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商洛花鼓在建國前,屬民間地灘子小戲,難登大雅。盡管這一路邊小花不引起上層重視,但它卻流傳很廣。商洛地區出現民間自娛自樂的小規模戲班,其中花鼓子也占有很重要地位并盛行于商洛市七縣(區),尤以丹風、鎮安、商州和柞水最為普遍。
解放后,在黨的“百花齊放”政策指引下,商洛花鼓不但登上了舞臺,而且一步步發揚光大并屢屢獲獎,《夫妻觀燈》走進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并合影。《屠夫狀元》轟動全國,成了全國許多劇種、演出團體學習、搬演的榜樣。《六斤縣長》走進中南海為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演出并走遍大江南北。《月亮光光》獲得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商洛花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0年來歷史證明,在黨的“百花齊放”文藝政策指導和政府的支持下,商洛花鼓非但能登大雅,而且是一朵永開不敗鮮艷絢麗的奇葩。
一、商洛花鼓的歷史淵源
關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說法頗多,但無文獻無明確記載。當前專家、研究人員發表論述諸多,但集中可看有以下兩種。
一說,商洛花鼓是清光緒三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大批災民進入商洛地區,帶來了鄖陽流行的花鼓戲,后逐漸改用商洛地區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許多商洛的民歌、小調,最終形成商洛花鼓。
據鎮安、山陽藝人相傳,商洛花鼓始于湖南,上傳湖北、沿漢水、經荊州、襄陽、十堰,傳入商洛、安康、漢中一帶,進而傳入關中二華。
二說,據丹鳳、商縣藝人相傳,商洛花鼓則是由漢代秦隴馬上鼓吹樂衍變而來,原為軍事操練和出征儀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載,諸葛亮軍中就置有吹樂隊,以鑼鼓懸系腰間,手指擊之,口唱歌詞,迷潰敵人。《敦煌拾零》、《隋唐演義》等書也有這樣的記載,隋末瓦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護,計入敵營,救回了秦瓊,故有“唐將班子花鼓”之說。五代以后,花鼓進入民間。宋雜劇中的“大迓鼓”流傳于山西一帶、“迓鼓舞”原是“選詞配樂”,后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制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戲曲聲腔,如昆山腔﹑弋陽腔,也流于其中。由明清俗曲發展成的戲曲劇種,大多以曲牌為唱腔的組成單位,通稱作“曲牌體”唱腔。“跑漢船”亦在各地廣為流傳等,就是其藝術化了的舞段形式。“唐將班子”在甘、陜一帶山區非常流行,是由多人以上短工組成的生產互助組織形式。組織者叫“包頭”,二頭叫“領頭”,管帳的叫“書班”。總收人的5~10%的糧錢用作雨天吃飯、日常零用和“包頭”的額外補貼外,其余部分按勞付酬。“唐將班子”在老解放邊區甘肅、陜北內變工互助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歌曲《軍民大生產》這首著名歌曲。
北宋時,王禹偁在《畬田詞》、《賦得臘雪連春雪》兩首詩詞中分別記載了當時商洛古先民勞動歌舞的場面,這種以鑼鼓擊樂的表演形式與現代商洛民間的“八岔戲”、“小調戲”的音樂結構和表演形式極為相似,“田歌”也因此被認為是商洛花鼓戲的早期萌芽。
商洛花鼓傳統的唱腔音樂結構形式單一,音樂曲調流暢優美,歷史年代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道光五年(1825年),第一個有名稱的戲班“商州雙盛班”出現。自此以后至民國年間,商洛各地成立了包括花鼓在內的各種戲班共有百余個,其中既有“三女班”這樣的花鼓戲“窩子”,也有“唐將班子”這樣自樂性質的半職業戲班。這一時期戲劇班社的活動對傳播和發展商洛花鼓作用很大。
清光緒三年(1877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許多災民通過打花鼓賣唱的形式到處飄流,靠“化谷物”維持生計,人們將其所唱之調叫“化谷調”,以后逐漸衍稱“花鼓調”,“化谷調”傳至商洛后,與當地流行的山歌、小調融合,兼收渭南、華陰秧歌、迷胡小調,最終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并有動聽、樸實之風格的商洛花鼓。
新中國成立前,商洛花鼓幾瀕絕境。
新中國成立后,大批民間戲班或被國有劇團吸收改造,或被以政令的形式解散,民間戲班向城市高度集中。 從1956年陜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會演,商洛劇團演出的商洛《夫妻觀燈》等四個小戲,商洛花鼓首次實現了從民間“地攤子”小戲走向戲劇大舞臺的成功嘗試,從此開始了商洛花鼓的現代化改造過程。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或“舞花鼓”,是一種在“跳”和”舞"中說唱的傳統民間藝術,因此,“跳”和“舞”便成為花鼓表演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貫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終。花鼓跳法多樣,姿態剛健優美,有蹦跳、閃跳、彈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側身跳、單腿跳、雙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線跳、雙八字跳。跳的名目雖然很多,但表演起來卻沒有固定程式,由演員自由發揮,顯得優美大方、自然生動,耐人觀賞。
二、成績斐然
商洛花鼓劇團,自建國以來,培養出編劇、導演、音樂工作者、舞臺美術工作者無數,培養出一、二、三級演職人員數以百計。創作的新劇目可數以千計。演出花鼓劇目多次晉京、出國、拍電影、獲大獎。好多劇目,曾被全國各大劇種學習、搬演如:《夫妻觀燈》《屠夫狀元》《六斤縣長》《月亮光光》《牧童與小姐》《月亮河》《帶燈》……
三、現狀堪憂
戲是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等于空中樓閣。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中央臺還是地方臺播出戲曲劇目,觀眾大部是白發蒼蒼,青年人少之甚少。各大劇種都喊出振興口號,振了沒振?振了。興了沒興?恐怕還得費大力氣。為什么姊妹藝術蒸蒸而上?電影,進入世界級,屢屢拿大獎。雜技,已不是“耍把戲子”,服裝、化妝甚或有了情節,高科技也有了。弓弩進化到核武了;快馬報信進化到微信了;中國經濟已列國際前茅、衛星上天、空間站、登月球……我們能搖著羽毛扇子哼哼呀呀嗎?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地方劇種受到了國家層面的關注和支持。但隨之而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卻對基層文藝院團的發展和傳承造成了一定影響,由于正值演出黃金期的藝術人才,均提前退休,造成藝術團體人才、人員匱乏。以商洛市劇團為例,大部分年齡50歲左右的人辦理了退休手續,四五十歲正是演戲的黃金階段,她們閱歷趨于成熟,舞臺經驗豐富,但他們都已退休,所剩余在編人員58名,樂隊僅剩四五人,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這樣的局面讓人尷尬。如今大型演出甚至日常演出,均需外聘各部門人員方能完成,創作劇目更是如此,這無形中增加了演出團體的演出成本,加大了演出團體的負擔。
四、與時俱進必開拓創新
而今邁步從頭越。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就是我們戲曲工作者應擔當的責任。要主動承擔歷史使命,把“以人民為中心”放在首位,把“以精品奉獻人民”落到實處,把“用明德引領風尚”擔在肩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發揮文藝的帶頭作用,做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文藝創作要做到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用更多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精品奉獻給人民群眾。這才是中國戲曲暨商洛花鼓的根本使命和前途。
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不能在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造出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文藝作品,為我國的文化藝術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發展,在多次講話和論述中反復強調“創新”,內容涵蓋了科技、人才、文藝等方面的創新,以及在理論、制度、實踐上如何創新。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通過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不斷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