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極點,其經濟發展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長江經濟帶在發展過程卻面臨著愈加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對于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基于此,文章在分析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的各項影響因素基礎上,并提出相應的環境治理對策措施。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其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狀況。長江經濟帶擁有優越的地理、政策條件,吸引了大量的工業企業駐扎,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口,這在促進長江經濟帶財富累積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桎梏了長江經濟帶的未來發展。如何兼顧長江經濟帶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實現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也是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方針的關鍵。
一、長江經濟帶概述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部,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 。長江經濟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流域,其中河源至湖北宜昌為上游區域,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為中游區域,江西湖口以下為下游區域。長江經濟帶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產業、人力優勢,水運交通方便快捷,淡水、礦產、農業生物資源儲量豐富,吸引著海內外企業紛紛駐扎,長江經濟帶也成為我國著名的“工業走廊” 。
二、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的影響因素
(一)產業結構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長江經濟帶兩岸聚集著大量工業企業,其中主要分為兩種企業類型:一種是以第二產業結構為主導的重工型企業,一種是以第三產業結構為主導的服務型企業,這兩種不同結構類型的企業對于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截然不同。重工型企業很多仍遵循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水平的粗放型生產模式,生產鏈條老化,生產技術陳舊,且很少具備完善的污染處理系統,生產所產生的工業污染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因此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環境污染。與此相對,服務型企業則多為清潔型企業,利用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水平的集約型生產模式,以科技為導向,生產鏈條精簡優化,生產方式靈活多變,在實現高產出回報的同時,很少甚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產業結構對于環境污染具有異質性,重工型企業會加劇長江經濟帶環境污染,服務型企業則會抑制甚至降低環境污染。
(二)城市化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長江經濟帶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較多的就業機會,這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長江經濟帶兩岸城市人口急速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然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促進城市經濟財富增長的同時,卻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跟上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原有的城市規劃已無法滿足新時期城市居民的要求,城市處于盲目、無序的擴張之中。過量的人口不斷消耗著有限的城市資源,同時每日排放大量的生活垃圾,卻因為城市設施的不完善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這嚴重污染了長江經濟帶兩岸城市的生態環境,加劇了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環境污染問題。
(三)科技創新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家的新興經濟發展基地,為了保障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前沿位置,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優化升級長江經濟帶兩岸的產業結構,引進發展新興高新技術類產業,淘汰傳統落后的重工產業,實現兩岸產業布局的新一輪革新,從而降低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優化長江經濟帶兩岸的城市空間布局,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布局,確保城市以更合理的方式運行發展,使得城市的基礎設施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有完備的設施可以快速解決城市垃圾污染問題,從而降低城市污染。因此,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長江經濟帶的環境污染狀況。
(四)制度政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長江經濟帶一直享有著優越的政策優勢,國家、地方政府為了加速其發展,為其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性紅利。然而,部分地區政府為了加快本地區發展,過于急功近利,沒有考慮本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其他限制性因素,盲目的引進企業,不斷聚集外來務工人員,這對本地區的資源與環境都造成了較大壓力。且部分政府為了快速實現本地區、本城市的增長擴大,加速財富的累積,大量引進了重工企業,并不顧城市承載力加大開發,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工業、生活污染,破壞了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
三、對策分析
第一,構建區域聯防體系,相關部門責任明確。長江經濟帶各區域相關負責部門缺乏溝通合作,面對污染問題尤其是區域間的交叉污染狀況,難以及時地形成一個統一的應對措施,這嚴重影響了污染治理效果。這就需要在區域間構建聯合防治體系,在防治經濟帶污染過程中可以及時、高效地進行部署規劃,落實治理效果,降低區域間的污染差異。
第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快產業升級優化。扭轉“重化工圍江”現狀,增加新興技術企業是提升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科技創新力的支持。通過人才、技術引進,結合自身不斷摸索,不斷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入駐,另一方面能夠優化升級部分傳統工業企業陳舊的生產鏈條,降低環境污染。
第三,合理規劃城市建設,抑制經濟過熱發展。長江經濟帶流域兩岸許多城市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城市本身的承載力與控制力,熱衷于大規劃大建設,這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生態隱患。因此,城市政府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承載能力,科學的進行城市發展規劃,控制性的促進經濟增長,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科學、可持續性發現。
第四,謹慎制定制度政策,堅持保障持續發展。長江經濟帶各地區政府與相關管理機構在制定本區域發展規劃措施時,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在考慮本地區未來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上制定各項制度措施。創造良好的招商條件,多引進高產出、低污染的高新技術型企業,提高重工型企業的進入門檻;加大對人才技術的投資力度。一方面引進外來人才、科技,另一方面培養本地區獨有的人才技術,提高地區創新力與競爭力,努力構建生態城市、智慧城市,提高長江經濟帶整體生態環境水平。 (作者單位:安徽新華學院商學院)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提升安徽省汽車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基于產業價值地域分工的視角”(SK2016A0453);安徽新華學院校級一般項目“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研究”(2018rw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