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鳴


摘要:當代的藝術設計教育,強調思維訓練與觀念養成,作為設計基礎課同樣應該強調“思維”和“觀念”訓練。筆者根據構成課程特點,側重于對“藝術觀念”的訓練,在基礎課程中引導學生在“藝術的表現”過程中去領悟,融合觀念、材料、技術、制作等多方面實踐因素,引導學生在作品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和提高創造能力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設計基礎教學;觀念;互動式一對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3-0028-02
當代的藝術設計教育,強調思維訓練與觀念養成,作為設計基礎課同樣應該強調“思維”和“觀念”訓練。根據該特點,筆者側重于對“藝術的觀念”訓練,引導學生在“藝術的表現”過程中去領悟,融合觀念、材料、技術、制作等多方面實踐因素,在作品中創新、在創新中制作,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意思維和提高創造能力的教學目的。
1 把握教學對象條件
1.1 知識水平
1)學生已經具備相應的繪畫知識和繪畫技法。但是缺乏抽象思維的基礎訓練,對當代藝術和設計的基本觀念缺乏認知和了解,不了解設計藝術的觀念、手段和方法。
2)現今廣泛和快速的傳媒發展,大學生有多方面、多渠道學習國內外新鮮專業知識,但是知識碎片化、點狀排布,欠缺系統和深入的引導。
1.2 認知特點
1)應試訓練導致的被動學習模式。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創作模式單調、思路僵化、手法單一。因此,教學不僅要傳授新知識,更要推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擺脫固化思維和機械復制。
2)觀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探索新知,探求新鮮的藝術思潮和設計風向。因此,課堂上的講授更應傾向開發創新力的啟發式教學。
1.3 實踐能力
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兼顧對象掌握廣泛深入的藝術與設計理論、藝術創作能力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此外,還需對社會和市場的感知能力和反應能力。目前,學生對于材料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沒有通過切身的實踐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和思維。
2 根據教學對象的情況開拓創新思路與方法
2.1 教學創新基本指導原則
2.2 交流互動為主的過程性教學
傳統目標式的藝術設計教學方式,基礎教學以構成為主,過程通常包括構成設計知識講解和思維觀念培育兩個階段,并較側重強調傳統教授的階段。而創新設計基礎課堂教學是通過對理論講授和創新思維啟發的反轉安排,改變傳統設計基礎課教學中的刻板構成理論的灌輸,并對授課時間的分配進行重新調整,將一對一的方案討論作為教學的主體,從而實現對傳統設計藝術授課模式創新的一種創造性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
一對一的方案討論是創造性設計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當教師與學生進行方案討論時,學生通過解釋自己的創作觀點和描述自己的制作手段和材料的選擇,使讓教師更能夠了解學生的思路和手段,并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因地制宜方案的建議和因材施教的具體指導,使學生產生明確的深入方向和對表層知識的更深理解。這種一對一的方案討論所引導出思維深度的交叉互動活動,是創新思維培養的關鍵。在互動性設計教學模式下,理論知識主要由學生課前預習和課程的開始階段完成;創新思維培養由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一對一方案討論完成。
從目標式教學轉型為創造性設計教學,更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理解力、領悟力及藝術個性和創造力。教學過程中的一對一的方案討論和訓練,引導學生用觀念創作,用藝術和設計的思維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種可能性,其意義超過課程作業而成為藝術創作。
2.3 基礎課的觀念提升
藝術觀念和當代性思維是藝術個性和藝術創造力的原動力,創造性設計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及創造力。
傳統基礎課是目標式教學方式,有礙學生創新觀念的發生、發展,并很難與當代藝術與當代設計理念結合。以往的構成教學實踐,主要以手繪形式表現“空間混合”和“采集重構”等作業。機械地“涂格子”訓練很難完成學生對色彩的真實感受和更高級透徹的理解。
而側重藝術的思維與表現的創造性設計教學中的過程,對學生藝術審美素質和表現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啟發藝術洞察力、開拓視覺思維想象力、感悟藝術表現語言這些階段過程性課題實現的。
2.4 理論知識聯系設計實踐
教師輔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創作方案創作系列環保袋設計,教師將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指導學生完成產品設計;學生在課程中將掌握從前期策劃、中期制作和后期販售這一完整的設計制作流程(如圖1所示)。
3 教學創新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設計與觀念和思維訓練直接關聯的課程每一環節,并據此設計教學模塊:
3.1 個性化指導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外的大量時間由學生自主學習或協作制作方案,課堂上屬于教師理論講解的時間變成了師生一對一深入探討方案的時間,教師成為學生設計創作過程中的深入指導者。因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不僅是在課堂內的研討和交流,課下還開設網上課堂、微信群等方式的線上師生交流平臺,擴展了交流的渠道。
3.2 藝術觀念教學創新
在觀念上,要求學生們在每件作品都有清晰的創作意圖,力求表達一種觀念,拓展作品的內涵;在語言表達方面,讓學生思考盡量去突破現有熟練掌握的媒介、反映當下的某種思想、使作品具有當代性。引導學生關注藝術與公眾的關系,從而使藝術的影響更加深刻。
3.3 材料
傳統課程使用的材料局限于紙面和水粉顏料有限的媒介之上。在本課程設置中,材料在方案中的應用,從傳統的繪畫材料等單純的技術載體轉化為最為直接的表現思想與觀念的媒介:現成品、新媒體、綜合材料等。拓寬同學們使用材料的種類,并鼓勵個性化的表達,強調了藝術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觀念,運用多種媒介和形式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