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舒雅
摘 要:在科學、技術和創新的各個領域中,人們會面臨一系列相當重要且尚待解決的問題。思想的探索、開發和商業化,會觸及并受到眾多來自技術和社會經濟性質等不同因素的影響(Leyden and Link 2015;Vonortas et al. 2014)。本文匯集了美國、巴西、韓國和俄羅斯這四個代表性國家前沿文獻中關于研發和創新的視角,以期能為我國研發和創新的發展帶來一點思考。
關鍵詞:研發和創新;高校;企業;技術
本文所關注的幾篇論文分布在研發和創新(R&D)以及處理研發和創新的幾個政策領域:這些文章涉及研發的同時也涉及創新;有的解決機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如校企合作;有的與小型創業公司打交道;有的處理區域問題;有的使用大型數據庫;有的涉及在西方學術界沒有得到廣泛關注的國家。
Fischer,Schaeffer,Vonortas和Queiroz(2018)的論文論述了高校在與工業的聯系中作為新知識創造者和傳播者的重要作用。具體地說,這篇論文將新一代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產生視為企業和學術界通過合作互動的產品。因此,它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校企之間的研究互動是否會產生實質性的學習效果,從而將學術機構轉變為知識密集型創業(KIE)的更積極的推動者。文章以發展中國家(巴西)的一個知識密集型地區(圣保羅州)作為背景。它匯集了PIPE項目(類似于美國SBIR項目)的補貼數據,以構建一個大學創業精神的虛擬變量;匯集了巴西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委員會的和產學合作研究數據;以及覆蓋圣保羅州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開發研究小組目錄普查數據。作者能夠根據密度、寬度和深度來衡量研究協作的質量,從而提供比現有文獻更精確的圖像。他們發現,促進學術創業創新的是校企互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Silva、Furtado和Vonortas(2018)的論文從部門層面討論了校企研究合作。它的貢獻是在發展中國家背景下,對于工業領域部門產學研關系的傳統假設進行了檢驗。文章利用巴西創新調查(PINTEC)的數據,設定了校企合作研究的解釋變量:包括企業特征(規模、內部研發、外部研發、產品和工藝創新),市場特征(經濟風險、創新成本)和政府資助等。文章發現,除了研發密集型產業之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企業規模、外部研發和產品創新。在這三種因素中,外部研發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且似乎要以犧牲內部研發為代價,二者之間存在著替代效應。當將研發部門納入分析時,主要的預測因素是企業規模、內部研發和政府資助,這為“吸收能力”的論點提供了支持:即如果企業覺得有能力吸收由此產生的知識,它們將與高校合作。
由SooGeun,Yoon和Kim(2018)撰寫的論文帶我們去韓國考察了一家公司的創新活動與其未來預期績效之間的關系。作者分析了在一個動態協同進化系統的縱向背景下,創新活動、企業增長和研發投資增長之間的動態關聯。他們研究了在韓國近600家中小企業在創新活動與研發投資增長之間的關系中,企業成長的中介作用。該研究采用分位數回歸分析方法,對這些公司進行了17年的縱向數據分析。在研究中作者發現,特定時期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對高增長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下一時期的銷售增長(相對于價值增長)的影響大于低增長企業和低技術企業。此外,中小企業銷售增長對后續研發投資增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Breznitz,Clayton,Defazio和Isset(2018)的論文研究了高校創業支持機構(高校孵化器)的效果:這些機構的努力為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創造了環境和機會。他們的目標是發展能夠更好獲得知識和資源的網絡,從而增加創業成功的機會。本文以美國的一個高校支持機構為例,使用了大量具有不同會員支持級別的公司樣本。這種背景使作者能夠確定哪些維度可以增強企業與其他成員建立聯系的能力。這些可能性維度包括:地理位置毗鄰、涵蓋共享空間在內的服務支持,以及可能形成網絡聯系的包含會員和研發公司在內的更大的社區。研究結果與我們目前對高校孵化器作為社會資本來源重要性的認識一致。
最后,Zaichenko(2018)的論文討論了俄羅斯獨立研究和技術機構(RTOs)的科學密集型技術轉讓問題。經過審查的RTOs的任務是將內部研發和技術推廣結合起來進行工業應用。該論文基于RTOs的一個獨特的大型數據庫,該數據庫一方面允許將基于RTOs的科學活動與技術轉讓績效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允許將來自大學的研發人員對研究成果的貢獻聯系起來。大樣本允許不同所有權結構和技術轉讓方向的RTOs之間存在差異。研究結果表明,RTOs科技產出與技術轉讓活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基于科學的產出主要由來自學術界的RTOs的研究人員貢獻,尤其是博士生。研究結果對那些由像RTOs一樣在高??萍寂c產業主導的技術創新之間扮演重要中介作用國家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以上在本文所提供的這些關于研發創新的觀點概覽,有待置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四個代表性國家美國、巴西、韓國和俄羅斯,在多層面政策系統和多樣化的創新環境中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Leyden D P, Link A N. Toward a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5, 44(3): 475-484.
[2]Kim Y J, Vonortas N S. Managing risk in the formative years: Evidence from young enterprises in Europe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2(5): 795-805.
[3]Fischer B B, Schaeffer P R, Vonortas N S. Evolu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Brazil from a technology upgrading perspectiv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8, 2018(1):S0040162517312751.
[4]Silva D R D M, Furtado A T, Vonortas N S. University-industry R&D cooperation in Brazil: a sectoral approach[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 43(1):1-31.
[5]Breznitz S M, Clayton P A, Defazio D, et al. Have you been served?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on start-ups network formation[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 43(2):343-367.
[6]Zaichenko S. The human resource dimension of science-based technology transfer: lessons from Russian RTOs and innovative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 43(2):36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