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輝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場不期而至的《中國詩詞大會》撩撥起無數中國人的那顆火熱的詩心,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怎么用愛、用心、用情解讀詩歌,用詩一樣的語言,水一樣的柔情,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與美好,進而從這片豐厚的土壤起步,并獲得終身受益的汲養呢?
一、入情入境? 情真意切
1.入詩于景
古代的詩歌,是古代詩人內在經驗與外部景物的結合,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創設情景,用生動形象且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把學生引入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情景中,成為詩中人,抒發詩中情。如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烏云滿天,大雨如注的情形。對于這種經驗,大部分學生是有的,但由于平時觀察的疏漏,對“亂”字可能體驗不深刻。這時,就應抓住這一個“亂”字,讓學生體會暴雨的嘈雜擁擠無秩序之感,接著順勢引導,讓學生想象雨過天晴之后的清新,明快。這些都是學生平時所感受到的,寥寥幾句話,學生就能跨越時間的阻隔與蘇軾的詩中生活相遇,自然而然對詩歌的理解就更深刻。
其實,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直接利用生活經驗,而且要創造性的利用經驗,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情境。因為詩歌中描寫的景物所抒發的感情有時是超越了學生的體驗的。如在講解清·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誠然,我們今天的孩子對塞外生活中深刻的思鄉深情是斷然沒有體驗的,可是在教學中也不能放棄入情入境。要果斷的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從“夜深千帳燈”一句中體會詩歌意境,對塞外的燈光沒有體驗的孩子們對夜晚的燈光,是有感受的,此時應引導孩子從夜晚的燈光去想象,體會蒼涼的塞北原野上,夜幕低垂時,密密麻麻的營帳中繁星般閃爍的燈光,還原那時戰士的心情。
2.入詩于情
那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真情呢?我的法寶是:用飽蘸激情的語言,來陶冶學生的性情,激蕩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首先,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形成語感。中國的詩歌講究平仄,音樂感極強,讀起來瑯瑯上口。通過反復的閱讀,觸發學生語感,那么作者的情感,也就悄悄的流溢而出了。
3.入詩于誦
吟誦是中國古人傳統的誦讀方式,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古人寫詩,大概因為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情動于中,興致勃發,然后淺吟低唱,吟到滿意了,再寫下來。教學古詩時使用吟誦的形式,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如果教師不會吟誦,也不要緊,可以指導學生依照古詩格律,兩字一停頓,平長仄短地朗誦,也能讀出古詩的韻味。按照格律誦讀古詩是古詩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二、比較鑒賞,學以致用
1.鑒賞錘煉
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古人離得太遠,要想理解古詩體會詩意,就要讓孩子們感覺古詩古人離我們并不遠。比如,學習“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時,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景致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學習《錢塘湖春行》時,讓學生從詩中提煉出詩人白居易游覽西湖的路線圖。然后借助資料,自己設計游西湖的路線。比如,我給學生講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我一邊做手勢一邊串講:女詞人與朋友聚會,玩的盡興,喝醉了。不過,她還記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風。第二天早上,仆人卷起窗簾,陽光射進屋里,女詞人醒了,就問,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樣了,仆人說,海棠花還是老樣子,女詞人不禁笑道,你別騙我了,昨天晚上又是刮風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鮮紅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有些花大概只剩下綠葉了吧。孩子們被這樣的講述吸引住了,一來,好像是在聽故事。二來,風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簾,陽光射入室內的情景都是他們平時能見到的,或親身經歷過的。這些方法不僅拉近了孩子與古人的距離,也把一些簡單的讀詩方法傳授給學生。
2.對照比較
小學生學習特點是記憶速度快,遺忘速度也很快。針對這種情況,在講授一首新詩時,讓學生注意和學過的詩歌進行比較,加強記憶。如在講授張志和的《漁歌子》時,讓學生回憶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漁者》,進而讓學生比較三幅圖的異同。讓學生明確同是寫捉魚,確是各有不同。有的是“出入風波里” ,江上捕捉;有的是“孤舟蓑笠翁”,舟中垂釣;有的是“鳥絕人蹤滅” ,色彩單一;有的是“桃花流水白鷺飛”,五色斑斕。這樣反復比較既能把同類的內容聯成串,又能加深學生對學過的詩歌的理解。
3.遷移運用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學習的遷移理論。在現代文教學中也可以運用古代詩歌。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想,詩人杜甫是怎樣描繪春天的,學生會背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呢?同學們會說:“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通過背誦詩歌,學生既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境,加深了對現代文的理解,又復習了詩歌,鞏固了古代詩詞知識,使新舊知識相得益彰。
總之,教小學生讀古詩是在播種,是在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打地基。經過詩歌浸潤的孩子,慢慢地會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一顆感悟美的心靈,一份創造美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