價隨步行距離的增加而出現下降。其中,城中區房價較柳北區更容易受到公園綠地步行距離的影響。城中區最高房價區域受到城市公共中心等影響,集中在綠地10-20分鐘范圍,而柳北區則分布則相對較為平緩,變化較少。
另外,部分別墅、低密度住區樣本隨著公園步行時間的增加反而房價呈升上趨勢,推測這些住區的景觀、環境條件已經接近、甚至高于公園綠地水平。
5、結語與討論
本文利用網絡大數據,通過Arcgis、SPSS等軟件對城市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服務及公平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城中區的公園綠地服務水平、居住小區覆蓋比例高于柳北區,但城中區的公園綠地服務公平性卻低于柳北區。
本研究對公園綠地的服務水平研究及規劃設計有以下啟示:
(1)基于大數據評價方式具備更高的時效性與便捷性。大數據的易獲取性、公開性、即時性有利于現狀資料的搜集,較傳統的文獻查閱、問卷調查方法,更有利于開展數據對比分析。
(2)優先改善低房價高密度地區的公園綠地服務水平,完善公園綠地體系,提高地區公園綠地步行可達性,保證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公平性。
(3)應結合可達性分析,優化公園入口設置,提升服務水平。公園入口的位置對交通結構存在明顯影響,決定了附近居民步行到達時間。通過優化公園入口,提升開放式公園的建設比例,改善與公園接駁的公共交通、慢行體系,將能有效提升現有公園的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段鐵武,李迪華,等.景觀可達性作為衡量城市綠地系統功能指標的評價方法與案例[J].城市規劃,1999,08:7-10+42+63.
[2]江海燕,周春山,肖榮波.廣州公園綠地的空間差異及社會公平研究[J].城市規劃,2010,v.34;No.27004:43-48.
[3]顏文濤,蕭敬豪,等.城市空間結構的環境績效:進展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2(05):第50-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