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經四十年的改革探索,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誕生和發展也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優越性。然而,我國目前仍處于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制度有待于進一步的鞏固和完善,加之西方新自由主義勢力的惡意侵襲,為中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和重重挑戰。因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艱巨性,尤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入到新時代的今天,中國經濟改革的時代重任刻不容緩。唯有立足當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方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的時代浪潮中迸發出更加強大和持久的活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發展模式。這種帶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市場經濟助力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使中國經濟邁上了新的更高的臺階。長期以來,在中國傳統的經濟觀念中,市場經濟一直被誤認為是資本主義獨有的經濟形式,而純粹的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唯一象征。直到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系統地闡述了加快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明確指出,計劃和市場不可作為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準,二者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的這一精辟論斷,從根本上突破了以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極其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及內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發揮出自身的決定性作用。換句話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外在表現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最終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同時也反映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與政治的統一。
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亦有市場經濟的影子,即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商品經濟就有市場,但不可把商品經濟等同于市場經濟。因為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起不到調節經濟的作用,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指令性計劃,而非市場。只有當市場能夠有效調節資源配置時,商品經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其自身并不存在“姓資”與“姓社”的性質問題,但它又無法脫離一定的社會制度而獨立存在。由此來看,黨在改革中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是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完善社會主義,努力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盡管我們已經在實踐中發現并證明市場經濟可以與社會主義實現良性的結合,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將市場經濟扎根于社會主義的土壤并非易事。可以說,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統一是建立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基礎之上,雖然二者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發展市場經濟,但這并不代表二者不存在任何矛盾。因為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是高度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商品生產規律的應用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產生,使市場經濟緊緊依附于資本主義制度并為之服務。正是由于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這種密切聯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會與社會主義產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能夠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以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并運用靈敏的經濟信號及時對生產和需求進行協調,相比于計劃經濟,更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能夠實現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投機性、滯后性等弱點,市場經濟的競爭與壟斷特性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而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與資本主義存在性質上的對立,其存在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化解由市場經濟引發的貧富兩極分化、基本道德缺失等經濟與社會危機。
正因如此,黨在十四大以來多次強調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繼鄧小平之后,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勢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中央的各項決策和決議,科學并深刻地闡明了黨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的理解和判斷,對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可以說,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堅持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內在要求與實現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明確指出必須繼續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并進一步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行了全新的定位,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習近平在會上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以說,從黨的十四大開始,我們在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上不斷實現新的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也逐漸明確。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關鍵就在于搞清楚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各自應該發揮的作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微觀領域,而在宏觀經濟領域或者說在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上,主要依賴于黨和政府的指導和協調。在微觀經濟領域中,市場經濟特有的價值規律借助供求關系的變動以及內在的競爭機制,對多種資源進行靈活高效的配置,即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而在宏觀經濟領域中,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難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例如國家安全事業、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以及民生福利與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始終不能脫離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可以說,市場的運行機制在許多宏觀領域存在明顯的缺陷和不足,因而需要國家干預和政府管理來約束和補充市場的行為,真正實現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雙向互動與相輔相成。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首先應當把宏觀層面的調控政策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明確加強政府管理經濟發展過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國政府對市場經濟的管理總體上主要存在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過度干預導致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受到限制。近年來,關于我國政府行政審批范圍過大、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仍然存在,國有企業經營化管理中的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經濟的有效增長。同時,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易使經濟政策過于僵化以及滋生官僚主義等腐敗問題。另一方面,政府宏觀調控的計劃性與有效性還有待提高,在市場監管方面做的并不到位,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問題較為突出。同時,經濟收入的不平衡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懸殊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民生建設與社會保障還有待完善。
因此,想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存在較多盲目性與投機性等問題,若缺失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控制,我們很難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此,必須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管理作用。具體來講,必須從兩方面同時入手:一是要簡政放權,盡可能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微觀操控,在保證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活力,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二是要大力增強政府的市場監管力度,加快政府的職能轉變,優化政府的組織結構,以此健全國家的宏觀調控體系,使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可以說,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僅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必須加以重視。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該《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要用法治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加強對各經濟主體的監督,維護公平競爭、統一有序的市場秩序。將市場經濟定義為法治經濟,確保我國的市場經濟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不僅是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在法治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也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前提條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將法治原則全面落實到市場運作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要確保政府始終以合法化程序進行管理與監督。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首先是競爭經濟。在以競爭性和開放性為基本特征的市場經濟中,私人集團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極易導致唯利是圖、損公肥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換句話說,市場經濟的作用范圍越大,作用越強,其中的經濟關系就越復雜,產生的矛盾也就越多,因而就越需要加強對市場經濟的規范化與法治化管理。近年來,由于企業過分追逐經濟利益而導致的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不僅不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與統一規范的市場體制,更對我國廣大民眾的健康生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監管與調控,只有將市場運行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嚴格要求企業做到依法經營,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相結合,才能保障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對市場的監管以及各項職能的行使同樣也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必須堅決抵制超越法律之外的任何行為,對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同時,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也特別指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在我國政府工作中仍較為嚴重,知法犯法與徇私枉法的現象仍然存在,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應當以身作則,堅持依法辦事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因此,依法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是政府進行市場監管的必要前提,對違法犯罪行為的縱容,將極大地危及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也將嚴重損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同時,應當繼續推進我國政府的職能轉變,盡可能地減少并消除政府對經濟的不正當干預,將法治精神注入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構中,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出自身應有的決定性作用。
四、以中國特色引領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艱難探索,使中國經濟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初步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成效顯著,大大增強了我國公有經濟的活力與創造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所取得的成功,不僅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規律,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實寫照。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是堅持改革開放和實現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國特色引領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根本上說是為人民服務的經濟,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宗旨。黨和政府應當繼續以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我國目前尚處于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繼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基所在。三是,必須繼續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我們應當在鼓勵勞動、創造,在提倡奉獻精神的同時積極落實分配政策,在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市場經濟的種子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大地里,從1978年的生根發芽到今天的枝繁葉茂,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偉大領導,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永遠不可偏離的主線。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該旗易幟的邪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敢于創新,以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投入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去,努力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打下中國特色的烙印。
參考文獻
[1]張宇,關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理論思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0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3,(03).
[3]習近平,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再認識[M]東南學術,2001,(04).
作者簡介:解小宇(1995-),男,籍貫: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目前是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是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