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迎來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春天。隨著房產市場地蓬勃發展,我國現行的房地產稅收政策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了有效規范房產市場的秩序,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房產稅改革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針對房產稅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境,進行了有效的分析,探索出更適應我國市場發展的房產稅新出路。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逐步加快,大量的住房需求需要滿足,為房產稅改革提供了改革的基本條件。隨著住房需求的提升,我國房價迅速升高,甚至超出了許多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圍。為了有效控制樓市投機行為,保障房產市場穩定運行,稅務有關部門進行了房產稅改革。在具體改革實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需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進行有效改進,探索出更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出路。
一、房產稅改革的困境
(一)房產稅改革效果與改革計劃的初衷不一致式
房產稅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有效控制樓市投機行為,實際改革中雖然增加了政府財政稅收入,但由于房產是在土地的基礎上建設的,房產的價值不能脫離對土地價格的依賴,而獨立存在,致使土地價格保持在原有的水平線上不下降,房產稅改革達不到有效降低房價的目的,不能有效解決民眾購房困難的問題。反而由于稅收的加重,增加了房產成本,使房屋在市場中的價格上漲。所以,房產稅改革雖然增加了政府的財政稅收入,但并沒有改善民眾的購房價格,使房價不但沒有得到有效的調控,反而提升了房屋銷售的市場成本,推動了房地產市場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了一個與房產稅改革計劃相悖的局面。
(二)貧富差距懸殊,統一的稅收改革標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房產稅改革中,統一標準的稅收制度的施行,統一提高了買房的價格,對于富人來說買房本買不差錢,一次性全額付款也沒關系,而對于窮人來說,高額的首付和高的房貸利率對其構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房產稅改制度使用統一稅收標準不僅沒有制約富人炒房,反而給窮人增加了購房壓力,甚至變相的給了少數富人買更多房子的機會。此時房產稅改革對抑制房價毫無作用,甚至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促使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完全達不到稅收改革預期的效果。
(三)房產稅納稅機制混亂,房產稅改革效果不好
由于房產稅的納稅形式屬于個人非的私有財產納稅,并且涉及的納稅范圍也非常的大,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在房產稅征收中,由于房產稅涉及到私有財產稅,是需要納稅人自主申報的,我國民眾普遍缺乏這種納稅意識,完全沒有形成自主納稅的習慣,因此在自主申報納稅時就出現了很大的偏差,而房產稅實施中配套的監管機制又不完善,對納稅行為不自覺缺乏對應的監管機制,時常有漏稅情況發生,導致房產稅的實際征收情況很不理想。這些都造成了房產稅納稅機制混亂的局面出現,影響著房產稅改革的實際效果。
二、優化房產稅改革制度,探索房產稅改革新路徑
(一)進一步強化房地產稅制改革目的
如何使房產稅改革能切實為民眾改善房地產消費市場,打造出民眾能夠承受的市場價格是房產稅改革的最終目的。具體的改革方案中應遵循一定的稅制方針,遵循特定的房地產稅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縮小收費項目,改變一些稅收費標準,避免雙重收費的情況出現,公開稅務征收事項,縮減稅收的中間過程,使稅收項目簡單概括,使房產稅改革能夠切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降低房產成本,加大政府財政收入,緩解民眾住房困難。既要保證財政收入,又提高民眾自住房擁有比率,穩定房價,保障房地產業的高效發展。
(二)完善房產稅稅制
社會大眾貧富懸殊的存在,造成了房產改革中難以實行統一的改革標準。為了達到良好的稅制改革效果,要重視對社會公平目標的追求,充分考慮到民眾的貧富差距,建立更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同時,實施對房地產調控的責任體系,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完善房產稅稅制體系中要結合民眾貧富差距的具體特點,增加保障房建設,讓不同貧富程度的民眾都能有住房的保障,切實縮小地產稅改革中貧富差距形成的住房保障差距,使房產稅改革的各項政策的實施都能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普通民眾的住房率。
(三)建立一套完善的房產稅收入監管機制。
對現有房產稅制進行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房產稅收入監管機制,設計更合理的房地產業稅收制度,是有效改善房產市場秩序,保證房地產市場經濟健康有效發展的長效機制。房地產稅改革的應當以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性需求,緩解普通民眾的購房壓力,為普通民眾提供住房保障為主要目標,建立一套完善的房產稅收監管機制。在房產稅改革中由于監管機制不完善出現了納稅機制混亂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找出漏洞,建立一套更為完善的房產稅收監管機制,保證稅收的制度嚴明,防止房產稅納稅機制混亂的情況出現。
三、結語
對于我國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來說,房產稅改革是一種有效的調控房產秩序,保證房產市場經濟穩定運行的有效手段。在改革中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通過合理優化房產稅改革制度,大大增加了以投資為目的消費者的稅收負擔,從而有效的抑制投機性需求。這種改革調控方式可以長期留存,并通過稅率的調整來逐漸完善。(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