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經濟聯系與合作是提高區域整體實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基本要求,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區域規劃的重點地區,三地的協同發展為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的升級創造了條件。但在協同發展過程中又出現區域發展不平衡、污染嚴重等問題。本文對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下先進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建議,以期對三地先進制造業更好的發展做出理論貢獻。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先進制造業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畫的到來,各個國家、城市之間的各種合作不斷加深,區域競爭力越來越激烈,提高區域競爭能力也越來越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長三角地區是以一個直轄市帶動了兩省經濟的共同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而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非但沒有帶動河北省的經濟發展,反而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環京津貧困帶”,因此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迫在眉睫。此外,對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1)京津冀地區產業同質化嚴重
區域性優勢產業是指對區內生產貢獻較大,且區位商較高的產業。采用工業的區域配置系數(S)和區位商(LQ)兩個指標來分析京津冀地區工業內部具體優勢產業的結構相似性,S越大該行業在該地區的比重越大,LQ>1說明該地區的該產業屬于優勢產業。
從區位商來看,三地區的優勢產業如下北京:航空,航天器及其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及儀表儀器制造業(2.50、1.33、1.44);天津:航空,航天器及其設備制造(7.42、1.0)、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河北: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及儀表儀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2.89、1.05、2.38)。北京和天津在航空、航天器及其設備制造方面重合,河北的優勢產業相對獨立,但是從區域配置系數來看北京和天津排第一位的都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占到47%、56%,該行業在河北比重也找到33%,屬于三地重合最為嚴重的行業。其次三地的醫藥制造,京津的航空,航天器及其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京冀的醫療儀器及儀表儀器制造業也都屬于高重合的行業,就信息化學品制造業而言三地的發展程度都不高。
(2)三地創新能力發展不平衡
為了衡量各地區的創新能力選取代表制造業先進性的高技術產業為對象進行創新能力評價。對全國除西藏之外的30個省份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其中選取7個衡量創新投入、創新產出能力的因子,分別為X1:各地區有R&D的企業數占企業總數的比重,X2:R&D人員數占從業人員數的比重,X3: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X4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占企業總數的比重,X5: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X6:每萬人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數據來源于2016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經過EXCEL軟件進行相應處理,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各省份創新能力的綜合排名情況。
北京、天津、河北的綜合得分分別為23.17、9.84、6.82分別位于全國的排名的第1名、第10名、第17名,由此可以看出就京津冀三地來說北京的創新能力最強。天津第十名因為天津市是國際港口城市,是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心性城市,在港口貿易、生產性科技研發、現代制造、物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些為制造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而河北最弱全國排名也比較靠后,從這一方面來說三地的創新能力差距較大。
(3)京津冀地區城鎮體系斷層明顯
與長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鎮體系存在斷層。京津冀的城市主要集中在0-2000億元的水平,占到28%,長三角地區主要集中在高于5000億元的水平,占到35%。京津冀地區城市結構梯度不合理,小城市處于絕對優勢,缺少發揮“二傳”作用的中等城市,由此導致的最直接后果是京津冀經濟帶發達地區所出現的產業聚集、形成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因為找不到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沒有能力向周邊落后地區推廣和擴散,更加劇了城市結構梯度的不合理,形成惡性循環。
三、京津冀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啟示
協同規劃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格局。京津冀先進制造業的協同發展,首先要按照三地一盤棋的總體思路推動三地資源優勢的融合,利用三地各自優勢互補作用,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京津冀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加強三地產業發展規劃間的銜接,形成有利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合力。在發展定位上,要依據三地各自產業基礎和地區優勢,綜合考慮區位、交通運輸、土地、水資源、勞動力人口及社會消費水平等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因素。
改革經濟體制,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現代制造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為了更好的服務先進制造業應做好以下幾點:第一,要建立三地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暢通三地間人力資源轉移渠道。第二,要優化金融服務系統建設,確立三地稅收機制,合情合理地處理產業協同中的企業稅收問題,對三地稅收進行合理分配。 此外,還要優化推進三地間技術成果開放共享機制,建立京津冀先進制造業技術創新成果信息庫,便利三地間技術成果的共享和交易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峰.”中國制造2025”與京津冀制造產業協同發展[J].當代經濟管理,2016,(7):75-79.
[2]趙云峰,許愛萍.京津冀先進制造業的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作者簡介:劉娜,女,漢族,河南周口,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