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2019年首屆“鐵路遺產保護與歷史城鎮治理”學術論壇——暨第十九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頒獎典禮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黑龍江文化和旅游廳、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哈爾濱工業大學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遺產管理學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中俄中東鐵路文化遺產保護創新研究中心協辦,海林市人民政府、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辦。中國故宮博物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政策研究學術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學術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近代建筑保護委員會給予了學術支持。
鐵路的修筑作為工業革命時代快速發展的偉大信號之一,不僅滿足了資本的內在需求,同時也在沿線發揮了除運輸功能以外的重要價值——創造城鎮!隨著物資的空間位移和文明的沖撞交融,凝聚起來的城鎮空間在彰顯其獨特歷史文化現象的同時也在今日深刻影響著居于其中的民眾生活,并成為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質、旅游經濟皆因此而興。橫道河子鎮,因中東鐵路的修筑而生,歷經百年,民風熱情更勝,俄式風貌如故。這一鐵路遺產的保護工作在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以克制的方法開展,充分尊重了鐵路小鎮的歷史韻味和功能特性,也由此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的認可。
在1月10日的《面向未來的伏爾加莊園發展思辨》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們圍繞遺產保護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武廷海教授以“秦始皇陵規畫研究”為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共鳴。
1月11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禮堂,舉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頒獎典禮。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負責的“橫道河子鎮”遺址保護研究項目榮獲了這一殊榮。頒獎儀式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孫澄主持,黑龍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邢愛國、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教授分別致辭。
邢愛國副秘書長在致辭中肯定了多年來省市各級政府、鐵路及文物部門、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專業團隊在橫道河子機車庫、東正教圣母進堂教堂等中東鐵路建筑保護管理工作中的成績。同時,還對給予過項目支持的專家學者們表示感謝,他提出:“名鎮、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等串珠成線,成功地實現了橫道河子鎮鐵路建筑、基礎設施和附屬公共空間的全面保護,使歷史名鎮煥發出當代活力,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典范。橫道河子鎮榮獲本次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體現了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對我省開展特色城鎮建設理念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充分認可。”并邀請與會的嘉賓和專家學者,對黑龍江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清華大學武廷海教授在致辭中提出:橫道河子項目對探索新時代歷史城鎮保護與鄉村振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激勵作用。當前正值規劃體系激烈變革的關鍵時期,小鎮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進一步思考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及其在規劃體系中的地位。武教授建議:“在橫道河子小鎮規劃工作基礎上,將小鎮所在的中東鐵路工業遺產及其沿線城鎮與城市地區,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所在的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個整體,劃定“文化保護紅線”與“文態文化區”,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和規劃體系建設工作,作出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該項目的負責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趙志慶教授向來賓全面、詳細的介紹了“橫道河子鎮”項目。從鐵路小鎮如何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規劃設計院結緣,到“克制”的規劃設計理念;從海峽兩岸、八方的群策群力,到無人機技術在規劃編制中的應用推廣。直至今日小鎮如故的俄式風情和淳樸民風、越發多樣的活動,以及來自世界的關注……,無不體現出團隊對這一項目八年來的堅持和守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域文化專員Richard Engelhardt在致辭中對“橫道河子鎮”獲獎表示祝賀,并評價:“橫道河子鎮是一項規模巨大的修復類項目,在地方政府、教育機構、私營實體、專家和地方居民的通力合作下,極大地提高了歷史小鎮居民的生活質量,并通過尊重地方工業景觀遺產的重要性,實現了歷史保護與現代需求之間的平衡。”最后,Richard Engelhardt向獲獎單位代表頒發了獎牌。
2019年首屆“鐵路遺產保護與歷史陳真治理論壇”的開幕式上,中國建筑學會仲繼壽秘書長在致辭中提出:該獎項的授予不僅僅是對一個設計單位、一個學術機構的肯定,同時也是全世界對我國城鄉規劃、建筑學科的科研與實踐工作的肯定。由于文化基因上的不解之緣,使得哈工大的建筑人、規劃人對鐵路文化遺產更為情有獨鐘、且獨具慧眼,使得橫道河子小鎮的原始風貌與神韻得以完美的恢復與神采再現。秘書長衷心地期待“橫道河子鎮未來應如何繼續前行”的這份思考能延續下去并誠邀同仁繼續為橫道河子鎮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發揮智庫作用。
在隨后進行的四個學術報告環節,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中原大學、高雄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的14位專家學者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在遺產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在晚上的學術沙龍環節,專家們還對現階段國內在遺產保護方面遇到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研究,在分享自己觀點的同時,提出了針對不同問題的解決建議。
本次學術論壇跨越學科、理論和實踐的界限,如政策機制、組織管理、環境整治措施、修繕、改造技術、規劃編制、保護利用意識形態上存在的差異等,針對鐵路遺產保護和歷史城鎮治理問題,進行深入的學術研討,旨在令更多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時代的文化魅力。
(本刊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