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明 陳鳳姣
摘 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它標志著中華民族依法治國偉大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建設法治中國,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嶄新目標,它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作出了進一步的具體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將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以及它們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怎樣的關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在國際共運史上,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關鍵詞:根本方針;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一
實現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的時代要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的重要論述,是時代的要求和實踐的需要,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對于全社會,對于政法系統,對于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同志們的理論學習和行動指導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一、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與建設法治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有機統一”“共同推進”和“一體建設”之后,號召全黨全國人民“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我們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開創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政治報告的形式,正式確認和確認了這一新的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明確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及其法制發展,中國的法治事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法制發展,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鑒定了歷史基礎,也為全面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在2013年1月全國政法工作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國政法機關順應人民群眾對公眾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法治中國,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目標被突出地加以強調。隨即,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全國的政法機關,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深化平安建設、推進法治建設、加強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把建設平安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打造過硬隊伍作為政法工作的奮斗目標來追求,有效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法治中國,收到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中國法制建設與法治發展的新目標。
在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加以確立。宣布:“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作為一個改革目標和法治目標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決定的正式認可和鄭重確定。
作為目標的法治中國,是依法治國的具體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現實要求。法治中國將宏觀的依法治國具體化,并突出地體現和強調了它理當具有的中國特色。法治中國建設必將更加注重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推動中國法治建設在當今世界既與時俱進地與世界同步發展,又獨樹一幟地具有特色。
法治中國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從改革的意義上講,法治中國首先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其次是法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最后還是整個改革的目標。在新的改革決定中,司法體制改革的地位得到了凸顯。我們已經推進了幾輪司法體制改革,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是司法體制改革還任重道遠,更加艱巨的改革任務還等待著更加堅決、更大力度的改革。這一改革具有多重意義、多種目標,但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無疑是其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們所要進行的法治改革,絕不僅限于司法體制改革,隨著整個改革的推進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法治改革的目標同樣會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改革目標中最引人注目的理當是法治中國建設。我們的司法體制改革乃至法治改革都是整個改革的構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都與法治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直接依賴法制的變革。也許正是因此,中國歷朝歷代都將改革統稱為“變法”,意即通過變革法律制度來實現體制與機制的變化。在遠非法治的中國傳統社會就已經具有了如此的認知。在走向法治,法制日益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今天,通過“變法”來實行改革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就法治對于改革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施行30周年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在2013年2月23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他再一次強調:“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在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法制建設,法治中國建設關乎整個改革的方方面面,也關乎整個改革事業的得失成敗。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中國司法體制改革、法律體制改革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得以全面深化的重要目標。
二、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一
1.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其中誰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幾年現行憲法施行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他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擴大人民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繼續堅持、充分重視并改革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我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但是它并不僅限于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對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并形成合力,從不同方面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因此而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具體內容和實現形式。
2.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在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三者統一的機制之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政法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應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努力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任務,更是政法工作者自身直接的任務。在堅持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以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為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這一“為重”、“為念”為政法工作堅持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政法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構成部分,要把政法工作納入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中加以考量。“為重”就是要作為重點、重心之意,不可小視或忽略。在工作上不能輕視、忽視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必須時時有大局觀,處處服務于大局,將政法工作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構成部分。“為念”就是要作為理念、信念之意,必須時時在心。
3.不斷提高黨領導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首先,必須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不動搖。有的同志認為政法工作與黨的領導是兩張皮,這是對政法工作與黨的領導關系的誤解。政法工作所執行的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的,在黨的領導意義上是高度統一的。一旦出現相互分離的情形,就應當反思,是否是對黨的政策或者國家的法律理解有誤,誤讀了黨的政策或國家法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與它所執掌的國家政權之間,完全可以在黨的領導下得到統一。再說,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更可以在人民意志和人民利益那里得到高度統一。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不僅在黨的領導上可以得到統一,而且在人民意志上也可以得到統一。政法工作與黨的領導是統一的,不是相互矛盾的。在政法實際工作中,也許會遇到黨的政府與國家法律不一致的情形。第一,這種情形,可能是虛假沖突所導致的。確切地說,也許是有我們的誤讀或誤解所致。對于這種情形,只能也必須通過提升我們自己的認知能力與認識水平來加以克服。切不可自以為是地將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簡單的對立起來。第二,這種情形可能是黨的某個領導機關的具體政策出現了不應有的失誤。對此,就應當在黨和法律關系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具體的法律適用規則和黨的組織程序來加以解決。一方面嚴格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切實通過黨的組織程序修改黨內不適當的政策,最終以實現黨的依法治國方略。第三,這種情形也可能是由法律滯后于黨的政策所導致的。這時,就要積極通過法定程序修改現有法律,促使法律與時俱進。當然,這也告誡我們,在法律的制定和適用上幾要有嚴格的程序意識,也要有足夠的法治化的變通規則。既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又保證法律的靈活性。為此,一要完善立法程序,使黨的主張能夠更加順利而有序地轉化為國家法律;二要完善法定而嚴格的變通規則包括特赦制度等,使政策既能執行又能符合法制與法治的要求;三要完善黨的領導方式,使黨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提升自己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加強和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從革命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只是也只能在根據地實行區域性質的執政。那時的執政,也有政法工作,也有黨領導政法工作的問題。但是那時畢竟是區域性質的,情況遠遠沒有在全國執政那么復雜。在全國執政之后,執政的任務更加艱巨,因此更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歷史發展到了當代,新的形勢、新的考驗都要求黨加強領導,否則就可能市區執政地位,失去領導權。在長期執政之中,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是黨改善領導方式的構成部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一個初掌政權的黨到長期執政的黨,我們黨必須改善領導方式。政時期的領導方式必然不同于革命時期的領導方式,長期執政的黨必然不同于初掌政權的黨。改善領導方式是黨全面執政的要求。再進一步說,黨在全國執政以來,發展到現在,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變化了,黨的領導方式必須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是全方位的、整體性的。其實,我們黨自身也在發展變化,也在不斷完善之中。
參考文獻:
[1]卓澤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思路——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的學理闡釋[J].法學雜志,2016(01)
[2]李林.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新征程[J].環球法律評論,2017(06)
[3]江必新.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芻論[J].法學雜志,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