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簡
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是民生之本,隨著全球化進程日益加深,不確定因素對我國經濟影響不斷增多,糧食的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糧食貿易發展最重要的問題,尤其我國作為糧食第一大進口國,糧食的進出口貿易是不可忽略的問題。本文試圖提出一些有助于提升我國糧食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建議。
一、提高比較優勢
(一)政府提高小麥機械化生產水平,來降低生產成本
以小麥為例,政府應大力扶持小麥生產過程中的施肥、農藥機械化研發,增加研發、科技的投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的種植技術,并把這些研發結果積極運用到實際的生產中,做到研發成果有規格有系統的讓農民得到實惠。而且還要不改變小農經濟規模的前提下,實現機械化發展,加強農村機械產業制度化的建設,來提高小麥生產的總體水平,節約勞動力成本,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小麥的比較優勢,在國際中占有優勢。
(二)規范生產標準
提高小麥的生產標準就是提高小麥生產的比較優勢,來提高小麥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土地的分散經營是小麥低質量的最根本原因。解決我國土地經營制度也就解決了我國小麥的質量問題。我國土地實現規模經營對于那些自備自用的機械生產的農戶解決了低水平重復投入的問題。機械化灌溉的實現也節約了用水,提高灌溉效率。還有上文提到的機械施肥的效率是人工施肥的一倍以上,噴藥均勻且用量小,有助于小麥的生長。這樣的規模化生產才能在生產環節上嚴格按照國際化水平來生產,進行標準化體系、認證體系、市場準入體系等的建設,來促使我國糧食的生產和加工獲得國際市場的準入資格,為出口打造有利條件。
二、建立健全糧食運輸體制
對于企業來說,糧食企業可以學習上述美日國際大糧食企業的做法,借鑒倉儲、物流、貿易、再加工的經驗。通過擴大糧食貿易規模,來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學習建設倉儲物流方面的設施,來滿足大規模糧食運輸流通的需要,并且利用我國投資建設的倉儲物流,企業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來利用這些資源。對于國家來說,要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實現供銷市場的多元化和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的糧食經營模式,來公平的參與糧食收購與糧食貿易,開展自由競爭;國家也要穩固對農民補貼的長效機制,加強對農民的補貼,來增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也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發展成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使企業具有活力,并且支持企業的兼并與重組,對于糧食貿易的龍頭企業國家給予經濟上的支持,發揮在鼓勵糧食貿易企業中的積極作用;國家更要完善糧食市場體系,目前多層的市場體系意味著低效率,高成本,所以建設大型的糧食物流中心就是亟不可待的事情,在大連,秦皇島等港口建設有著物流信息,價格信息,資金信息都流通的糧食物流中心,實現倉儲,物流,加工一條龍,在糧食重點銷售區也要布置好裝卸物流系統,做到及時裝卸;針對我國糧食對買貿易過度依賴海運的問題,現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也為我們糧食鐵路運輸提供了很大的機會,要擴大鐵路貿易的市場,來穩定國內糧食市場。國家也要做到內外貿易相結合,不能只著重于國內貿易,要放開糧食對外貿易就意味著要下放一些糧食的經營權,這樣做也有助于建設糧食市場體系,增強市場靈活性;也要鼓勵和領導農民自己建設有規模的,一體化經營的貿易體系,來擴大糧食貿易的渠道,來緩解市場多層化的問題。
三、貿易伙伴多元化
如今我國糧食國際貿易的對象偏向集中化,這樣對于我國糧食安全有著很不利的情況,萬一與集中的貿易伙伴有了貿易摩擦,那我國國內的糧食價格就有了很大的風險性,這種不確定的風險性要盡量避免,來保證我國糧食貿易的安全性。針對長期貿易伙伴,我們要制定長期貿易協定來進行約束,同時我們要積極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拓寬我們糧食進口渠道,減少大米,大豆對于美國的依賴。在集中進口的情況下也要了解進口國的情況,善于利用國際貿易間的矛盾,在進出口貿易博弈中獲得主動權,減少糧食進口成本,保障糧食安全。
四、提高糧食生產技術,培養專業化人才
上文提到我國糧食科技對我國糧食的貢獻僅為50%,這說明糧食科技的重要性。我國雖然在一些農業領域的研發在世界上屬于領先水平,但是還沒有真正實際運用到農業當中。一是生態環境的優化,比如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沙化防治等生態問題。二是優質品種研發,我國應研制具有突破性的高產、抗病優質品種,比如航天育種、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等。另一方面我國農業企業要營造自己的品牌,尤其要營造綠色食品的品牌。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糧食的健康性,更追求綠色食品。以綠色食品為核心價值,生產高質量的糧食產品還有利于打開海外市場,提高我國糧食的競爭力。更應該在我國建立自己的糧食品牌,讓優質的糧食產品走出國門。
五、政府要統籌資源,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要嚴格控制非法侵占耕地,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確保耕地面積的平衡,耕地面積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對于非農業占地的使用,政府要嚴格依照審批程序進行審批,鼓勵城鎮建設多用山地等非農業用地。對于非法使用農地的行為,必須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另一方面國家要進行在農業事業上的投資融資改革,提高國債和財政在農業事業上的投資比例,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流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