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與傳統農業經營體系相比較而生的,應體現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本文主要從理論層面展開對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論述,首先就其特點逐一展開,而后結合實際進行了具體論述。
關鍵詞: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涵蓋了傳統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是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生產性服務主體及其關系的總和,是對傳統經營理念的升級與各種農業生產要素的現代化重組。
一、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特點分析
黨的十八大認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應具備以下四個特點,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這“四化”之間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以及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的基石。
(1)集約化
以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大多屬于粗放型,集約化程度很低,因為土地面積有限與社會對農產品需求大量增加的矛盾,以及科學的進步,使得經濟發展方式逐步由粗放轉向集約,即通過對單位面積土地的要素投入強度、質量和結構的提高以及對農業經營方式的改善,來逐步消除原先粗放式發展遺留的不良影響,提高土地以及勞動要素的產出率,讓農民獲得較高土地產量與收入,形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并進的新型局面。
(2)專業化
人多地少、工農差別的縮小使得農戶家庭經營呈現兼業化,并產生了土地掠奪式經營以及農業勞動力素質下降等問題。而農業經營專業化順應了農業的發展脈絡,明確了農業各部門分工,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專業化具體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經營主體專業化。如農戶家庭經營專業化,使得農戶家庭經營由“小而全”走向“小而專”的格局。此外,土地經營權流轉愈加便利,隨著由此產生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鼓勵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向專業化發展,也是加快農業經營專業化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區域專業化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可以結合地方文化背景和自然資源,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規模經濟,還可學習美國經驗,劃分不同的產業帶和園區,如專門種植玉米和大豆的玉米帶、大豆帶等。
(3)組織化
相對于分散經營,組織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橫向聯合,二是縱向延伸。橫向聯合方面,主要是加強農戶或其他農業經營主體或服務主體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可以通過創辦專業合作社、合作協會等方式實現,以提高農戶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縱向延伸方面,旨在加深農戶、加工企業、銷售部門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業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與緊密程度,優化各環節對接流程,增進合作伙伴間的信任與友誼。組織化把“小而散”的農戶、加工和銷售部門緊密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科學的形態,整體上增強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抗沖擊能力。
(4)社會化
社會化強調兩方面內容:一是過程的社會化,二是產品的社會化。首先,過程的社會化指的是農業的生產與發展過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有社會化服務參與其中,使生產由個人行動變為社會行為。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化體現在,農業產業鏈由一開始的主要依靠生產環節驅動,向著憑借加工和流通環節提供社會化服務帶來動力轉移,表明社會參與程度對于農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產品社會化,一方面是指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在市場上的自由交換來供給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是指為農產品提供社會化服務。即通過農業院校、科研機構等為農戶提供諸如動植物疫病防治、防汛等信息服務,或提供先進的農械等,使農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細化研究
本文認為,現代農業發展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土地要素、產業化程度、技術投入以及當前農業生產水平這四個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1)土地要素
土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載體,我國地域遼闊,總的陸地面積為947.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135萬平方公里,各地方的區域差異很大,氣候及自然資源條件也很不同,情況復雜。而且“三權分置”改革實行以后,加強了土地流轉速度,以及閑置耕地的利用,這對于農業進步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2)產業化程度
農業產業化程度代表現代農業產業經濟實現增長的核心,現代農業產業可被看作是農業生產及加工經營過程的有機結合,從原料購入、產品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產業鏈化,使各個市場實現廣泛的合作,充分發揮產業化優勢,破除傳統農業經營碎片化、農產品市場發展艱難的壁壘,以現代生產經營理念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18。
(3)技術進步
農業科技進步是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以來,影響我國農業增長的主要因素。具體包括生產技術的改善和裝備的更新。農業科技進步可以由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和農產品質量提高等來體現。據測算,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在50%左右,其中生產技術的改善,以良種推廣和災害防治(如動植物疫病防治工作、防汛抗旱工作、氣象預報工作等)為主要代表。
(4)農業生產水平
農田水利建設、電力建設等是主要的農資投入,一直對我國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可以代表當前農業的生產條件。基礎生產設施建設的完善能夠極大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達到增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涵義及其構建[J].農村工作通訊,2013,(06):48-50.
[2]張克俊,桑晚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理論認識與構建路徑研究[J].開發研究,2014,(02):94-98.
作者簡介:劉瑋(出生年份1994)女,漢,籍貫:河北唐山,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單位:遼寧大學(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