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田田
[摘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生產力、生產關系不斷發展,農民的需求和自發創造性、國家適時的政策調整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土地承包期限、制度內容、規模經營等方面有了新變化新發展。
[關鍵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承包期限;制度內容;規模經營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1? ? 淺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確立
1978年安徽省在省委書記萬里的帶領下實行“包產到戶”,小崗村的“大包干”更是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路線在全國范圍推廣,1979年四川、甘肅、內蒙等部分地區秘密實行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也逐漸被外界所知。1978年至1982年局部地區在省委或地方干部的帶領下開展包產到戶、生產責任制,這種農民自發創新的生產形式沒有得到國家法律和文件正式允許并遭到部分領導干部反對,但這種生產方式帶來的糧食豐收、糧食產量創新高等事實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視和默許。1980年,鄧小平發表關于《目前的形式和任務》的講話,講話中肯定了生產責任制取得的成效,講話指出,我國80%的人在農村,現在全國絕大部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心情相當舒暢;同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的《因地制宜簡歷及安全生產責任制》這一社論肯定了生產責任制和定額計酬制,認為這是對合作社時期的“大呼隆”現象及平均主義的克服,也是農業生產取得豐收的原因之一,社論還強調因地制宜地繼續推進生產責任制。
1982年我國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首次肯定了農業生產責任制,自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也于1993年被寫入憲法。
2? ?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發展
2.1? ? 土地承包期的確定
1982年我國開始第一輪土地承包,土地承包期為15年,1997年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但并未確定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關于土地承包期也曾在全國范圍內討論,15年、30年、60年、70年、90年甚至永久不變等說法都有,“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3年曾明確提出,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不變”,2003年實施的《土地承包法》出現,農村耕地承包期正式確定以30年為期限,這是國家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土地承包期。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
2.2?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體制制度內容變化
從1993年憲法來看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1999年憲法修改內容來看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2018年的今天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堅持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經營制度”。以上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名稱改變,其內容也不斷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營單位的變化。第一輪土地承包時期“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土地是以生產小隊(相當于現在的村民小組)為單位”,即生產小隊為土地發包方;1995年前后各地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的準備工作,此時一些地區仍然是以生產小隊為土地發包方,但部分地區已不再以生產小隊為單位而改成行政村為單位,行政村成為新形式的土地發包方,即存在生產小隊和行政村兩種土地發包方。兩種土地發包方的存在體現了各地根據本地自身情況踐行土地承包的實事求是理念。極大豐富和發展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生產形式改變。第一輪土地承包時期國家將土地和生產任務交給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小隊根據當地土地總量和人口對農戶分配土地和生產任務,即在集體統一經營下的“聯產”與分散經營時農戶的“責任制”結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初存在“定額包工”、“聯產到組”、“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多種聯產承包的責任制形式,也是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1984年之后農村土地主要生產形式變為土地集體統一經營下的“大包干”即農戶承包并自負盈虧,不再是“聯產承包”,而“大包干”時農民依然要交按常年產量計算的農業稅、地方征收的農業附加稅、按照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積繳納“三提五統”的提留款和統籌款等,筆者認為結合“大包干”來看此時農業生產責任已成為農民家庭承包的經營方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至此實際上變為“家庭承包經營為主”。2006年起我國取消了農村土地農業稅和集體提留,農民土地經營的經濟責任也隨之改變,但土地依然是集體所有制,所以當今基本經營制度是“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經營制度”。生產形式的變化是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內容的重要發展。
“兩權”變“三權分置”。從第一輪土地承包開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就歸農民集體所有,農戶擁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即“兩權”,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農民獲取了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在承包期內農戶有土地流轉的需求且事實是農民已自發開始流轉土地給親戚朋友耕種,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村土地規模化成為可能并且已成為今天的趨勢,生產關系也應適度調整,2016年10月中央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三權分置”正式實施,承包田的三權分置中土地所有權依然是農民集體所有,農民有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都屬從發包方處簽訂合同的承包農戶所有,農戶可以使用、流轉、抵押、退出土地承包權,農戶有經營權,農戶土地流轉后流轉方也擁有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對農村土地流轉、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民增收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兩權”變“三權分置”中再次體現了群眾的創造力,也體現了國家適時順應生產關系的發展來調整國家政策。
2.3? ? 規模經營的發展
改革開放初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業耕作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機械化程度和水平都較低;農民外出務工機會少,農村勞動力多被禁錮在農村。生產力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農民有非農就業機會,農村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也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流轉已成為趨勢,“2016年我國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為0.32億hm2,比2012年增加了1.33億hm2,增長72.3%,年均增長14.6%。”;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按照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規模經營”,近年來我國農業規模化生產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分別已達179.4萬個和13萬個,比2012年分別增長160.4%和8.6%。”,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在各地不斷涌現。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的“三權分置”對促進土地流轉、提高土地規模化生產經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3? ? 小結
雖然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但我們仍要認識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從開始到現在并將繼續堅持不變的是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一根本原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變化實質上是農村土地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制度創新,是我國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是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理論方針的實踐。
[參考文獻]
[1] 徐勇.包產到戶沉浮錄[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 韓長賦.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J].中國農村經濟,1998(01):36.
[3] 唐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變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