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娟
摘 要:自從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加入WTO以來,國民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國內企業也獲得了大量的發展機遇。然而我國國有企業由于自身制度缺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高,甚至造成國有企業的虧損。國有企業的運作應整合公共責任和市場方法的要素,筆者通過分析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集團投資;國有企業;財務管理
一、概述
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國有企業同時也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因此,國有企業在經營中應該堅持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從而促進國有企業成為個體經營的獨立市場主體。以“央企”即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有企業為例,從2008年的149個下降到2016年底的102個。此外,這些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這102家公司中有66%現在在國內和/或國際證券交易所上市;此外,這些中央國有企業大多數也從事核心業務以外的各種活動。
二、國有企業的生存環境以及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我國國有企業的生存環境
1.民營經濟對國有企業的競爭。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私營企業迅速發展和成熟,在某些領域一定程度上對國有企業帶來了影響。部分國有企業的經濟權重在GDP比重、就業、總資產與總收入方面出現了下降的勢頭。隨之帶來的競爭壓力使得許多國有企業的性質和做法發生了變化,在經營行為與運營模式上更加商業化。當然,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中央政府追求實現國家政策目標的重要經濟基礎,因此,必須從決策層面來考慮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投資集團的財務管理問題。
2.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多年來,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快,我國國有企業之間不可避免地開始相互競爭,尤其是在集中式國有企業享有相對主導地位的行業如石油開采,電信和金融部門。壟斷也逐漸打破并成為完全競爭的市場實體。此外,這些國有企業在國內和國外投資的私營公司中也面臨著國內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國90年代中期提出了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之后又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主要著力沿線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特定項目的貿易和投資。“一帶一路”倡議最初鼓勵國內投資者,特別是國有企業“出海”,以獲取海外戰略資產,提升“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總體而言,該倡議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這些投資者希望在海外拓展業務,并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走出去”戰略更多的是國有企業。“一帶一路”倡議在給國有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得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戰略面臨的挑戰日益擴大,跨國國有企業運營的成功變得更加不確定和不可預測。
(2)國有企業風險意識低,投資決策風險大
在我國,國有企業由于受到國家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因此比其他公司更容易獲得更多重要的融資來源,這使他們能夠建立大量的投資項目。此外,由于多年來國有企業一直處在政策的保護與資源的傾斜中,對于市場競爭的風險沒有足夠的認識,風險意識缺乏,風險導向"動態”敏感分析不足,因此很容易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忽略目標項目的宏觀經濟風險、稅務風險、合規風險等。同時應關注的高風險流程未明確,從而無形中增大了財務風險。此外,部分國有企業將所有的工作內部消化,未能有效將聘用的第三方咨詢團隊的財務、法律、稅務、內控、運營等各專業口盡職調查報告結果有效整合,支持投資決策。同時,國有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還存在著授權與管控職責不清的問題,尤其是財務職能相關的角色。
(3)內部決策機構對本企業投資項目職責不明確
正確的投資決策是建立在科學的事前決策背景分析、正確遵循投資決策程序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建立科學的事前決策分析程序與科學決策程序,才可以避免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中的失利。然而,目前部分國有企業尚未建立完整的投資決策標準,一方面在進行投資之前對于所投資項目的背景考察不夠,缺乏對于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個別國有企業甚至存在“領導拍板決策”的一言堂情況,企業領導對于財務部的投資建議沒有加以重視;另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缺乏一套復核自身情況的財務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完整的投資決策制度,內部審計、內部監督制度缺乏,決策失誤的事后追責體系以及績效評價體系缺位,從而造成重大財務決策缺乏約束性,賬務記錄隨意,關鍵信息缺失或信息不清晰,賬務無法真實反映所投資項目的具體情況以及成分組成等關鍵信息。
三、基于集團投資決策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舉措
(1)建立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塑造國有企業的獨立市場主體
這就要求國有企業要進行獨立經營,要有自我風險控制的能力和獨立籌措經營資金的能力;要依法落實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治權,政府更多的起到對國有企業的監督與調控的作用,而不是對其經營權掌控的作用。同時促進國有企業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積極引進各類投資者商業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開展商業運作,依法獨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2)完善投資風險分析機制,科學提出投資方案
完善的投資風險管控機制是進行科學合理決策的前提。國有企業以并購、合營、參股方式進行投資,因此應當組建包括行業、財務、稅收、法律、國際政治等領域專家在內的團隊,或者委托具有能力并與委托方無利害關系的中介機構開展盡職調查并形成書面報告,在投資之前對于所投資項目進行全面、科學的風險分析與背景調查。其中,財務盡職調查應當重點關注宏觀經濟風險、稅務風險、合規風險等財務風險,從而最大程度避免投資失利。
此外,與私營公司不同,國有企業的主要股東——政府并未主張獲得股息的權利。因此,這些公司的全部利潤在內部自動進行再投資,創造了流動性儲備,并為未來項目的自籌資金提供了重要能力。因此,國有企業開展財務可行性研究,應當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和財務戰略,對關鍵商品價格、利率、匯率、稅率等因素變動影響投資企業(項目)盈利情況進行敏感性分析,評估相關財務風險,并提出應對方案。
(3)完善投資財務制度,加強監督與評價
國有企業應當在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總會計師(財務總監、首席財務官)等企業領導班子成員中確定一名主管投資財務工作的負責人,同時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對投資履行以下財務管理職責:遵循“分級負責、權責對等、自主決策、放管結合”原則,企業應重塑財資中心,實現“價值創造型”司庫管理,全面系統強化合規管理等。通過定期運用評價工具,以及持續的統計分析、風險管理、審計監察、績效評價,明確公司提升、改進方向,加強國有企業運營活動的內部控制管理、績效管理,提升分析和決策支持職能,充分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促進國有企業投資決策管控體系的落地。
監督評價體系是以投資全生命周期管理為脈絡,確定投資決策、并購整合、投資退出等關鍵環節活動清單;同時,確定“評價級別標準”,針對每一項任務,從定性標準和定量標準角度進行定義:定性標準從職能的完備程度、流程的標準化程度、財務業務的一體化程度、流程的自動化程度等角度進行描述;定量標準是達到定性標準后的可量化效果,以體現定量和定性的結合、企業管理需求和世界領先實踐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單年宏.基于集團公司戰略管控模式下財務管理轉型升級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5,(9):55-57.
[2]徐旭亮.基于集團化管控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J].廈門:廈門大學,2015.
[3]俞紀明.創投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探索——基于上海科創集團的研究[J].新會計,2016,(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