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京山 楊智彥 陳璋楠
摘 要:目前,云計算技術不斷發展,大數據伴隨其成長對全球的經濟活動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代表著技術的變革,也意味著使審計的范圍、時效性等方面將得到良好的改進。本文主要以“大數據”為背景,從四個方面簡述了新環境下審計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審計理念的創新與方法的創新,以期在新環境下審計工作能夠與時俱進,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審計理念;審計方法;創新
大數據也稱巨量數據集合,指常規軟件工具不能在一定時間或范圍內對信息進行捕捉和處理的數據集合。若想具有更強的洞察發現力、決策力和流程優化能力,則需要更新的處理模式。是一種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近幾年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涌現出了許多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且其種類和規模正在快速擴大,世界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這一環境下,原本不易收集的數據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僅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力,也提高了一國的綜合實力,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驅動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的審計方法,逐漸暴露出過程煩瑣繁縟、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審計理念、審計模式和審計技術、方法必須不斷進行更新換代,才能達到當前大數據審計的需求。
一、大數據審計
2015年,“互聯網 + ”這個概念由李克強總理首先提出,同年1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以及相關配套文件。一方面,從數據特征來看,大數據審計涉及國民經濟運行的主要數據,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文檔、視頻、音頻和圖像等)兩類。另一方面,從技術特征來看,對被審計單位數據進行采集、分配和整理、分析挖掘和可視化等一系列具體技術與方法,挖掘和展現了審計大數據的價值。最后,從應用特征來看,揭露重大審計問題,實現審計全覆蓋才是審計大數據的現實目標。為此,《“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重點提出要對審計的管理模式和組織方式進行創新,要鼎力推行“總體剖析、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系統研究”數字化的審計方式,對現代審計的綜合模式進行重點推廣,審計大數據的應用特色也體現在其中。
對被審計單位財務行為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監察,然后對其結果表達出不同的審計意見,來幫助外界的信息預期使用者判斷該單位的財務信息是否值得信賴,這一過程稱為審計。審計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負擔著監督管理職責,也是一個外在的免疫系統。在社會愈發經濟化、信息化的當今,社會的積極發展也依靠著審計的引導帶領。
在大數據背景下,審計需要轉變以往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它應該和新時代的信息化環境相融合。大數據背景下,多樣化支付手段的興起,線上線下業務一體化等都代表著互聯網對各種行業的長遠影響。大數據背景下,豐富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使得新環境下的審計工作外延不斷擴大,傳統的審計理念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大數據的新目標,亟需變革。大數據下下的審計變革需要著眼于大數據與審計特點的融合,將先進的信息科技思維與技術嵌入審計理念與方法之中,從而推動審計的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審計人員的工作將愈發依賴于大數據。大數據技術將會提高審計工作的
高效性便捷性,并為其帶來各方面的革新,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經之路。
二、大數據背景下審計理念的創新
(1)審計內容的創新
通常來講,審計機關出示的審計意見多是以被審單位的內部財務報告是不是有重大錯報的一種意見表示,也是對最終的財務結果的一種觀點表達。在傳統審計方法中,有限的數據量導致了被審單位的審計內容更加重視財務結果,財務績效指標只是對其的一項補充。所以在傳統審計中,績效指標的存在更多的是向財務結果服務。
通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服務內容的豐富性和服務水平的嚴謹性構成了現代審計的新特征。在大數據背景下,報告的首要使用者不僅包括企業所有者,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也涵蓋了內部管理者,而后者也不再僅是單純的配合審計工作。對數據信息的綜合分析以及各種財務績效指標為經營管理者提供了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經營績效評價,提升了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和審計服務水平。所以大數據背景下,審計機關不能只關注外部利益相關者,審計內容應由傳統的財務結果逐漸轉向財務績效。
(2)審計模式的創新
長期以來,審查判斷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合法、財務數據的真實性是否可靠作為審計活動的事后監督作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審計業務也伴隨著一定的事中監督,但卻忽視了事前防范的重要作用。在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活動中,審計人員經過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控制,從風險評估角度出發,對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重大的漏報錯報發表意見。此時,審計的主線仍是以風險最小化作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行使監督職能,被動的進行事前預防。
在大數據背景下,數據處理的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審計人員也因掌握了更全面的信息,而將事后監督的職能向前延伸,使審計工作由傳統的監督職能向新的預防+監督雙職能理念的轉變。預防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將企業內外部信息作為基礎,不僅僅局限在可能招致重大錯報的事項上,而是預防被審計單位的各個經營環節的預期風險。二是預防審計人員或許面臨的潛在的審計風險,避免因審計人員判斷失誤,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進而對會計師事務所造成不良影響。
三、大數據背景下審計方法創新
(1)數據平臺創建
互聯網+背景下,審計工作開展的核心基礎不難理解為數據信息,數據平臺的創建也使高效的獲取數據不再是一種想象,這構成了方法創新的前提條件。在傳統條件下,審計人員憑借翻閱賬本來發現問題的線索,但這往往使查出的問題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查透徹,這是為何?原因在于,在傳統條件下,審計人員并不能獲取充分的數據,有限的數據造成了審計結果的局限性。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數據平臺的創建就尤為重要,這一平臺能將審計人員在數據收集上所消耗的精力有效縮小,并且在同時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審計效率和審計人員的專業性得到了提升,再者,經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樣本數量對審計范圍的限制也將避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抽樣風險。數據平臺創建如圖一所示。
(2)電子化審計
電子化審計是指通過計算機進行完整的審計工作,實現審計的無紙化。目前,通過審計軟件系統進行審計業務得到了廣泛普及,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效率。然而,審計人員翻閱憑證獲取證據,再用電腦進行呈現,只是實現了載體的電子化,其業務流程仍屬于傳統的審計模式。對這種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舊審計模式,應積極通過“互聯網數據 + 電子工具”將該模式顛倒為“線上為主”,真正實現無紙化,將審計效率的到實質性的提升。作為電子化審計的基礎,構建數據平臺使網絡取證成為可能,由此可見,互聯網+對審計數據取證的創新起到了推進作用。
(3)持續審計
持續性審計是基于電子化審計的一個創新,傳統方式下,審計結果和經濟活動的時差問題一直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審計方式就需要向“持續審計”邁進。從企業內部角度看,“持續審計”這種在線審計方法,能隨時檢查被審單位的財務系統與數據,是將集中的審計分散為對企業日常經營的跟蹤,實現的是對企業的日常動態的監控,在這一持續性過程中預防和規避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
四、結束語
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的審計程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審計工作迎來了一些列新的變革。但是目前,不論在審計理論、制度、技術,還是人才培養上,我國的大數據審計都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對此,創新審計理念,創新審計方法,搭建數據平臺,降低風險發生的幾率,實現持續審計,保障審計方法與時俱進,是每一位審計人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秦榮生.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審計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4(8)23-28
[2]張若男.大數據時代開展信息化審計的幾點思考[N].中國審計報.2014-1-17.
[3]羅健,劉豐.構建基于大數據理念的金融審計模式[N]中國審計報.2015-1-28.
作者簡介:楊智彥(1994——) 女,漢族,籍貫:河北石家莊,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