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事業單位工資的問題成為一個焦點,單位工資的有效實施和分配也是如此,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也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講述的是合理的績效工資分配制度對于調動地勘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的重要性.
關鍵詞: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激勵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與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工資分配制度弊端日益顯現,尤其針對于地勘等事業單位的問題尤為突出。工作人員缺乏激情,工作消極怠慢,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單位的進步,因此更好的發揮績效工資的作用則成為地勘單位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所謂事業單位績效工資主要是指以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工作職責為主,通過對其工作強度、工作環境、工作責任(所承擔的風險大小)等其他方面進行考核,以工作人員的真實勞動成果建立的不同的勞動報酬的發放制度。為了更好的促進地勘單位的發展,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是必然選擇。
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績效工資意識淡薄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地勘單位一直采用傳統的工資分配方式,雖然大家對于績效工資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貫徹落實,但是由于傳統觀念一直深入人心,致使新的觀念思想實施過程中難度加大;同時地勘單位的管理層面的貫徹落實不徹底,缺乏嚴謹性,嚴重打擊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大家的參與積極性大大降低,績效工資制度遲遲難以落實。
(2)考核機制的不健全
由于地勘單位工作人員、工作內容、工作崗位的多樣性,使得考核標準多樣化,考核人群差異化,意味著確定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工資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些事業單位的本質特征都使其考核難度系數大。另一方面,地勘單位更多的是考核指標不明確、不具體,不容易落實,,這些都導致了績效工資無法深入落實,違背了績效工資實施的初衷,對于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有百害而無一利。
(3)監督力度不夠
績效工資在地勘單位的實施過程中缺乏嚴格全面的監督管理,嚴重降低了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績效工資在實施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監督管理人員,不具備嚴謹的監督管理體系,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在落實過程中更多的是形式主義,大大的打擊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反而讓大家更傾向于尋找制度的漏洞,以此達到為自身謀福利的問題出現,使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工作進入瓶頸狀態。
三、事業單位在發揮績效工資機理作用方面的措施
(1)加大宣傳,全面普及績效工資意識
地勘單位長期受傳統的工資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工作的長期穩定性以及工作內容的固定性正在腐蝕著大家的工作熱情;與此同時,大家對于績效工資這種新型的工資發放制度理解不到位,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這些都嚴重制約著績效工資激勵作用的發揮。
為了更好的落實績效工資制度,我們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更新宣傳方式,如面對面溝通交流,定期舉辦座談會等,加強地勘單位工作人員的認知,鞏固大家對于新制度的支持與落實;同時在地勘單位內部建立良好的宣傳大環境,促進制度的執行,開拓大家的創新性思維。
(2)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的工資考核機制
全面嚴謹的監督管理體系是新制度執行的必要條件。績效工資制度在地勘單位實行過程中,由于缺乏監督管理,導致問題重重,嚴重阻礙了新制度的推進。對此地勘單位必須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建立完備的監督體系,對于工作分配制度中不合理的問題以及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不顧單位利益的問題人員要給予嚴肅處理。
建立健全的工資考核機制是發揮地勘單位績效工資激勵作用的核心。地勘單位由于工作面覆蓋較廣,因根據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工作強度以及工作難度系數等綜合方面建立工資考核制度。在考核過程中考核人員的素質決定了績效工資落實的公正性,健全的工資考核機制不僅可以激勵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讓大家深刻的意識到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對于有貢獻多付出的工作人員予以肯定,充分實現人員的自身價值,整體素質的提升對于地勘單位的發展與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協調落實好工資體系與崗位管理的合理關系
地勘單位的工作人員按照崗位性質的差異性可以分為高級管理,技術研發,技能執行等工作崗位。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由于工作內容的重疊性以及工作內容的特殊性,使一部分管理人員也同時兼備著執行等多重職位。職位的多樣性意味著工資發放的多樣性。但在日常工作中針對這一部分人員,地勘單位卻未完全按照績效工資的考核標準進行發放,這大大打擊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影響著工作快速完成。
因此,協調落實好工資體系與崗位管理的合理關系就成為發揮地勘單位績效工資激勵作用 的難點。在實際工作中,針對這類工作人員的招聘以及薪資待遇必須建立合理的關系,在招聘內容上一定要對工作內容以及工資待遇做好詳細的分工。問題的解決將有利于地勘單位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工資制度,并充分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剛.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正向激勵的路徑依賴[J].中國行政管理,2010,(3).
[2]陳旭堯.我國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法治與社會,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