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摘? 要:啦啦操是一項體育藝術類項目,運動中對人們的“身體”給予了強烈的關懷。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影像觀察法等,剖析啦啦操運動中建構并凸顯身體的技術手段及方法,揭示運動中的身體表征及身體表達的哲學意蘊。結論:(1)啦啦操運動中對身體及自我意識的強烈凸顯與表達,充分彰顯了身體的本體性與主體性價值;(2)身體呈現是個體身心統一美與生命展開的表現形式與外化手段;(3)啦啦操運動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優勢項目。
關鍵詞:啦啦操運動? 身體表征? 凸顯? 身體審美? 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a)-0221-02
啦啦操運動是一項以“團隊、時尚、活力”為理念內核,以競技娛樂、商業表演、體育健身為實踐宗旨的體育藝術項目[1]。運動中對身體表征及自我意識的強烈凸顯與培育,不僅使“身體”成為了其重要的關注對象,更彰顯了運動本身蘊含的內在文化內涵與外在效用價值。本文旨在運用體育學、哲學、美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理論,闡釋啦啦操運動中的身體表征,為啦啦操科學體系提供借鑒意義。
1? “身體”的歷史回顧與研究現狀
自古代中國、西方(古希臘),各自關于身體(肉體)與精神(靈魂)、感性與理性的哲學性討論開始,人體美的觀念逐漸形成;進入中世紀,身體因遭到神學、教會的貶抑和禁錮而在主流話語體系中逐漸消亡;后自18世紀文藝復興,“美學”概念的首次提出、伏爾泰“生命在于運動”等理念的興起昭示了身體的復興;19世紀,馬克思主義主張“全面發展”的人,掀起了身體哲學、美學及社會學研究思潮;20世紀伴隨著歐美身體研究、欲望理論及女性主義等蓬勃興起,“身體”全方位覺醒;至80~90年代美國新實用主義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也正式提出建構完全從身體出發的美學、哲學體系,后推動了身體轉向,身體逐漸成為了學術研究理論劇場的主角,同時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我國關于身體的研究也逐漸興起。
21世紀以來,在國內外學界中,“身體”已經成為了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等眾多學科的研究對象,身體美學、身體哲學、身體醫學等被要求建立成各門獨立學科的呼聲也不斷高漲。目前我國相關學科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構建起來,但尚還缺乏系統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對于統合視域下的當代身體與健康美具體入微的經驗和應用性研究也比較缺乏,有待進一步完備。
2? 啦啦操運動中的身體呈現
人是作為身體運動的存在,身體是運動學習實踐的基本載體[2],人的外在形態是展現人的魅力的源泉之一。啦啦操運動作為一項難美項目,運動員極具象征意義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語符號以及各種形式元素,無不彰顯著身體的本體性與主體性價值,使人們無時無處不感受著青春與生命的美好,進而促使人們關懷自我、追尋更高層次的自我。
2.1 啦啦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及身體表達
啦啦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即體育運動成果的外部形態[3],主要表現在運動員的體型、形體和通過身體展示出來的精神面貌三個方面。啦啦操項目對運動員身體形態的要求較為嚴格,如:骨骼粗細適中,皮下脂肪適量,身姿挺拔,形態健美,身材比例勻稱適度,肌肉線條細長且全身均衡分布,尤其是男性運動員一般要有明顯的肌肉線條,體型勻稱成倒三角;女性運動員身體曲線分明,各部分比例勻稱,身材多為瘦長型,軀干和下肢柔韌性較好,身體形態優美,以及面容較好的運動員。
擁有健美勻稱的體形,青春靚麗的外在形象是啦啦操運動員的真實寫照,這正是其身體內部生命活力的外在呈現,這一切都對人們的視覺感官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不僅加強了動作的表現力,使整套動作的完成更加完美,強化觀眾的視覺印象,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帶給了人們青春的喜悅和激情,鼓舞和激勵人們更加自信勇敢、熱愛運動與生活。
2.2 啦啦操的36個基本手位
啦啦操基本手位動作以符號型文字所命名,形式多樣,不同的手式有不同的形象和意義,極具特點。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通用的啦啦操基本手位有36個,如“V”字形源于單詞 victory,寓意勝利;“T”字形源于單詞 team,寓意團隊;“W”字形源于單詞 win,寓意贏得、力量;“A”字形源于單詞 active,寓意積極的;“K”字形源于單詞 kind,寓意友好的……這些肢體語言符號直觀形象、簡單易行,同時具有強烈的激勵性、感染性、藝術觀賞性、娛樂性與創造性,向人們示意傳達著正能量,不但能夠達到振奮精神、提升團隊士氣、互相鼓勵、保證隊員的自信心與安全感、增強群體凝聚力、傳播團隊文化的目的,而且能夠與外界形成積極良好的社會互動效應。
花球啦啦操項目基本手位動作都要求在肩位之前完成,注重力量、速度和定位的準確性,快速發力,瞬間制動,快、狠、準,突出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與干凈利落的動作特點。在所有啦啦操比賽的成套動作中必須出現4×8拍啦啦操基本手位組合,并且提倡基本手位運用的多樣性、方向的多樣性、節奏變化的多樣性[4]。啦啦操基本技術動作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不僅能帶給人們豐富的視覺體驗與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有利于增強個體自我感知能力,更好地凸顯出此項目的獨特魅力。
2.3 啦啦操的技術特征與風格特征
啦啦操項目的技術特點不同于健美操、體操、舞蹈。在啦啦操運動中,動作技術、舞蹈與技巧是技術體系與藝術形式的主體,它更加體現所有肢體類技術動作的準確性,注重動作的方位、規格、結構、力效,無論動作怎樣復雜多變,肢體動作均要求通過短暫加速和制動定位技術來實現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動作完成干凈利落、松弛有度[5];以及在成套過程中保持明確的音樂節奏感與動作的協調一致,主張形式與內容、主題風格的緊密關系,強調團隊動作的一致性、對比性、空間層次性等,以此來呈現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運動感、畫面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另外,練習時還應注意身體重心低,下肢扎實,髖關節向前微傾,腰腹收緊。
啦啦操的特殊風格是特定文化要素與審美要素的統一,并且是特定的表現形式標準,甚至是一種約束力,并以此劃出與其他舞種的涇渭[6]。啦啦操運動因各個項目的成套動作技術風格獨特且主題突出,均有著不同的美學特點。如花球啦啦操呈現為輕快灑脫、整齊均衡、和諧統一、華麗飄逸、大膽創新、層次對比、富于流動變化之美;古典爵士啦啦操形體姿勢舒展柔和、輕盈優美;技巧啦啦操則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般、震撼人心、酣暢淋漓,強烈的主觀情感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盛贊與歌頌,對個性自由發展的不懈追求。因此在日常運動訓練中特別注重加強運動員的動作力度、技術的執行以及個體的身體感知能力與控制能力、藝術表現力、個人審美素質的培育[7]。
2.4 啦啦操的難度動作
啦啦操運動是一項典型的難美技心能類評分項目,新穎、高難、復雜、驚險的難度動作以及多人(配合)協作形成團體的組合動作,不但是成套啦啦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增強全套動作創編風格及效果、突顯項目本質內涵的重要路徑。豐富多彩的托舉類、翻騰類、拋接類、金字塔類動作是技巧啦啦操難度動作的主要內容,舞蹈啦啦操難度動作則主要為轉體類、跳躍類、平衡與柔韌類、托舉類動作。成套中難度動作的類型、難度級別、動作難度變化、運動負荷的變化、節奏的難度變化,參與完成人數(組合)的多少及穩定性[8]、創新和完成質量,也是體現運動員綜合素質以及團隊風采、衡量其運動實力的重要標準,是裁判重要的評分內容之一,是取勝奪冠的關鍵因素之一。
啦啦操隊員們不斷的向人的身體運動極限發出挑戰,這不僅充分發揮與彰顯了身體的主體價值,更是將啦啦操運動的難新美發揮到了極致。如運動中各式各樣的難度動作伴隨著讓人應接不暇的上法與下法,結合高超新穎、優美多變的造型姿態以及不同方式的過渡連接組合等,更是將均衡、層次、對比,移動穿插等多樣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并加以創新,充分把握整體布局,呈現出啦啦操特有的動靜結合、畫面流動、空間變化之美;同時,運動員在完成高級別的難度動作時,不僅需要個人有超強的身體素質與技術水平,如速度、力量、平衡與柔韌、耐力、靈敏等,更需要隊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激勵、相互配合,這樣才能熟練、平穩并準確地完成各種高難驚險的動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和震撼人心、自然和諧的美感[9]。
3? 結語
啦啦操運動是以人體為審美對象,通過鮮明的身體動作為基本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傳達健康樂觀、積極向上、不懈奮斗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能夠給競技表演者和觀賞者雙方都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享受,最終促使人們回歸身體,關注自我本體,追尋內部更高層次——生命活力與美。在運動中更是時時處處透出“身體”的奪目光彩,“身體”不僅是啦啦操實踐活動的物質基礎與載體,更是其內在文化內涵的彰顯。
啦啦操運動與舞蹈藝術互相交融、滲透、互相影響,在現代社會里,這項人體動態的時空藝術將更富于觀賞性、藝術性。伴隨著啦啦操運動項目的廣泛推廣與發展,一方面人們應從“身體”的多維視角來全面審視、評定啦啦操運動,促使其回歸“身體”,挖掘出運動本身蘊含的本質內涵與社會學意義,更好地推進新形勢下我國啦啦操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應重視與加強對競技表演者與觀賞者的審美教育,逐步提高人們對身體與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進而關懷身體、追尋更高層次的自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建社,陶成武,李先雄.啦啦隊或啦啦操的名稱辨析與理性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0):39-43.
[2] 殷治國.身體認知論視野下的運動學習實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3):81-87.
[3] 胡小明.體育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文雄,裘進.大學體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5] 馬鴻韜.啦啦操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 劉天宜.淺說舞蹈風格[J].北方音樂,2011(11):83.
[7] 孫瑄瑄,趙麗娜,劉利,等.青少年健美操訓練中表現力訓練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598-599.
[8] 周建社,方奇.接軌背景下國際啦啦操競賽規則解析[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1(1):37-41.
[9] 陸晶晶.啦啦隊運動的審美特征與美育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