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
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的經濟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其中,農業的生產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后,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工作成為重點。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出現了諸多問題,從而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本文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相應的創新對策。
總體上來看,我國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大國之一。然而,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中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問題尤為明顯。
一、經濟管理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一方面,經濟管理理論同我國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背景相契合,從而依照經濟管理理論指導當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建設理應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提升,經濟管理對于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以及信息化售后等多個環節,乃至構建農業產業鏈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整合農業、農村資源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當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經濟管理工作的不足
(一)就管理體系而言,不夠健全
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的重要經濟體制,以市場為導向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首要原則。然而,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其管理體系存在著不健全,甚至部分農村地區依舊沿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生產方式,其農業生產效率可想而知。
(二)就管理理念而言,相對滯后
筆者發現,我國農村地區中,大部分人缺乏必要的經濟管理理念。特別是西北部農村地區,很多工作人員依舊存在著滯后的經濟管理意識,因此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就必然發揮消極的作用,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落后理念中,實現農業的深加工、高品質加工等契合經濟市場主體的管理需求可望而不可及。
(三)就管理方式而言,信息化程度較低
目前,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然在我國大部分城區遍地開花。但是,在相當部分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西北以及山村地區中,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從而導致了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同時,由于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對于互聯網以及高科技產品無法操控,學習能力差,且當地的福利待遇各方面不佳,很難引進專業的農業人才前來指導。一系列問題都直接導致了很多農村地區依舊沿襲著傳統的生產及管理方式,農業生產效率難以獲得提升,信息化更是無從談起,從而制約了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整體進度。
三、針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經濟管理問題的創新對策
(一)進一步健全經濟管理體系
首先,應當轉變當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以及在傳統計劃經理時代中遺留下來的單純追求農產品數量的管理體系,構建全新形式的經濟管理體制,由傳統的注重數量到當下的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同新時代的農產品市場需求相契合,從而為構建低碳、綠色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奠定基礎;其次,還要做好現代化農產品的深加工工作,從而為農產品拓寬市場渠道以及迎合市場消費者的多元化、高品質需求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新興農業產業鏈就顯得尤為重要;最后,要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的科技創新與提升工作。堅持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將創新科技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工作中來,提升農產品運作效率和安全性,從而為實現當代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二)與時俱進,落實產業化建設工作
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不同農業區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現狀,而要想真正實現中國農業建設的現代化,其中農業產業化工作就不可或缺。同時,農業產業化也是當代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要轉變傳統理念,充分意識到農業的產業化建設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為目標,并且將主導產業以及主要農產品作為發展的重點,并且就農業生產相關的各項資源分配上如農藥化肥等,給予優先配置,從而構建出高效率的農業產業化運作體系;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離不開經濟管理的指導,也就是以農業經濟管理思想引導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及管理工作,從而依托經濟管理的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的優化發展。
(三)不斷學習,注重農業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
要想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工作,農業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工作成為重中之重。首先,相關部分要做好當地農業生產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善工作,如引進先進的農業信息化管理設備、制定信息化管理規章制度等,從而規范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依照信息化建設的準則完成生產、銷售等一系列工作;其次,重視對于農民群體,特別是農村中部分干部的信息化培訓工作,相關部門可以派專員定期進行信息化的教學與指導工作,從而帶動農村地區的農業信息化學習;最后,農業信息化建設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由此,農村地區還要強化人才的引進,優化福利待遇,從而為農業信息化的未來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礎。
四、結語
綜上,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之路需要農業經濟管理的指導,只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管理體系,并且充分發揮新時代的信息化技術優勢,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農業經濟管理的積極作用,從而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產業化及信息化發展提供保障,從而最終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作者單位:中共潁上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