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晨 安英博
摘 要:新時期扶貧工作面臨新的特點,大數據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存在耦合性。利用大數據技術,破除目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扶貧工作的體制機制,是精準扶貧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大數據;脫貧攻堅;精準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2-0017-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為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迫切需要創新扶貧工作體制機制,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和針對性。
大數據技術發為扶貧工作精細化實施,提供了必要條件。利用大數據技術改進扶貧工作,成為研究熱點。分析了扶貧工作與大數據的耦合性,嘗試將大數據平臺融入扶貧工作中,為改進扶貧工作和構建新型扶貧關系提供借鑒。
1? 新形勢下扶貧工作的特點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5年以來,脫貧攻堅戰役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戰役的勝利。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這兩塊硬骨頭,成為接下來一個時期扶貧工作的重點。扶貧工作猶如登山爬坡,越到后面,工作難度越大。啃下這最后的硬骨頭,實現“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莊嚴承諾,成為政府和社會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化,基礎設施欠缺;特殊貧困群體勞動能力缺失,致貧原因復雜;部分幫扶對象內生動力不足,“坐、等、靠、要”思想嚴重;貧困識別造假現象突出。
面對扶貧工作的復雜情況,需要在總結以往扶貧工作成功經驗和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方法和體制機制,打好脫貧攻堅戰役的收官之戰。
2? 扶貧工作與大數據技術的耦合性
大數據具有規模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種類多(variety)、價值低(value)的“4V”特性,這與精準扶貧數據相契合。
截止2015年,我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5 000萬,參與扶貧的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達數十萬人,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數據,這是貧困數據的“規模大”;我國農村外出務工現象較為普遍,人口流動性強,貧困人口工作地點、收入類型、就業形式等頻繁變動,這是貧困數據的“更新速度快”;扶貧工作涉及范圍廣泛,扶貧工作數據來源于財政、民政、發改、衛計、教育、國土等十余個部門,這是貧困數據的“種類多”;傳統機制下,貧困數據分別掌握在多個部門手中,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難以協同發揮作用,這是數據的“價值密度低”。
3? 大數據技術應用于精準扶貧工作的作用
2015年,國務院在《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指出,政府治理需“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1]。在精準扶貧中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提高數據收集效率,破除信息孤島
扶貧工作傳統的數據收集手段,以問卷調查、入戶走訪為主。這使得扶貧數據收集工作耗費人力、物力巨大,且數據準確性無法保證。加之扶貧數據收集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如2015年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信息采集工作方案》中,將數據采集工作時間限定為20天。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基層敷衍了事,甚至偽造數據的情形時有發生。此外,扶貧工作往往牽涉部門眾多,扶貧數據分散掌握在各部門手中,缺乏統籌,也就不能形成合力。
應用大數據技術,采用計算機、移動電話、GPS等設備,在數據收集過程中,采取遠程采集、自主上報等多種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在后臺采用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便于數據歸集、整合和綜合利用。
3.2? 消除信息不對稱性,防止權力尋租
2016年,中紀委曝光325起扶貧領域腐敗問題,村官涉腐218起,占比超過2/3。這表明,扶貧工作越到基層,腐敗問題越嚴重。分析上述案件,基層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造成權利尋租空間過大和群眾監督缺失,是扶貧領域基層腐敗案件頻發的主要因素[2]。
以往國家扶貧領域的制度、政策和辦法,主要依靠政府機構自上而下逐級傳導落實。幫扶對象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社會環境,很難從其他渠道獲得相關信息,這就使得鄉鎮政府和村干部在信息傳導方面擁有了絕對的控制權。信息絕對控制權,導致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群眾監督缺失,給鄉鎮政府和村干部提供了過大的權利尋租空間,給扶貧領域基層腐敗問題提供了滋生土壤。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破除基層管理者和幫扶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利用大數據技術,采用網站、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等多種手段,拓寬信息傳導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將國家在扶貧領域的制度、政策、辦法和扶貧資金流向等扶貧工作動態全面公開,加強過程透明和群眾監督,切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讓精準扶貧這本“好經”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3]。
3.3? 深入分析貧困數據,助力扶貧工作
深入貫徹精準扶貧理念,需要做到量化扶貧,即能夠對政策執行、變量影響總結出量化規律,從而做到因時、因地制宜和有的放矢。傳統的數據分析手段,如統計學柱狀圖、直方圖、折線圖等,難以對扶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得到更有價值的信息[4]。
大數據技術的出現,給“量化”扶貧提供了有力工具。基于統一的扶貧數據共享平臺,利用計算機科學中的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等先進技術,可以更加有效地對扶貧全過程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和預測,并針對特定對象情況,提供更加合理的個性化建議,輔助政府部門決策。
3.4? 持續跟蹤幫扶對象,健全退出機制
要實現精準扶貧,還要健全扶貧退出機制。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斜和扶持,使地方政府和幫扶對象形成了穩固的利益共同體。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退出少、退出難”現象突出。少數地方過度依賴扶貧政策,不但加重了財政負擔,對社會公平造成不良影響,也制約了地方發展。
引入大數據技術,給扶貧工作動態監管和完善退出機制提供了新的契機。大數據技術可以使扶貧數據更新頻率從半年、一年提升到每月,甚至每天。同時,大數據技術也使扶貧數據更加全面和真實,使扶貧部門可以對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實施更加有效的動態管理,也為健全退出機制奠定了基礎。
4? 大數據平臺“政府—社會力量—幫扶對象”運行機制
扶貧大數據平臺是在扶貧工作中利用大數據技術的有效載體。利用大數據平臺,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對象反饋的運行機制,有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大數據平臺“政府—社會力量—幫扶對象”運行機制。
政府部門在該機制中起主導作用。利用大數據平臺,政府可以將扶貧相關政策、制度及資金流向等及時發布,供社會監督。利用大數據平臺,政府可以收集和分析扶貧數據及相關意見建議,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工作。利用大數據平臺,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可以及時獲取扶貧信息,參與扶貧行動。利用大數據平臺,社會力量可以對扶貧政策制定、資金使用等全過程進行監督和提出建議。
幫扶對象是扶貧工作的最終受益者。利用大數據平臺,可以直接獲取扶貧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利用大數據平臺,也可以對扶貧工作成效進行監督和反饋。
政府部門依據社會力量建議和幫扶對象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提高扶貧工作成效。由此,政府、社會力量和幫扶對象之間,通過大數據平臺形成了一個完整閉環。
5? 結束語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利用大數據技術走精準扶貧之路,已成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役最后一戰的必然選擇。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創新體制機制,動員多方力量,才能圓滿完成“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莊嚴承諾。
參考文獻:
[1]丁翔,丁榮余,金帥.大數據驅動精準扶貧: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7(12):119-125.
[2]汪磊,許鹿,汪霞.大數據驅動下精準扶貧運行機制的耦合性分析及其機制創新——基于貴州、甘肅的案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7,14(3):135-143+159.
[3]唐建兵.大數據助推精準扶貧的策略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8-65.
[4]劉歡,李媛媛.大數據促進內蒙古政府貧困治理問題研究[J].內蒙古統計,2018(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