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云
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是中航工業集團和陜西省政府共建的重點項目,是陜西省航空產業“兩基地三園區”的兩個飛機研發制造基地之一。航空新城以漢中軍民合用機場為核心布設,規劃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建成面積達5平方公里,產業發展以渦槳飛機總裝制造為核心,積極構建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務“兩大產業體系”。2018年工業總產值已達到175億元,成功晉升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陜西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預計未來將從這里誕生500架民用貨機,市場前景廣闊。
一、取得成就
1.謀篇布局和專項規劃基本完成
2007年至2010年,航空智慧新城規劃和建設主要由城固縣推動,2011年省級層面開始介入,到2013年,省政府與中航工業集團達成企地共建共識,明確提出“國際一流航空智慧新城”的定位,并設立了省級層面專門協調辦。2015年1月省政府出臺《支持漢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設的意見》,9月份與中航工業集團簽訂了《共建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審定了新城《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目前,管委會根據習近平總書記來陜確定的“追趕超越”發展定位和省委《進一步落實追趕超越要求的通知》的要求,結合新城發展現狀,制定了《漢中航空智慧新城追趕超越實施方案》。
2.各級支持、齊抓共管的局面已形成
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省工信廳副廳長、國防科工辦主任為組織協調辦主任的領導機構,從政策、項目、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最大程度支持,省編辦批準了管委會專門機構和編制。市、縣將航空智慧新城作為“三市”建設和城固“創業騰飛”、建設“六個城固”的重要支撐和強力引擎。市委書記任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第一組長,市長任組長,成立了漢中航空智慧新城管委會,由常務副市長任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由8名縣處級領導任專(兼)職副主任,下設“一辦四局”,配齊配強領導力量。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加快漢中航空智慧新城發展的決定》。控制性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10個專項規劃已經編制完成。
3.資金、土地瓶頸逐步化解
省政府決定拿出4億作為新城發展基金,目前已到位1億元,其余3億正在落實中。省政府常務會議從陜南循環發展項目和中央債券專項基金中落實近1.5億元,同時開辟了用地綠色通道,最大限度縮短報批周期。市委、市政府又批準成立了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直屬市政府國有,實行有限責任制,注冊資本10億元,將省上4億元基金和縣市3億元基金作為資本金注入;同時,控股改組原有的兩個公司,作為推動新城建設的總平臺,發起多種模式進行合作開發。目前已建立總規模12億的由市政府、省工行、陜建集團政銀企三方共同出資的建設發展基金,即將簽定合作協議,這是我市第一支由“政府+銀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資建設發展基金,也是航空新城第一筆大的建設啟動資金,資金瓶頸將有效緩解。
4.各類重點建設有序推進
完成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投資30億元,建成漢中機場、陜飛大道、勁松路和保障房等市政配套項目。財政投入1.75億元拆遷安置350戶,投資100多億元的“三路兩廠”、航空旅游(含體育運動中心)、航空小鎮和中航職業教育集團等項目正在加速推進中。完成產業投資30多億元,建成高新二期、大運配套、部裝廠房、孵化器、停機坪等項目,上半年已入園企業12戶,工業總產值達到80億元,計劃投資138億元的運X擴能、航空零組件制造、飛機部件研制等16個產業項目正在加緊落地。陜飛公司運X能力提升總投資38億元,累計完成33.1億元的6個項目順利推進,信息大樓、保衛大樓、試驗廠、物流中心等主體竣工,928新總裝廠房正在調試設備即將投產,新型中型運輸機預研全面啟動。
5.爭取民用貨機項目落戶漢中
民用貨機作為一種新型便捷的交通運輸工具,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用戶群體,其生產、制造、應用普及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漢中航空智慧新城作為中航工業集團和陜西省政府合作重要的航空基地,具備承載民用機落戶的保障要素。當前民用機落戶漢中已進入市場預研階段,智慧新城正全面努力,積極爭取該項目落戶漢中。民用貨機主要是通過對運X機的改造,完全可以適應市場需求。民用貨機項目與陜能集團合作正在洽談,雙方已組建了籌備工作組。零組件總投資40億元,一期5.87億元,占地336畝,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近期圍繞總投資90億元以上的民用貨機落戶新城,管委會力促陜飛公司、陜西能源集團和烏克蘭基輔力科母公司進行深層次技術交流合作,對備用發動機等技術合作溝通了初步意向。
二、存在困難
1.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由于中航工業的主導地位和新城區圍繞航空產業的發展規劃,使新城管委會在和中航工業博弈中處于絕對劣勢,在土地開發供應上出現“倒掛”現象,即高成本開發土地,低價格甚至無償向中航工業及其配套企業提供發展用地。省委、省政府的高期待、高規劃、低配置,使管委會在新城開發中屬于“以小博大”,也造成和中航工業合作時處于“無路可退”的博弈被動地位。現有重大進展,往往是依靠省上牽頭才得以解決的。雖然縣上領導每半月召開一次協調會,每周督查項目進度,但依舊苦于常規性工作應對,經常顧此失彼,且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多方力量交錯糾纏,供電、供氣主體不明。
2.土地儲備不足,開發資金成本高回收慢
由于航空智慧新城的建設以中航工業為主導,新城管委會目前的實際職責主要是為其“筑巢”,包括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供應,這需要大量的土地儲備和建設資金作為支撐。但目前大部分爭取簽約項目敲定之后,用地企業籌資后再啟動征地拆遷工作,既慢又影響企業投資綜合效益,嚴重制約招商引資落地率。基礎資金依然主要靠縣政府和新城管委會籌措,缺乏財政資金,致使開發資金依賴基金和貸款,成本高。加上新城區的工業地產和商業地產都處于開發階段,沒有土地經營收入,且由于入園項目還較少,導致通過財政渠道對先期投入的回收緩慢,滾動開發資金嚴重缺乏。
3.專項經費渠道不暢和外部競爭使新城招商引資能力不足
新城的融資困難導致基礎設施檔次不高、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項目前期費、招商、規劃編制等其他專項經費主要靠臨時化緣,供給渠道未完全理順,致使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空間不足。加上央企“瘦身健體、回歸主業”的改革新要求,中航集團也面臨發展戰略調整,收縮產業投資,而相關兄弟省市園區為吸引中航產業投資,也開出更加優惠的條件,包括土地優惠、金融支持與財稅減免政策等,甚至是無償提供發展用地與金融支持,給新城后續產業項目落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和挑戰。
4.企業及資金本土化有待加強
目前,新城是以配套“產業項目落地”為核心立足謀劃實施政府主導類項目,并適度超前匹配政府計劃類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突出陜飛核心區周邊和主骨干路網兩旁布局。這使工作重心和資源傾向于中航和外來配套企業,由于新城的航空產業鏈還很不完整,反過來加劇了市、縣地方政府與中航工業合作關系的失衡。這需要發揮地方政府特別特別是管委會的系統集成職能,積極鼓勵漢中本土企業向航空產業投資并進駐新城,但目前來看,漢中本土配套企業少,市場占有率不足3%,這不僅會影響外來項目和資金的信心,更會對航空新城未來的周邊經濟帶動職能與地方政府的協調能力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形成惡性循環趨勢。
三、對策建議
1.理性分析,科學規劃
雖然中航工業是航空新城的核心,可以帶動一大批配套、協作中小企業,但相應中小企業可以有效降低中航工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其生產效率。不論從國家航空戰略層面,還是從產能不足與航空產業需求的矛盾層面,中航工業對于推進航空新城建設都是責無旁貸的。然而,省級層面對新城的“高舉”和“低放”,使市、縣兩級在與中航工業和入駐項目協商中缺乏回旋余地,又資金不足號召力不強。這就需要理性分析市、縣或管委會與中航工業進行博弈的局面,加強省級層面與中航工業的直接對話,改變管委會的被動劣勢。現在攤子已經鋪開、重要的是科學規劃,“不能形成小牛拉大車和大牛拉小車”的局面,要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既能快速帶動經濟發展又能形成節約集約的發展態勢,目前在園區核心地帶盡快啟動工業用地拆遷、征地、收儲和初級整理工作,將部分資金注入投資集團進行土地收儲整理。
2.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
為滿足產業項目入駐落戶、服務新城高端人才和產業工人衣食住行、醫療教育高層次的需求,建議由市教育局、衛計局、發改委、建規局、交通局、水利局、住建局等按照歸口,分別牽頭,幫助擠進省上盤子,爭取省上廳局的資金支持,多方合力攻堅支援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彌補資金巨大缺口。此外,還可以爭取在航空產業內有著深厚市場資源和公共關系基礎的中國民航科普基金會支持;由省上、中航工業方面加強對新城建設的資金擔保,為新城大規模建設補充啟動資金;鼓勵新入駐企業增加對商業地產的投資,特別是商品房投資,激活新城的商業地產開發。
3.做大做強孵化器,形成吸引大項目落戶的能力
產業聚集可以反映出一個高技術區域的競爭優勢和條件,但是它并非一開始就以完整的面貌出現,而是先有觸發性因素或指向性區位因素,形成最初的企業進入動力。而這些企業又會吸引其他企業進入,促進產業聚集的自我發展。孵化器就是幫助園區內的中小企業解決資金、設備不足的問題。中航工業“瘦身”過程中釋放的產能、設備、資金,可以通過做大做強新城的航空產業孵化器,直接扶持相關配套企業和協作企業的建設和生產,形成企業進駐新城的觸發性因素,進而形成產業聚集的內在動力,提升吸引大項目落戶的能力。
4.與西安閻良航空產業基地建立常設合作機制
西安航空基地的發展,在于背靠中航工業完善的航空產業鏈,堅持“產業環境”理念。作為陜西省兩個航空產業基地,漢中航空智慧新城爭取通過省政府出面協調,與西安閻良航空產業基地建立常設合作機制,一方面鼓勵西安閻良等航空產業園中的企業在漢中航空智慧新城辦廠(設分公司或直接辦廠),重點發展航空運輸服務設備,拓展旅客擺渡車、旅客登機梯、旅客登機橋、航空食品車、航空垃圾接收車、行李牽引車等航空服務制造產品的研發與制造;另一方面借鑒閻良航空產業基地的產業鏈條和配套環境建設的經驗,承接陜南地區高科技制造產業,重點吸引醫療設備制造、汽車零配件、機場地面設備、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建立臨空高科技制造產業發展平臺,避免漢中航空智慧新城與其他航空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同。
5.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
圍繞新城重點產業項目和產業配套項目,積極協調陜飛公司放低準入門檻,利用深圳軍民融合協會,珠海、深圳招商推介活動平臺,引進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落戶新城,大力推進無人機、新材料等項目的落地。主動出擊,上門服務,以最優惠的政策和最優質的服務吸引在漢企業的技改、增量部分向新城聚集。把產業發展與配套專業人才的引進,產業技術工人的培養,產業教育基地的建設結合起來,把航空新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重點做好推進學校、醫院、住房、輕軌、城市景觀等社會事業項目建設,滿足新城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