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占據了移動支付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在集聚了大量資金、增加了交易風險的同時,單家獨大的市場模式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由此“云閃付”支付平臺應用而生?!霸崎W付”旨在滿足用戶對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務的需求,但在其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支付缺乏場景化、缺乏搭載平臺、宣傳力度不夠、存在感較低等,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云閃付”;移動支付市場;第三方支付;應用場景
一、“云閃付”發展概況
“云閃付”是中國銀聯為推進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聯合產業各方重點打造的移動支付工具?!霸崎W付”自2017年12月上線三個季度以來,APP總用戶數超過8100萬。目前,“云閃付”已支持在線申請包括工行、交行、中信、招商、浦發等19家銀行的68種信用卡;230多家銀行的持卡人可通過“云閃付”使用銀聯二維碼掃碼支付。
在交通出行方面,“云閃付”已上線全國多個城市的公交、地鐵以及高速服務系統;在醫療健康領域,全國各地已有1100余家醫院接入“云閃付”智慧醫療平臺,為用戶提供咨詢、掛號、就診等多項便民服務;在商場、超市購物方面,“云閃付”已接入超過1600家菜場、近25000家商戶,為用戶提供多項支付服務;在公共繳費方面,“云閃付”接入水電燃氣等繳費類行業內容1200余項。
二、“云閃付”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云閃付”支付缺乏場景化
雖然“云閃付”上線以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和支付寶的8.7億用戶量與微信的10.4億用戶量相比,“云閃付”的8100萬注冊用戶數顯得有些微乎其微。受制于技術設備、支付理念、用戶接受度等因素的制約,大部分商戶和個體用戶仍然對云閃付的認可度不高,相當一部分商戶沒有安裝“云閃付”支付終端,“云閃付”支付缺乏場景化,導致有支付需求的用戶不能進行支付。
(2)“線上支付”缺乏搭載平臺
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模式在進行應用推廣時都會搭載一個平臺,比如支付寶旗下的螞蟻花唄搭載淘寶商城、唯品金融搭載唯品會、京東白條搭載京東商城等,用戶在這些平臺進行購物時自然就會選擇該平臺的支付方式,這種營銷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用戶的支付方式和理念,久而久之,用戶就會接受該種支付方式。相較而言,“云閃付”的應用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搭載平臺,因而不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3)“線下支付”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盡管中國銀聯及眾多商業銀行進行了宣傳推廣,但宣傳力度不足,優惠力度不夠,“云閃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仍然偏低。如“云閃付”推出的1分錢坐公交車等優惠措施,雖然和居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但在推廣時由于受技術設備、支付環境、優惠力度等因素的制約,存在諸多障礙。
(4)第三方支付體系已較為完善,“云閃付”存在感較低
目前,移動支付市場發展已較為成熟。數據顯示,支付寶和財付通占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高達90%以上,基本形成寡頭壟斷模式,而“云閃付”作為新型支付平臺,顯得勢單力薄。用戶對“云閃付”支付更為方便快捷、支付環境更為安全的優勢并不了解,“云閃付”的自身優勢沒有凸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移動支付領域,其存在感偏低。
(5)尚未建立與消費者緊密聯系的樞紐,橫空出世略顯突兀
以微信支付為例,微信紅包是嵌入在微信社交軟件中的一種輔助功能,用戶在收發紅包的過程中可以集聚閑置資金,而該部分資金可用于消費、提現、充值等,由此,微信支付功能應用而生。可見,微信支付的發展離不開微信載體。對比之下,“云閃付”尚未建立與用戶緊密聯系的樞紐,對一般用戶而言,“云閃付”好像可有可無,“云閃付”的支付和使用并未深入人心。
三、發展“云閃付”的對策建議
(1)加強“云閃付”的應用場景建設
第一,應抓住國家建設移動支付便民工程這一契機,擴大宣傳推廣的力度;第二,“云閃付”基于NFC、HCE等核心技術,可直接通過與終端接觸進行免密支付,應充分利用“云閃付”更為安全便捷的優勢,在公交、地鐵、醫院、超市等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加快建設“云閃付”支付終端;第三,提供更大力度的優惠措施鼓勵用戶用“云閃付”進行支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用戶的支付方式。
(2)轉變支付理念,創新支付方式
“云閃付”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移動支付市場長遠立足,必須要突破傳統思維、轉變支付理念、創新支付方式。第一,不能局限于現有的支付模式,要立足于用戶的支付服務需求,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從根本上便捷用戶的支付需求;第二,創新支付方式。應充分利用NFC技術,將支付終端嵌入可穿戴設備完成支付行為,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用戶的支付行為。
(3)完善支付環境,確保支付安全
現階段,“云閃付”支付采用動態秘鑰來保證客戶交易的信息安全,比二維碼掃碼付款安全等級更高。但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盜竊用戶隱私數據的手段和技術也在不斷升級,個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極有可能造成用戶的財產損失,同時也會給支付平臺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云閃付”應不斷研發新的技術,保障支付平臺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李海艷.移動支付現有格局下銀聯“云閃付”的形勢及發展建議[J].全國流通經濟,2018(6).
[2]馮鋒.“閃付”與“云閃付”前景探討[J].金融科技時代,2018(7).
[3]劉若雯.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云閃付”現實用戶粘性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8(12).
作者簡介:張瑛飛(1992-),男,漢族,甘肅省天水市人,金融學碩士,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