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民搬遷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移民搬遷工程的成功與否在于移民能否安居樂業,而安居樂業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后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本文著重探討武威市生態移民工程后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從而對后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移民搬遷;后續產業;培育;發展
移民搬遷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生態移民工程是武威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論述的重要決策,是解決武威高深山區農牧民貧困問題的根本手段。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移民搬遷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社會重建系統,檢驗移民搬遷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移民的可持續發展。決定移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于后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
一、武威市生態移民工程后續產業發展的實踐
2011年以來,武威市實施高深山區貧困農牧民生態移民工程,將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8.43萬貧困農牧民全部移居川區,解決了高深山區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問題,較好地實現生態治理、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共贏發展。截止目前,對居住在“一高五區”(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礦區、城市供水水源區、塌陷區、生態功能核心區、貧困山區)的天??h毛藏鄉、旦馬鄉、祁連鄉、大紅溝鄉、松山鎮等鄉鎮和古浪縣西靖鄉、古豐鄉、干城鄉、十八里堡鄉、新堡鄉等鄉鎮以及涼州區張義鎮等共計7.2萬貧困農牧民實施生態移民工程。謀劃實施了古浪縣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水利骨干工程等項目,成功開發了古浪黃花灘、天祝南陽山片等規模較大的移民安置點,較好地解決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
貧困群眾移居川區后,武威市堅持產業先行,因地制宜發展以反季節蔬菜、紅提葡萄為主的設施種植業,以皇冠梨、釀造葡萄、紅棗、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以肉羊、肉牛為主的設施養殖業,對于推動移民致富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武威市生態移民工程后續產業培育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武威市在生態移民工程后續產業發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從決策之初就已經在謀劃產業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續產業培育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還存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移民安置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移民安置區域多數原為荒灘等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平地起高樓”“荒灘建城鎮”,移民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后,受土地限制,農業開發空間較小,尤其是可耕地數量更小。在有限的土地上要產出更多的效益,著力發展設施農業成為廣大農民的重要選擇,農戶也已經從中嘗到了甜頭,但是設施農業還未做大做強,缺乏特色與競爭力,效益還不夠高;工業結構單一,工業化程度低,有的移民安置區還是純農業,尚無支柱產業,無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第三產業現代化程度不高,有的僅僅是簡單的“買”與“賣”,規模小、條件差、特色不明顯,缺乏吸引力,消納剩余勞動能力嚴重不足。移民經濟整體呈現一產弱、二產缺、三產虛的現實狀況,后續產業的發展缺乏產業支撐。更為重要的是結構性水資源短缺矛盾還未徹底解決,影響移民產業可持續發展。
2.移民安置區就業矛盾比較突出
移民搬遷打破了原來的血緣宗族、經濟結構、社會構成,移民失去了原有的親族依靠、生產資料、謀生場所、謀生方式,新的經濟、社會、文化、治理結構正在重構當中。目前的移民安置區的主要產業依然是農業,產業效益不高,絕大多數男性青年還是以外出務工為主,留下的依然是老人、婦女、孩子,設施農業的主力軍也是老人和婦女,新的移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群體正在形成。加之搬遷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還存在“等靠要”思想,搬遷區企業很少,吸納就業能力有限,移民難以順利在安置區找到合適的工作,嚴重制約移民的后續發展。
3.后續產業發展資金不足
移民安置區后續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受限于政府財政能力,僅僅依靠現在的移民后期扶持項目資金打造產業動力不足,難以形成規模生產經營,效益不明顯,支撐產業發展十分艱難。
4.移民自主創業能力不足
移民中只有極少數有自主創業精神和自主創業能力。主要是因為在移民搬遷前沒有積蓄,發展能力不足,搬遷之后,雖然政府有大量的項目資金投入支持,但是搬遷后的住房裝修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有的甚至在之前就有大量的借款和貸款,創業資金、擴大再生產資金難籌。有一部分移民還有“等靠要”思想,對于搬遷后的生活不如意與遇到的困難無限放大,得過且過,對移民搬遷政策充滿怨言。
三、武威市生態移民工程后續產業培育與發展的思考
搬遷后,如何做好后續發展工作,確保搬遷農戶留得住、能致富這一問題是當下受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后續產業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政府、移民、市場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缺位失靈都會導致移民再返貧,導致移民搬遷失去正向意義。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及區域實際,各移民安置區精準選擇特色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做大產業規模,樹立品牌意識,提升產業層次,是一條促進移民增收致富的可靠路徑。
1.因地制宜,科學制定后續產業發展規劃
農戶自發性的發展后續產業,不僅盲目,而且不持續,分散,不具備集團優勢,抗風險能力弱。基于此,相關部門要相互配合,科學分析移民區產業發展現狀,緊密結合區域特征,精準選擇富民產業,形成涵蓋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售后等環節的模式,確保產業發展特色鮮明、后勁十足、取得成效。
2.突出重點,著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龍頭企業是帶動后續產業發展的重要市場主體,具有管理科學、人才眾多、資金雄厚、經驗豐富的突出特點,能及時掌握市場形勢。要結合各搬遷區實際,重點在設施種植、中藥材、藜麥、設施養殖等方面發展一批龍頭企業,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政府要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意識,給予龍頭企業資金、信貸、金融、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優惠與支持,實實在在地為龍頭企業著想解決難題,扎扎實實地為龍頭企業服務推動發展,形成企業帶動、農民參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運行模式,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多贏目標。
3.創新機制,整合籌措建設資金
后續產業培育與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相關部門要科學安排,整合涉農資金,創新資金長期投入機制,以項目和資金為后盾,為后續產業培育與發展撐勁,為農民脫貧致富加油,為企業做大做強輸血,確保后續產業培育與發展順利進行。
4.加強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是農民最寶貴的資產,同時也是產值最低的資產。生態移民搬入新居住地后,普遍比之前居住地土地數量減少,有的地方土地耕種質量總體不如原居住地。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創新土地流轉方式,以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農村“三變”改革步伐,推進資源變資產、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推進資金變股金、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推進農民變股東、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推動土地集約化,讓龍頭企業參與土地開發、產業培育,讓土地真正變成農民的黃金資產。
5.增加就業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就業是生態移民脫貧致富的關鍵。政府相關部門要主動作為,為移民謀發展之路、想就業之路,科學引導移民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種養殖等產業。要加強就業引導,鼓勵年輕有技術的人員外出務工,提升就業能力,更多增加收入,對于離不開家的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創造就業崗位,鼓勵就近就地務工,不斷拓展就業空間,加快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6.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幸福感
從目前的生態移民工程選址來看,與原居住地比較,現在的生態移民居住地整體環境要好于舊居住地,但是與附近其他原居住地比較,移民居住地各項設施有的還顯落后,距離市鎮中心較遠,移民生活滿意度、便利度還有提升的空間。要進一步完善安置區基礎配套設施,以拉通拉近與市鎮的距離為重點,大力推進主干道暢通及毛細血管道路疏通,增強安置點對企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附能力。發展服務業,擴大市場容量,降低移民對土地的依賴,著力發展市鎮經濟,促進市場繁榮。
參考文獻:
[1]呂靜.陜南地區生態移民搬遷的成本研究[J].西北大學,2014
[2]侯茂章、周璟.湖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7
作者簡介:
魏樂儀(1985--)男,中共武威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