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青措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對環境衛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美麗黃南,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就必須要改變城區環境衛生“臟、亂、差”的現象。
一、基本現狀
黃南州四縣縣府所在地城區保潔面積為429.36萬平方米,環衛工人571人,人均保潔面積為7518余平方米,有環衛車輛63輛,環衛車輛司機64人。自2017年7月1日起同仁城區的衛生由河南鄭州清塵公司承包管理,其他三個城區衛生均由本縣城管所管理。為了徹底改變黃南州環境衛生差的現象,在四縣城管及全州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1.劃分衛生責任片區。在全州范圍內劃分衛生責任片區給各個單位,各單位負責自己的區域衛生,每周清掃一次,由“愛衛辦”監督檢查,并下文通報區域衛生清掃情況,通過這種治理辦法,各單位行動迅速,集中治理效果突出,城區環境衛生整體面貌有了明顯的改善。
2.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四縣城區加大了對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對損壞的基礎設施進行維修和更換。修復主干道路破損路面,安裝各種路燈,增設垃圾斗、果皮箱,增加各種環衛車輛,改善了基礎設施。
3.監督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各縣城管及愛衛辦經常組織街區內道路兩側個體商戶、居民等責任人,打掃其營業、辦公場所及周圍的環境衛生,勸阻和處理道路兩旁堆放雜物的責任人,并組織他們對主要街道環境衛生及死角垃圾進行了全面清理。
4.加強市場秩序管理,整頓占道經營。各縣城管下大力氣整頓流動攤點和占道經營,并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在沿街沿線、農貿市場周邊的流動商販給予固定場所,不僅使城區形象得到了質的提升,也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和贊許。
二、存在的不足及問題
1.市政設施建設滯后。四縣城鎮化進程加快,對城區市政設施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城市規劃等原因導致市政設施功能布局不完善,城區集貿市場、停車場、公廁、公園、廣場、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達不到城市建設的要求,城鎮建設中出現了規劃滯后的問題。全州沒有建筑垃圾填埋場,建筑垃圾倒入公路兩側及河床內的現象時常發生,影響了城區市容市貌及衛生狀況改善。
2.垃圾場出現安全隱患。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及城鎮人口的日益增加,近幾年城區垃圾不斷增加,而四縣垃圾處理廠都是以前幾年的垃圾容量建設的,導致垃圾填埋處理的壓力與日劇增。垃圾場的設備不完善、沒有專職的技術人員,垃圾分類實施困難,存在自燃、垃圾堆體坍塌,污水回灌、氣體爆炸等隱患。
3.資金投入不足及監管力度不夠。城區環境衛生需要投入的資金數目較大,政府下撥的資金無法滿足當前的投入需求。如:城區市政道路定期升級改造、城區路燈及線路維護、園林綠化及日常管護、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廠運營等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而目前四縣財政投入的經費有限,且無后續日常管理經費保障,制約著環衛工作的深入開展。
4.職工待遇低、勞動強度大。黃南州環衛工人待遇低、工作量大,且工資結構不合理,不少環衛工人沒有社會保險。目前,四縣城區環衛工人每月平均收入在1260-2000元之間,其中大多數以50歲以上的女性,老齡化趨勢嚴重且隊伍不穩定,人均清掃面積是7500余平方米超過了國家規定的5500平方米的標準。
5.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滯后。目前,發達地區普遍建立了城市管理數字化信息平臺,運用數字監控設備來查看日常環境衛生工作,并對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文進行監控,不僅提高了管理水平,也極大地降低了人力物力財力成本,減輕了管理人員和環衛工人的負擔。但由于我州財力有限,撥不出購買與安裝設備所需資金,目前仍然延續傳統的管理模式。
6.環保意識不強。市民的環保意識還不高,隨意丟棄垃圾、將自家垃圾倒入路面、焚燒垃圾、破壞城區市政設施、不配合城管執法人員的工作、甚至暴力抗法等情況時常發生。
三、對策建議
1.做好統一規劃。在新建城市道路、住宅小區、大型場館、商業街區時,停車場、公廁、垃圾中轉站和集貿市場等相關配套設施要跟上,同步規劃,統一考慮,使市政設施跟上城市建設的步伐。
2.破解填埋場瓶頸問題。一是相關部門要及時編制垃圾處理規劃,新建垃圾處理設施,加強垃圾處理廠人員配備及資金投入,并聘請專家進行專業檢測,盡快妥善解決填埋場安全隱患問題;二是為使垃圾分類和處理科學化,減少蚊蠅的滋生,提高車載效率,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降低運行成本,建議在四縣城區建設多座公廁連體的垃圾中轉站,這也是改善城區衛生環境最為有效的辦法。
3.加大資金投入、加大監管力度。財政保障和增加環境治理專項資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按照“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由社會通過市場化的作業方式自籌解決;落實“門前三包”日常管理經費;城管組織志愿者、執法人員,對城區范圍內生活區、以及沿河一帶進行主要針對積存的垃圾死角、綠化帶不潔、隨意傾倒垃圾、垃圾滿溢等問題進行媒體曝光,罰款等方式加大監管力度。
4.大力扶持環衛工作及提高待遇。一是政府部門要大力扶持環衛工作,多爭取項目資金,加強經費保障。多招聘零就業、下崗人員到環衛工人隊伍,給環衛部門提供公益性崗位,從而擴大隊伍,減輕環衛工人的工作強度;二是加大工資和崗位津貼向環衛工人傾斜的力度,保證月工資收入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讓所有環衛工人享受醫療、衛生、養老、保險、工傷、子女教育等社會福利,增加福祉;三是建立獎勵機制,對工作踏實、認真、負有責任的給予獎勵,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5.建設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盡快下撥資金,在城區安裝先進的電子監控設備,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積極打造智慧環衛,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的管理平臺,實現對人員、車輛、道路保潔、垃圾清運等情況實時監控操作、實時調度;為所有環衛作業、管理用車全部安裝GPS定位終端,實現車輛管理監督“即時化”。
6.大力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素質。相關部門全面加大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力度,運用藏漢雙語大力宣傳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決定,提高群眾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全民支持環境衛生治理工作,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衛生習慣,不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市民的總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