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爍
摘 要:規范化信息披露機制,對我國國內證券市場、股票市場健康有序平穩發展及有效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權利與利益舉足輕重。本文研究分析證券市場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并思考為何在處罰力度日益加大的大環境下,違法風險如此高的現今金融體系,信息披露問題作為疑難雜癥仍然存在。
關鍵詞:信息披露問題;證券市場;監管
一、引言
證券市場有效性問題與商品市場有效性問題有類似之處,它意味著證券信息的有效,即信息能夠被大眾及時,高效,便捷的獲得。獲得公眾公司的信息有賴于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相關的信息披露概念則指:公眾或者上市公司以招股公告說明書、上市公告說明書以及年報季度報告等定期報告或臨時報告的形式,把有關公司日常運作及與公司密切相關的重要關鍵信息,面向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大眾公開進行披露的活動形式。
信息的披露能矯正弊病,是最好的防腐劑和公正的警察。公眾及股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健康運行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上市公司不但有義務而且更有責任公開、公正、客觀的向社會公眾披露出本公司的財務會計信息。
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體系當前已經可以說基本建立起來了,信息披露監管體系構建以及信息披露的相應法律法規體系都在不斷加強和完善中。但是公眾公司在違法披露信息時面對可能多達數億的罰款,以及退市風險,為何仍然鋌而走險?
二、文獻綜述
郝項超和蘇之翔(2014)通過采用文獻分析法分析指出,特有風險提示信息的發現可以降低IPO抑價。宋獻中(2006)指出,風險披露能降低“檸檬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
丁建國(2003)指出公眾公司完全捏造數據的情況并不普遍。然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部分核心信息。邢雅麗(2007)認為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責權利,能減少或徹底杜絕管理當局隨意操縱或者篡改會計數據事件的再次發生。
三、當前主要信息披露問題
(1)信息披露不客觀: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無視會計信息披露標準,采取人為操縱,故意歪曲或直接篡改等,操縱賬簿,虛增或減少利潤等,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
(2)會計信息披露不明確:許多上市公司“報喜不報憂”,高調呈現并強調有利的會計信息,同時低調處理不利的會計信息,誤導公眾。
(3)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大量公司存在重大事項披露存在問題,延誤滯后不利信息披露造成經濟損失。
(4)會計信息披露任意性大:一些上市公司根據少數人從異常渠道獲得的內部信息獲得異常收益,大多數中小投資者蒙受巨額損失。
四、信息披露問題根源
目前,我國公眾及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問題仍在。這有五個原因:
(1)法治不到位。中國目前的法治環境在投資者保護方面薄弱,信息披露環境不好,上市公司沒有動力按要求積極披露風險。
(2)監管當局本身也有問題。監管部門的監管過于嚴格,影響了股票市場的發展。中國證監會的權力過度集中,加上自身政府機構,使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難以鼓勵資本市場的繁榮,規范資本市場的合法運作。地方政府仍然默許非法利益,甚至參與虛假披露。
(3)行為金融理解。在沒有披露長期不披露信息的市場環境中,管理者隱瞞重要信息的習慣不容易改變。因此,容易發生所謂的“羊群效應”。即使公司有動機自愿披露,由于羊群的心理作用,其自愿信息披露的不同動機也逐漸被削弱。
(4)相應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自愿性的信息披露行為主要受到股權集中度的反向影響。歐美公司的股權分散。他們量大且分散的股東對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高,證券安全要求也高。反觀亞洲公司股權則表現得相對集中,很少人要求,所以相應的自愿披露較低。
(5)民事賠償法。民事責任流于字面,從未適用。即使他們承擔責任,證券公司都是國有企業,偽造的股票都是有人買的。如果審查不嚴格或審查責任沒有用盡,證券公司則將敢于“放假”。
五、相應對策建議
(1)進一步嚴格執法,加大對合乎法律的信息披露施加監督力度。目前,關鍵仍然是嚴格執法。證監會亦須受到監管。在除名和清算的懲罰機制下,嚴格懲處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對公司首要領導人追責,采用首長負責制,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督,形成審核制度。同時,中國證監會與相關執法機構合作,特別是司法機關的合作,建立中國證監會與相關機構的協調運作機制。
(2)完善證券監管體系。對證券市場實施全面監督管理,積極借鑒英國式的自律監管制度,加強自律組織建設,確認行業自律的相應法律地位。法律形式的監管組織,賦予他們規范市場和實施標準化監督權力。
(3)建立自愿信息披露制度。鼓勵上市公司根據公司形象,投資者關系等動機,依據中國國情和有關法律規章制度規定,積極披露信息,充分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監管經驗,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監管成熟體系。
(4)完善預披露制度。建立完善預披露制度,用以充分彌補僅反映公司過去經營業績的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這將有助于減少廣大中小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道德風險。
(5)附加信息披露民事責任。改變“重刑輕民”的證券法傳統思維模式,強調民事責任的重要性,積極協調實體法和程序法的一致性,保護投資者的民事權利,規范上市公司民事責任,使民事侵權受害人能夠獲得合理的法律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