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王廣斌
摘 要:山西“農谷”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實際,著眼“三農”長遠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作出的戰略部署,旨在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特色、精品農業、智慧農業。分析山西“農谷”發展現狀,探討山西農谷建設推進過程中的制約因素,論述山西“智慧農谷”建設的推進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農業;智慧農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15-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47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1.1 “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新型事物,是我國的技術革新。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是農業生產環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在這些環節中運用互聯網手段,可以變得更加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互聯網本身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互聯網+”卻是一個新事物,其與農業搭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互聯網+”。只有這樣,我國的農業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得到提高[1]。
1.2 “互聯網+農業”模式
1.2.1 工業化種養殖
工業化種養殖,其實是要實施物聯網項目。在實施該項目后,會大大節省企業的成本,同時可以檢測環境,實現工廠化育苗和水肥一體化。根據對以往數據的分析,勞動者1年里在每畝(667 m2)地投入的時間可減少10個工作日,降低了勞動強度,數值在20%上下浮動,更大大節省20%甚至更多的人工費用,更有年均節水、節肥、節藥10%及以上。
工業化養殖方法簡單,容易執行,所以這種方案又被稱為較容易執行的解決方案。種養殖全過程都是處于物聯網監測和控制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隨時采集數據,這正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安全問題,由此就可以得到保障。
1.2.2 扁平化物流和交易集散模式
在農業運用互聯網之后,我國可能會出現兩種農產品物流交易方式。
第一種——扁平化物流。現今,有些大型的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有物流配送系統,這是在運用互聯網技術后的結果。這些集散中心,依靠互聯網數據,實現了在線實時交易,簡易、方便,且集儲運、批發、交易、拍賣功能于一身。
第二種——交易集散模式。在武鄉,已經出現了電商交易平臺,這個交易平臺是以大宗交易為主的批發銷售。在第三方評估過程中,武鄉的小米所去到的大同、太原和其他地方,都看到了電商平臺,如阿里巴巴和淘寶,在這些平臺上買賣農產品通常都是大宗消費,電子交易平臺隨之產生[2]。
1.2.3 農產品品牌化模式
人們在使用淘寶網時,可以發現,服飾類早期觸電品類出現了一大批新生品牌。雖然,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借助互聯網完成口碑積累,加強了宣傳推廣效果。但是,對于農產品而言,整體上還存在品牌缺位的現象。
1.2.4 農產品交易多樣
按照銷售額,市場上目前出現的農產品電商可劃分為4級梯隊。
第一梯隊:阿里巴巴。
第二梯隊:京東、一號店,其中京東在第二梯隊中規模最大,年交易額已超百億。
第三梯隊:銷售額為1億~10億元。
第四梯隊: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內。
到目前為止,阿里巴巴是獨大一家。但是,垂直電商和區域電商層出不窮,并各具特色,有各自的獨特盈利模式。
農產品電商平臺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出現以下4種形式。
第一, 農產品領域會涉足。因為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電商平臺領域將會擴張。
第二,出現農產品電商平臺,由傳統的批發市場轉型成電商,有大宗交易的習慣。
第三,垂直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出現,這些平臺由企業自主打造。
第四,小而美、輕模式。
2 山西農谷發展現狀
2.1 指導思想
山西農谷緊緊追隨著黨的腳步,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實際、著眼“三農”長遠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作出的戰略部署。山西農谷的出發點是要面向山西省,立足農業特色資源和產業發展需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山西農谷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且創新了體制和機制,致力于打造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山西農谷。
2.2 空間布局
山西農谷的規劃理念是“一城三園五區”,總占地面積是1 050 km2,“一城三園五區”占地約200 km2(30萬畝)。
一城是山西農谷科創城。科創城規劃建設300 hm2,是以山西農大為中心,吸取了省農科院優秀的科技資源,同時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設立了農谷科技專項基金,引進了浙江大學等3~5支科研團隊進入;山西農谷推動了生物科技研究院建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成為了農業科研示范新高地。
三園分別有第一園——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第二園——特色農產品加工交易園及第三園——北方林果科技園。
(1)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的面積是1 333 hm2。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結合巨鑫和金谷園區,計劃在5年內,建成30個孵化平臺,在平臺上聚集300個以上創新創業團隊,年培訓農民5萬人以上,年輸出新品種、新技術達到100項以上。
(2)特色農產品加工交易園的基礎是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這個園區的功能多樣,有生產加工、冷鏈倉儲、物流貿易、展示展銷,也有配套金融服務、期貨交易、網絡電商和創業培訓等,重點是對功能食品深加工、體驗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倉儲物流和創意包裝等。
(3)北方林果科技園面積為620 hm2,以省農科院果樹所為核心,園里包括4大板塊,是面向山西、立足北方的水果產業科技輸出基地。
2.3 發展狀況
太谷地理條件優越,在山西省范圍內農業發展較快,并且其現代農業一枝獨秀。山西農業大學和省農科院是技術責任主體,產業基礎條件基礎高,科技發展水平在山西省處于前列。太谷縣境內總共有4大主導產業,即設施蔬菜、苗木花卉、干鮮果和規模養殖。依據標準,可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特別是隨著山西農谷建設的全面實施,將帶動山西省鄉村振興,引領山西省的現代農業發展。
太谷現階段新型工業強勢崛起,并且工業產業多元化,有醫藥、煤焦、鍛造、碳素和食品5大支柱產業。其中,瑪鋼管件的產量占全國的1/2,被稱為“中國瑪鋼之都”。現今,太谷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整合了水秀新型工貿園和胡村瑪鋼鑄造園。
3 山西農谷建設推進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3.1 規劃相對滯后
目前,山西省的美麗鄉村建設剛剛起步,所以山西省的有些規劃仍待完善,存在制度缺位、基礎設施薄弱及人才缺乏等問題。美麗鄉村規劃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調研,充分了解了當地情況,制定合理規劃,最終實施。到現在為止,山西完成了村莊總體規劃編制,但建筑規劃相對比較落后[3]。
3.2 經濟基礎薄弱
山西省農民收入主要是打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務農已經滿足不了農民的日常開支。靠天吃飯造成了很大的不穩定性,導致大部分農民放棄務農,外出打工;也有些農戶搞養殖或在外經商及兼業。
3.3 資金投入較少
山西省資金投入短缺,很難解決生活污水和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問題,以及隨著礦產開發、農藥和化肥等造成空氣嚴重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時也存在山西省衛生設施不夠完善,污染越來越多,而治理滯后,所以導致治理跟不上污染的步伐。城市、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資金投入不平衡,農村實際得到的投入資金相對較少。資金短缺,無法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目前獲取資金的渠道主要是財政撥款,所以,應該完善融資平臺,解決資金問題[4]。
3.4 特色產業較弱
目前,山西省特色產業還比較少,大多數產業多為個體經營、分散經營,沒有進行統一管理,而且很多事只局限于一個小地區,推廣力度不大。如果僅靠自身,宣傳力度不夠大,無法形成品牌效應,沒有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無法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鏈,品牌營銷存在漏洞[5]。
4 促進山西“智慧”農谷建設推進的策略
4.1 推進思路
目前,成立了山西農谷建設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在市級層面設10個工作推進組,這個是在籌備組下設的,采取頂層設計來進行推進。省編辦批準成立市政府派出機構——山西農谷管委會,同步設立黨工委、紀工委。山西農谷推進創新“1+1”政策體系,同時以“三化三制”為切入點。
4.2 強化推進意識
第一,強化機遇意識。現階段,建設山西“農谷”正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太谷縣要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推進太谷縣內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也要得益于山西農谷的建設。在山西農谷建設過程中,需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落實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還要進一步去深入實踐、認真領會和加強實施。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建設山西農谷打好基礎,保證建設方向不跑偏[6]。
第二,強化戰略意識。山西農谷的建成,山西省各級政府都寄托著希望,只有充分認識到整體戰略思想,才會促進山西農谷建設,對山西創新農業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第三,強化品牌意識。要不斷強調“農谷”這一品牌意識,提高競爭力。
第四,強化責任意識。山西農谷的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及個人。只有充分認識到主體責任,使之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可以更好地建設山西農谷。
4.3 打造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
太谷縣要想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打造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必須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太谷縣要依據農業部的農產品建設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和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試點。現在,“阿里巴巴”千縣萬村已經出現在太谷縣的一些村莊里,要加快完善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信息服務平臺,建設農產品電商交易,發展電商企業,減少中間環節。為農產品拓寬銷路,壓低中間環節差價,建立便民快捷農業服務網絡,以“晉商農網”為中心,同時,要在網站上提供新品種、新技術、蔬菜干鮮果供苗等服務[7-8]。
5 結束語
在互聯網時代,農谷的整個產業鏈價值鏈的布局、建設與網絡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很好地運用互聯網科技,讓互聯網帶領產業的發展。太谷縣想要使農業、工業化和信息化實現融合發展,就要順應時代潮流,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發展。“B2C2B+O2O”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而這個商業模式是以信息化為指引、建立的。“智慧農谷”需要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科學技術,由此形成現代化農業格局。
參考文獻:
[1]焦林,鄭紀業.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村科技,2013(1):71-73.
[2]朱敏怡,王明宇,劉淑貞.農業物聯網建設研究[J].中國商貿,2013(3X):163-164.
[3]王潔,王明宇.我國農業電商的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3(6X):82.
[4]陳坡.“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6(12):227-228.
[5]吳潔平.“互聯網+農業”串起現代農業發展新鏈條[J].時代經貿,2016(9):25-27.
[6]葉亞蕊,竇樂.站在互聯網風口的“三農”[J].農家參謀,2015(8):4-5.
[7]凌守興.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形成及演進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5(1):104-109.
[8]趙俊杰.對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幾點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5(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