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摘 要:企業資產證券化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金融領域的學者們廣泛關注。由投資銀行推出的“企業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的嘗試,隨著我國“莞深高速收益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和“中國聯通CDMA網絡租賃費收益計劃”的首次推出,我國一系列企業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相繼實施,并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在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本文先對資產證券化的概念及特征簡要說明,然后分析了我國企業實施資產證券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資產證券化;金融創新
一、資產證券化的概述
從一般意義上講,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性和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集中起來,通過結構性重組,以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可以流通的證券,從而實現資金融通的技術和過程。資產擔保證券的收益來自于該項資產組合產生的收益,投資者購買到這些資產擔保證券后,可以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和交易。目前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類型主要有四種,包括信貸資產證券化、企業資產證券化、資產支持票據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其中,企業資產證券化發展最為迅猛,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作為企業一種獨特的融資方式,在幫助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化解不良風險和助力普惠金融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隨著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可進行證券化的資產越來越多,例如基礎建設項目、應收賬款和建筑物不動產等的證券化。那么企業進行資產證券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降低了企業的融資門檻,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傳統的融資方式以企業的資產信用評級結果為依據,并且需要企業進行資產抵押,而資產證券化的收益直接以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量為保證,不必進行資產抵押,降低了企業的抵押風險,并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打破了傳統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限制。(2)增強了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資產證券化實質上是一種融資方式,通過對企業一些流動性較差的資產進行重組,將其升級為流動性較強的資產,既緩解了企業資金短缺的困境,又達到了盤活資產的目的。這從我國資產證券化應用較為廣泛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就可以體現出來。(3)降低了融資風險,提高了融資效率。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非負債型融資,避免了傳統債務融資提升的財務風險。此外,資產證券化采用結構重組的技術提升了資產組的信用等級,降低了資產支持證券的高信用要求。且SPV(特殊目的實體)將證券化資產與企業其他資產隔離,減弱了企業破產風險對證券化資產的影響,因而減少了企業需要償付給投資者的破產風險補償。資產證券化從以上兩個方面節約了企業融資成本,提升了融資效率。
二、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與成熟的美國市場相比,我國資產證券化尚處于起步階段,且幾經探索,發展并不平穩。2005年初,隨著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企業資產證券化試點的正式啟動,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逐漸拉開了序幕,但好景不長,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度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直到2012年重啟試點以來,由于監管政策的放開,我國的資產證券化市場蓬勃發展,近年來資產證券化發行更呈現爆發式增長。據統計,2016年全市場共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503只,總規模9013.82億元,同比增長47.01%,具體來看,企業資產證券化增長最為迅猛,全面趕超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發行數量為387只,發行規模為4940.72億元,躍居首位;而信貸資產證券化趨于常態化,發行規模為3908.53億元,較上期稍有下降;資產支持票據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市場由于起步較晚,發行規模相對較小。總體來說,得益于我國近年來較為寬松的監管環境和鼓勵創新的政策,尤其是企業資產證券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以來,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呈現持續增長、穩健運行、創新迭出的良好發展態勢,市場存量規模突破萬億,基礎資產類型日益豐富,發行主體不斷增多,投資者日趨多元化。
然而,風險總是與機遇并存,雖然我國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發展過程中也顯露出許多問題,我國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存在問題如下:
(1)法律制度不夠完善。首先,特殊目的實體的法律性質不明。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是發起人將資產轉讓SPV(特殊目的實體),SPV對資產信用增級后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從我國目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特殊目的實體主要采用信托方式設立。那么采用信托設立的特定目的實體在法律上性質如何界定? 按照我國《信托法》規定,委托人將財產委托給受托人,受托人應根據委托人的意愿或收益人的利益對資產進行管理。財產未完全與委托人分割開。因此當委托人出現破產時,證券化資產并不能從破產財產分離出來。如此一來發起人的破產風險并未與資產證券化交易分隔開來。所以特定目的機構的法律性質與信托不完全相符,其性質究竟為何難以確定。其次,擔保權益制度未完善,我國擔保制度不完善,無法保證資產證券持有人的擔保權益,而且關于動產擔保制度也存在缺乏,擔保權益的履行和執行紛繁復雜,界定不明。除此之外,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尚未明確企業資產證券化會計記賬、稅收政策等方面內容,但資產證券化屬于較大的運作規模局勢,交易環節多,如何對資產證券進行會計計量和終止確認、降低稅收成本等都是實務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基礎資產類型有限,市場主體活躍度不夠。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受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的影響,對基礎資產的要求較高,范圍相對狹窄。基礎資產可以為債權類資產、收益權類資產以及證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但現階段,我國可被證券化的資產主要集中在銀行信貸資產,而且從實踐中看,監管機構更鼓勵水電氣類資產、路橋收費類、基礎設施、設備租賃、應收賬款類等資產進行證券化。而且,受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過大的影響,以地方政府為直接或間接債務人或者以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為債務人的基礎資產此次進入到負面清單的范圍中,這無疑又限制了一類體量較大的基礎資產進行企業資產證券化實踐。企業資產證券化從開展試點以來,產品的發行數量不多,發行總量遠遠不及信貸資產證券化。同時,由于我國對基礎資產類型的監管要求較嚴,開展證券化實踐的企業范圍得不到擴大,導致選擇企業資產證券化方式融資的企業屈指可數,這無疑影響了企業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