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嶸
當前,各市縣機構改革工作正在陸續開展。而縣域機構改革作為此次改革工作的最末端,在改革意圖一以貫之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職能整合不夠徹底、“條條干預”現象嚴重、管理機制不明確及缺編現象嚴重等。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入手,結合縣情實際,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職能轉變、構建新型政府的必由之路。而縣域機構改革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一、縣域機構改革開展現狀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關于地方機構改革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等精神,各縣機構改革工作自2018年10月以來陸續啟動,并于2019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目前,縣域機構改革工作已接近尾聲。分析當下已完成的工作,我們可對本次縣域機構改革有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
二、縣域機構改革存在問題
本次縣域機構改革強化了黨對政府各項工作的領導職責,不再保留黨政部門管理機構,進一步調整理順了黨政工作部門職責關系,并在機構設置上突出了當前工作重點,為基層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保障。但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政府職能整合還不夠徹底。本次縣域機構改革雖涉及多部門多行業改革,但在職責理順方面還不夠徹底有效。例如,在縣一級,承擔食品檢測職責的單位就有市場監管、農業、漁業等,各部門檢測品種單一、設備落后,各自為政。歸根結底,則是機構職責設置不合理,沒有形成完整的檢測體系,導致縣級檢測相關設備、人才無法實現優化配置,檢測水平無法實現質的提高。
(二)機構編制“條條干預”現象嚴重。在縣域機構改革過程中,上級業務部門或本級強勢部門常常越權干預機構設置及編制核定工作,給機構改革工作帶來重重壓力。例如,上級業務部門要求下級必須設立對口單位,編制不得縮減;強勢部門在編制核定工作中多加干預,本位主義思想盛行。如此一來,機構改革實難徹底,更可能產生許多遺留問題。
(三)管理細節尚未捋順。根據上級部署,本次縣域機構改革中將許多掛牌機構以設在部門的形式體現。而設在部門是否是獨立的機構、是否可以掛牌刻章、是否能夠配備領導等問題均沒有明確規定。此外,本次縣域機構改革出現一些同級歸口管理的現象。即為同級,如何歸口管理?管理范圍及日常管理程序如何界定?來自業務部門的疑問頻頻。如不細細捋順,則容易造成職責權限不清及管理上的混亂。
(四)行政編制缺編嚴重。縣域行政單位中,大量存在著行政編制10名以下的部門,行政機關“用人難”的問題極為嚴峻。同時,涉及民生領域部門的工作職能不斷增加,如應急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教育、衛生健康等。在本次縣域機構改革中,這些部門要求增加人員編制的呼聲往往很高,而受到編制總量控制,縣域編制管理部門無法調劑編制用于解決這些部門人員編制緊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同時,編制的緊缺也制約了人員編制轉隸工作,致使轉隸過程中無法徹底貫徹“編隨事走、人隨編走”原則,往往造成部分單位職責增加,卻無編可增的尷尬局面。
三、解決的對策及建議
(一)適當核增縣域行政編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過少的行政編制勢必導致機構改革過程中職責承接不順,衍生混崗混編、機構運轉不暢等問題,各部門間、各部門與編制管理部門間也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如遇職責下放或重大工作內容調整時,應視情適當增加縣域行政編制,緩解縣直機關人員編制不足的壓力。
(二)加強對于“條條干預”等行為的發現查處力度。“條條干預”常常因為形式較為隱蔽而難以被機構編制監督檢查部門察覺。因此,在整治“條條干預”工作中,應重點完善判定機制,如上級部門是否在下發文中涉及機構編制事宜等,堅決查處任何隱形違規行為,確保機構編制管理“一支筆”審批制度落到實處。
(三)提高上級機構改革指導工作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在縣域機構改革中,凡是有關機構設置及領導職數的配備等工作,建議由上級機改辦出臺統一指導意見,并要求各縣區不折不扣落實,不能有變通的余地。如此一來,才能徹底杜絕強勢部門干預行為,讓機構改革回歸本質。
(四)注重改革細節。對于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容易造成歧義或難以解釋的說法,上級機改辦應提前予以說明釋義。待地方層層向上反饋,再統一研究對外公布口徑時,往往該問題已在基層醞釀發酵許久,嚴重者已影響地方機構改革的順暢開展。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對改革細節進行深入研究、透徹把控,才能了然于胸、有序高效地推進縣域機構改革工作。
四、結語
改革的過程也是聚焦各類問題的過程。縣域機構改革因摻雜了基層的復雜性、多樣性,改革過程中各種矛盾頻出,更需要上級部門切換站位,從基層的角度考慮,給予縣域機構改革更多的關注和高效的指導。上下齊心,方能將縣域機構改革改出特色,改出成效。(作者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