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2015 年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以北京和上海為例,分析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在超大規模城市的長期居住意愿表現特征,實證研究個體特征、社會經濟等因素對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研究表明,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一定特征,受教育程度、戶口性質、住房支出等指標對該群體在超大城市定居的意愿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流動人口;超大城市;定居意愿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流動人口總量急劇增加。《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流動人口為2.44億人,由于戶籍制度改制,更多流動人口得以落戶流入地,較上年減少82萬人,但流動人口依舊占全國人口總量的17%。同時流動人口的代際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報告中指出近年新生代流動人口數量呈增長趨勢,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
長期以來,“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是國人的向往之地,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線城市作為自己的首選。從2010年開始,源于大城市的房價上升,工作壓力大等因素,諸多流動人口尤其是青年人重新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被輿論稱為“逃離北上廣”,這個群體雖然還不算龐大,但和多年來人才涌入大城市的潮流形成鮮明對比。
二、文獻回顧
一是在個體特征上流動人口都有著鮮明的地方,黃乾通過Logistic回歸得出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對于農民工定居意愿影響不顯著。但肖昕茹對上海市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流動人口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性別、婚姻、學歷等個體特征是影響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說明針流動人口內部群體具有差異,對其做出的分析結果也不同。通過2000年和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數據描述分析,發現流動人口流入地城市分布特征出現以下變化:第一,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四大直轄市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快速上升。地區性的流動意味著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難以享受到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因此市內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比跨市流動人口高,省內流動人口定居意愿比跨省流動人口高。同時隨著流動時長的增加,加強流動人口對流入地的了解,可以擴大流動人口在居留地的社交網絡,增強了與當地居民的了解和社會融入,同時改善流動人口的公共福利待遇,目前我國多地存在流動人口的福利待遇與居留時間掛鉤。
二是社會經濟情況,其中包括收入狀況、支出情況、職業類型和工作單位性質等。熊波等使用交互類Logistic回歸分析對流動人口定居意愿進行分析研究得出職業類別和收入狀況對農民工定居意愿有著顯著影響。
三是社會融入程度,如入城時間長短,城市交友數量等,城市歸屬感對于定居決策有重要影響,配偶在同城的更愿意在本地定居,與本地交往和方言的掌握情況不僅對定居意愿產生正面影響,還提升了城市歸屬感。
四是代際差異,新生代(1980年及以后出生)流動人口已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主力軍,近年來也有學者將視線轉向該群體進行研究,朱宇指出新生代流動人口延續了老生代對定居意愿的主要特點,并未發生從循環流動向城市定居的轉變。
三、數據與方法
(1)數據來源與定義。文中數據均來源于2015與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由于國內學界尚未對青年這一的概念達成共識,因而選擇國家統計局標準為青年進行定義,即15周歲至35周歲,同時結合當前學界與社會共識,將受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定義為高學歷。根據所需對數據進行篩選后獲得包含完整個人信息和定居意愿的有效樣本2979個。
(2)研究模型。由于“是否愿意在本地定居”為二分類變量,用于分類數據變量回歸,根據中外學者的研究,將定居意愿Logistic模型設定為:
其中α為系數,p代表在本地長期居住發生概率,β代表第?個變量對定居的影響程度,x表示影響定居意愿的自變量,其中有個體特征、工作情況、社會經濟狀況,?是殘差項。
(3)指標選取
研究的核心變量為“定居意愿”,屬于二分類變量,以問卷調查中“您今后是否打算在本地長期居住(5年以上)”為依據,回答“不愿意”和“沒想好”整合為0,“愿意”則為1。
自變量的選取則根據相關研究經驗和獲取的調查數據分為個體特征、就業狀況、社會經濟狀況。
三、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1)分析結果。構建多元回歸模型以北京、上海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定居意愿作為因變量,選擇個體特征、工作情況、社會經濟情況作為自變量并為了消除交叉頻數較少的影響將相關自變量的選項加以并和剔除,使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回歸,尋找出真正發生作用的因素,結果如下:
(2)個體特征因素分析。如表2所顯示:首先從性別的變量上看,男女兩性選擇在本地定居的意愿區別較小,比例相差不大,且在P<0.05的顯著性置信區間內不顯著,說明性別對定居意愿沒有顯著性影響。從戶籍類型分析結果看,該因素對定居意愿沒有顯著影響。學歷對于定居意愿有顯著影響,可以理解為學歷對定居意愿具有正相關作用,具有高學歷的流動人口也更加愿意在大城市落戶。
(3)工作情況因素分析。從分析結果看,在國企還是私企工作與雇員或是雇主身份對定居意愿的影響均不顯著,衡量個人社會地位的工作單位和工作性質的指標對定居意愿不構成顯著性影響。
(4)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對問卷問題“您上個月收入多少”進行統計后,以2015年北京市樣本人群數據為例,計算得出平均收入為8759元,平均支出為7161元。將收入分為三個階段,即5000元以下,5000元至10000元,10000元及以上,可看出樣本人群的收入分布情況(見表3),
顯示近半數的樣本人群收入在5000至10000之間,32%的樣本人群收入上萬,再統計每月住房支出得出平均值為2543元,另外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3182元。結合以上數據,半數的樣本人群的收入無法達到平均支出水平,大城市的高房價以及都市生活的融入需求導致他們進退兩難,一方面是城市的高房價使他們購房意愿難以實現另一方面是城市的社會融入需求形成巨大的拉力使他們難以割舍都市情結。
四、主要結論與啟示
(1)主要結論。根據上文對數據的分析,有多種因素會影響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其中受教育程度、婚姻情況、收入與支出對定居意愿具有顯著影。從實證分析中對這些因素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受同整個流動群體一樣 ,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或多或少的面臨著一些困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自我認同、社會融入等方面。受到戶籍制度等政策在合理控制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影響著他們的定居意愿,因為能在本地落戶可以為自身帶來諸多社會福利和城市歸屬感。
(2)政策建議。依據上述結論,結合社會實情和國家法規政策,為涌入大城市的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加快融入流入地城市,提高在流入地的定居意愿,對相關決策者提出幾點建議。
在社會經濟方面,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發展,擴大第三產業發展比例和質量,促進產業多樣化,為高學歷流動青年創造豐富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根據其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努力提高高學歷流動青年的收入支出比,降低生活成本支出,如廉租房、保障房建設配給,交通系統快捷便利廉價,配套提供低收費的幼兒兒童教育服務等。
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的流動人口自愿成為城鎮居民,使其在城市中享有同城鎮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北京與上海已頒布新型積分落戶制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卓有成效,在擴寬了流動人口落戶的渠道同時保證了引進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黃乾.農民工定居意愿影響因素——基于五城市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報,2008(4):21-27.
[2]肖昕茹.大城市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以上海市為例[J].人口與社會,2014,(04).
[3]童玉芬,王瑩瑩.中國流動人口的選擇:為何北上廣如此受青睞?———基于個體成本收益分析[J].人口研究,2015,(04) : 49-56.
[4]韓福國.人力資本和城市融入對公共資源使用的影響差異分析———基于 2012 年對廣州市流動人口的調查[J].浙江社會科學,2016,(06) : 44-55.
[5]夏怡然.農民工定居地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溫州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0,(03):35-44.
[6]熊波,石人炳.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響因素———基于武漢市的實證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7]朱宇,余立,林李月.兩代流動人口在城鎮定居意愿的代際延續和變化———基于福建省的調查[J].人文地理,2012(3):1-6.
[8]范麗娜.“北漂”群體生存狀況探析[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4,(04).
作者簡介:吳顥,(1993—),男,江西省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學2016級區域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