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杜悅 魏帆
摘 要:目的,分析當前鄉村環境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究環境美學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加強當地居民的思想觀念,推進鄉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方法,發掘當地鄉村傳統文化,針對地域文化元素特點剖析,利用環境美學的內涵和藝術特色同不同場所等環境相結合,營造出地域豐富的鄉村環境。結論,鄉村建設中的環境美學思想的加強與應用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渠道,把環境美學思想及其理論應用在與之相關的空間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方面,有利于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對于改善人居環境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美學;鄉村環境;生態
當前,人們的共同目標是追求美好的環境,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區的經濟、人文、社會、自然等因素構成。鄉村與自然息息相關,相比與城市環境更接近自然。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隨著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大部分村莊的破壞可能會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由于傳統舊模式和落后的價值觀造成了鄉村景觀環境中一系列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上述問題的出現,進而需要環境美學的理論基礎和相關理論來構建鄉村景觀的未來,人們開始逐漸摸索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最大限度地優化生態環境。在這一高度國家關注和支持鄉村環境建設,遵循當地環境的前提下,引導轉變居民觀念,利用環境美學的相關理論納入到鄉村環境建設中,打造出鄉村景觀的時代精神。
一、環境美學的內涵
環境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探討人與自然、審美與倫理之間的關系,開始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模式。如何改變當下現階段存在鄉村環境問題,就必須改變人類的思維模式。
在當今可持續發展的形勢下,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鄉村景觀,應該是融合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有機統一整體。環境美學家試圖重塑人們的審美,轉變人們的思維,培育環境倫理意識。在引導鄉村環境優化建設中,環境美學需要在美學層面中提供理論支撐。鄉村中的任何一種景觀都具有美學的潛在功能,這些景觀通過與人類相結合使美學得到充分的表現。將鄉村景觀美學功能反映在人們對鄉村景觀所產生的美好心里感受,體現了鄉村景觀的審美功能。
在發展鄉村環境優化的過程中,需要客觀的分析鄉村景觀的特點,加以適當改造,發揮價值潛力,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實現回歸大自然的愿望。鄉村環境的美學功能,豐富了世界景觀的多樣性,拓展了人類的審美視野。因此,環境美學下的環境美與鄉村美強調傳統模式的改變,培養環境美學在鄉村環境建設中的價值,注重人的審美,更好地解決當前鄉村景觀所面臨的問題,解決人與環境的矛盾。
二、環境美學視野下的鄉村環境問題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響下,鄉村景觀的風貌呈現快速的演變,出現了各種環境景觀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忽視了景觀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隨著城鄉發展日益緊密,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盲目的城市化使鄉村發展盲目追求城市發展的形式,鄉村自然生態的文化特征更加難以維持,當地鄉土風情逐漸消失。鄉村用地已被視為當今城市經濟發展的后備土地,鄉村景觀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見圖1)。
1.社會問題
目前大多的鄉村常住人口逐年下降,大多數人為了父子母子女更好的生活選擇外出務工,出現了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給家庭生活帶來了不便,對農村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影響。同時在家中宅基地普遍遺留,部分新建住宅也向外擴張,導致村莊用地規模擴大,新舊宅基地布局雜亂。“建新遺舊”的行為思想,也給鄉村治理帶來了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景觀問題
快速的城市化在在鄉村建設上與本土建筑環境關系不協調。許多鄉村居民廣泛運用現代城市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忽視了傳統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而且由于經濟水平的原因,城鎮規模和界限不符合城市現代性的真正美感,導致農村環境建設和農村環境沒有很好的協調。環境建設沒有在城鄉關系上起到了發揮作用,但與城市共同加劇城鄉矛盾,抹滅了鄉村的文化形態和魅力(見圖2)。
3.文化問題
鄉村文化問題集中在農村的建筑是千篇一律的樓房,部分是別墅形式,整個村落的居住建筑布局已不再是開放的村落,農民業余生活內容也開始趨向于城市化,傳統的家庭生活方式被電視網絡等所取代,農民的心態將逐漸改變。鄉村也逐漸變得脆弱和淡漠,鄉村居民的親和力和傳統民俗也隨之消失,即文化意義的“鄉村的消失”(見圖3)。
4.生態問題
自然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鄉村規劃建設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毀林、毀草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行為,同時大批使用化肥、農藥等危險性大、破壞性強的物品等,使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部分鄉村建設過度,阻斷和改變水系網絡,生態廊道被隔斷,植物群落之間的聯系密度越來越低,互相孤立,破壞鄉村風貌。在鄉村環境建設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由于缺乏科學管理,忽略了人為干擾以及生活垃圾,導致當地的河流污染、垃圾遍地,對鄉村造成了極大的生態環境破壞(見圖4)。
三、鄉村環境設計原則
1.功能性
鄉村環境建設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功能性,在環境優化過程中,能夠讓當地村民感受到高品質的審美需求,理應保持傳統景觀的審美價值,不僅能保持人們的視野,還能留下簡單淳樸的村民情感記憶和濃厚的鄉村歷史文化。景觀的特殊功能基本上需以功能范疇為根本。例如,鄉村中溪流聲、鳴聲、風聲、田地味道、融合所有動植物,共同營造了濃烈的鄉村生活氣氛和有趣的鄉間環境,加上建筑和植物立面,產生精致的外在細節激發出人們的審美情趣。
2.地域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景觀,鄉村由于受到外界影響較少,鄉村環境建設過程中,根據鄉村環境的基本景觀特征,應注重對場地的運用,尊重鄉村風貌的保留,不盲目改造,以免失去了原有的鄉村魅力。在保留鄉村風貌特征的同時,也要適當利用光影等純自然景觀進行改造,使之成為另一種不一樣的鄉村景觀。
3.生態性
盲目的農村城市化步伐使得鄉村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鄉村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在逐年失衡,從而導致鄉村環境系統生態安全問題顯著。因此,將生態性原則放在景觀發展的第一位,通過合理的生態手段,對村莊環境系統進行有效保護與協調,還可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資源和風土人情開展鄉村旅游產業已是大勢所趨。合理的鄉村景觀規劃,能有效減輕環境帶來的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建立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景觀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
4.文化性
在理論實踐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鄉村歷史文化。不僅應注重自己的風俗習慣,而且注重自身的區域文化基本特征,這樣面對差異種類的鄉村建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并在滿足基本的農村生活狀態下,因地制宜調整措施。例如,如建設標志性的鄉村文化空間和舉辦當地文化習俗活動等,可以使外人感受到當地鄉村獨特的風貌。
四、環境美學在鄉村環境優化與提升中應用
1.建立鄉村居民觀念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建設過程中,提倡以人為本的原則,因此,在對鄉村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也要注重鄉村居民的思想觀念。鄉村居民所生活的環境是賴以生存的根本,傳承了上千年的本土文化在里面,如果在改造過程中要創新,就必須重視鄉村居民觀念,理所應當的改造方式會引起居民的反感。因此,在過程中要以居民觀念為主,不影響原有的生活方式為前提,改造有意義的鄉村民居環境,保留原有的風俗之美。
2.展望地域特色風貌
鄉村地域特征是鄉村景觀的外在表現形式,其優缺點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環境。鄉村民居住宅作為居民生活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特色的主要載體,重視和加強對當地鄉土的提升促進,它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營造宜居的環境。充分展現出區域特色是鄉村環境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環境優化時要盡量保持原有風貌,展現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風貌,由于沒有進行整體性布局,往往會缺少美感,在改造時的重點要放在整潔化、衛生化處理上,讓普通建筑給人以干凈、宜居的視覺感受,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融入特有的民居元素,使建筑與環境等自然實現和諧、統一,建設優美的鄉村民居環境。
景觀元素多元化的發展通過景觀發展人性化、大眾化,在鄉村景觀發展過程中保證了鄉村文化的逐步豐富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同時加強居住景觀的開發和建設,,確保當地景觀得到及時的發展,以滿足生活的方便性與實用性,不能失去當地特色,保證歷史在鄉土風貌上的延續。它有助于豐富當地文化內涵,改善生活環境,實現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民生活和工作創造優越的條件。
3.加強功能性空間性
在鄉村民居的建筑中,大都具備完善的功能性體驗,比如包括住宅、廚衛、圈舍等。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影響,有的建筑功能與建筑空間,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風貌特色。因此,在進行鄉村民居環境保護與改造時,要考慮到建筑功能的使用,以鄉村特色為出發點,發揮出民居建筑的便利性與實用性,保持鄉村民居建筑的原有功能。體現出鄉村庭院景觀特色,特別是圍合與半圍合的庭院空間,具有明顯的鄉村風貌,表現出鄉村特有的農耕文化。
4.完善生態景觀系統
鄉村景觀是自然界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農村環境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逐漸下降,一些生態環節存在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生態的正常發展。例如鄉村污水生態技術處理,通過修建建筑周圍排水溝匯集日常生活水逐步的實現分解等,處理過的水等可以用于農田,糞污通過處理變廢為田,鄉村內的廢棄耕通過改造種植水生植物等,在農村環境優化過程中保護自然生態,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具有農村特色的生態景觀系統。(見圖5)不僅重視傳統民居在生態景觀系統中的地位,避免鄉村生態景觀系統缺失而破壞鄉村生態景觀發展。而且還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合理規劃耕地面積與植樹造林面積,與鄉村民居形成多樣性發展的生態系統,實現農村住宅的環境保護和改造,繼承農村環境應有的自然健康美。在未來農村景觀的發展中,有必要利用農村規劃和技術方法,在利用鄉村景觀的同時改變農村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特征,提高生態系統的代謝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使農村景觀生態系統向自然穩定發展。
五、結語
因此,通過對當前鄉村景觀設計問題的分析和解讀,當前鄉村村環境景觀問題缺乏基本概念,要改變現狀,必須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內在價值,從美學層面分析問題需要轉變傳統的自然美學的觀念,打破人類與自然生態文明的功能與美學,構建適合人們居住的鄉村環境景觀設計,注重自然環境本身、人與自然修養的基礎、生態與文明中的農村景觀設計、和諧的審美功能與美學,實現自然生態文化與美學的完善,以及人與自然的理想關系。鄉村地區的環境不僅具有簡單的自然美,而且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也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光芒。所以,應充分發揮環境美學的優勢,緊密結合鄉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注重場所的情景交融。更好的建設現代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陳望衡.環境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2007
[2]陳望衡.環境美學前沿[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楊平.環境美學的譜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吳浪平.環境美學視角下對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荊楚學刊, 2013(6):44-47
[5]宋子章.環境美學視域下鄉村景觀設計初探[J].設計,2018(7):50-51
[6]李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生態景觀規劃探析[J].參花(下),2013(10):103-103
[7]劉雪菲.鄉村景觀多元化發展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4
[8]肖國增、周艷麗、安運華、etal.鄉村景觀功能評價綜述[J].南方業學報。2012.43(11):1741-1744
[9]余清.淺談新農村景觀設計要點[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6)
[10]楊新征.鄉村景觀資源開發與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06(8):58-60
[11]徐立.淺談新農村生態景觀規劃的建設[J].科技資訊, 2009(13):131-131
[12]朱文濤.新農村生態景觀的規劃建設[J].科技資訊,2009(18):237-237
[13]韓麗、段致輝.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04:87-89
[14]姚明.淺談鄉村民居改造之路[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4)
[15]李少靜.整合與協調——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初探[D].2007
作者簡介:
王偉(1982--)男,副教授,博士后,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與風景園林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