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翌
摘要:在當今藝術界的蔚然大觀之下,木刻版畫有著它所獨有的審美價值。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藝術的發展,平面設計給人們帶來的視覺體驗在當代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深刻的視覺體驗能引發觀眾對作品內在精神的思考。當下信息社會中平面設計充斥著人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美的要求越發的提高,同時平面設計對繪畫語言的運用越發廣泛,木刻版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也以其獨特的形式呈現于平面設計中。木刻版畫的構圖、色彩、肌理以及一系列的藝術語言不一而是,它的審美價值對于當代的平面設計的發展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本文將從木刻版畫入手,探討木刻版畫語言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視覺呈現,進而更好地推動平面設計的發展。
關鍵詞:木刻版畫;平面設計;視覺呈現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1-0120-02
1 木刻版畫的發展
版畫的發展總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復制與創作。早期版畫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復制版畫。后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創作版畫。創作版畫能使藝術家更大的發揮自身的藝術創造力,每一刀都是藝術家特色的展現,充分發揮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歐洲早期的印刷品多為圣經故事,在中國版畫接近生活,如民間的年畫等等,日本將版畫的技術推入到專業領域,創造了浮世繪文化,浮世繪文化流入歐洲,影響了如梵高等一系列畫家。
中國的復制版畫有著上干年的悠久歷史,創作版畫則發軔于20世紀30年代,在魯迅先生的提倡下有了大力的發展。中國的創作木刻版畫肇始于二十世紀初,因為其成本低且傳播迅速被藉此作為一種官方宣傳的表現媒介。
2 木刻版畫的藝術語言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呈現與運用
2.1 構圖形式與造型
木刻版畫的創作需要運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后再進行拓印,由于其創作的物質材料的特殊性,使得木刻版畫有著獨特的審美效果和視覺藝術功能。木刻版畫的構圖簡練且不失藝術表達,如中國新興木刻版畫形式,多為表現傳統的革命故事或者肖像,用于宣傳新思想,鼓舞人民的革命士氣。這時期的版畫構圖平穩簡單,敘事性強,在人物肖像方面多采用平視四分三的簡潔構圖,群像則將人物并排或者堆疊,強調了線條的自由性,空間布局的飽滿性和精巧性。人物的造型富有特點,多為年輕的女子或者士兵以及一些偉人,講究挺拔與工整的線條塑造了如毛主席,雷鋒等經典的藝術形象。當代平面設計中可以很經常的見到這樣的復古革命木刻版畫藝術表現形式運用在餐廳的墻面或者宣傳欄,正是借鑒了新興木刻版畫的簡潔緊湊構圖的宣傳效果,同時搭配上流行的網絡標語,例如“吃貨最光榮等等”,掀起了一股復古時尚風,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美感以及很好的宣傳功能。很好的將新興木刻版畫的構圖與造型融入到了平面設計之中。
在國外的一些平面設計中也借鑒了一些木刻版畫的構圖與造型。如在日本的無印良品的海報中便借鑒了日本的浮世繪版畫中的“不對稱”“不全求全”的構圖形式,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輪廓,襯托主題,讓觀者心里與海報進行了無聲的對話,同時也表現了海報的簡潔概括的特點。
2.2 色彩運用
魯迅先生曾說過“木刻研究以黑白為正宗”。木刻版畫以黑白的黑白兩種強烈的色彩語言來表現,黑與白的抽象性是它的巨大魅力之一,是木刻版畫的靈魂與精髓。黑白能夠制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簡潔純粹,有著極強的象征性。木刻版畫家通對黑白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藝術上的審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內在精神世界的體現,木刻是一種黑白對比鮮明的藝術,畫面硬朗,具有強烈的沖擊力,以簡單的技法和手段給人以深刻的震撼,富有超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黑白木刻版畫的藝術性則被充分詮釋,黑白、刀跡、印痕所構成的特殊畫面,使黑白木刻的藝術魅力更加別致。
木刻版畫的黑白色彩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呈現如張藝謀的國際電影海報《一九四二》,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使得人民背并離鄉,外出逃荒,海報用木刻版畫的藝術形式與電影的主題達到完美的契合。海報中一個饑餓的災民用黑白木刻版畫的形式刻畫成一個半人半蟲的抽象的藝術形象,災民被蒙住了眼,張開大嘴猶如乞食,更似吶喊。該形象鮮明的展現了他們的痛苦與掙扎、希冀和憤怒。黑白兩色的強烈對比,強勁有力的線條使海報形象充滿著無限張力,木刻描述的半人半螞蚱形象與斑駁泛舊的文字設計相得益彰,整個海報因為有了木刻元素的注入而更具現實意味,令觀眾透過海報看到了更真實的一九四二。
同樣是電影海報波蘭設計師AdamMaida為著名導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生前最后一部電影《黑暗宇宙》設計的海報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電影《黑暗宇宙》是根據波蘭作家維托爾德·格姆布洛維茨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講述兩個從祖國逃難的年輕人住進了波蘭小鎮的旅館,意外卷入了鎮上詭異離奇的事件之中。這張海報看似粗糙,實際上所有細節都處理得非常完美,雜亂的樹枝運用了木刻的粗糙質感,同時運用了強烈的黑白對比,包括手寫體的大標題、吊在樹枝上那只小鳥、甚至是底部更小的演員表部分。通過對黑白的分布,疏密,位置與空間的關系,構成一種看似簡單的色彩搭配卻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觀眾以遐想的空間。
2.3 肌理與風格的呈現
木刻版畫以刀代筆,以木代紙在板上削刻出形象和畫面,因而木刻的強健之力則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魯迅先生曾把木刻藝術比做一種“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充滿“力之美”的藝術。木刻作品突出輪廓線與表現結構有力,讓點、線、面能夠自然融合,流露出一種蒼勁、豪邁,氣勢恢弘,滲透出一股自然的“力之美”。從本質上說,一組合理刀法的誕生即能代表著一定的情感。
例如版畫大師趙延年曾為魯迅的書籍刻印過黑白版畫插圖,為魯迅筆下國民性的描繪補上了生動深刻的形象。木刻肌理使插圖除了故事性之外更加的具有深刻的繪畫味,其極強的語言符號性以及與平面設計相似的元素——點、線、面、色彩、圖形等,通過對木刻肌理的運用,展現出更加特異的藝術效果。木刻版畫作為一種肌理的藝術,通過在木板上的雕刻紋路的深淺,增加了畫面的結構層次與藝術變化,運用木刻的肌理在平面設計中則更能增加設計的質感與形式感。
3 木刻版畫對當代平面設計的發展與推動
現在社會環境需要版畫藝術,人民的生活被現代社會工業化的產物所包圍。人民更加需要作為精神食量的藝術充斤在人民的周遭,去撫慰人民大眾的心靈,去帶給大眾靈魂凈化的藝術產品。而這對于版畫來說是大好機遇。在平面設計范疇內,木刻版畫的藝術語言可運用于包裝、生活家居、海報、CD專輯封面等領域。
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已有上干年歷史。通過將木刻元素與平面設計專業的設計理念相結合,二者之間的映襯、溝通以及互補,能夠形成木刻版畫的藝術語言與平面設計的視覺語言互通、互融的廣闊的設計空間。使大眾既能夠重新的認識木刻版畫的藝術價值以及更好的享受新的設計帶給人民心靈和情感的撫慰。
4 結語
人所到之處,必有設計。而這些設計的產物前提是為人民所用,同時帶給人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這是設計藝術的魅力所在。設計是藝術、是商品、是經濟,也是一種文化,既要滿足市場的需求,又要有創新突破,既要受到技術上的約束,同時更要呈現出文化的底蘊。版畫的呈現模式以及傳播方式還很單一,大多是舉行版畫展覽或者個別收藏。版畫還是活躍在自己的圈子中,自家創作,自家欣賞。因此,版畫也可“與時俱進”,嘗試著去外拓自己的發展方向,嘗試與其他藝術種類相互融合。發揚藝術的同時使社會大眾的審美鑒賞力得到提高,這也是為社會所做的一點貢獻。通過總結對木刻版畫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呈現,尋找之間的聯系與共通之處,進而將木刻版畫與平面設計更好地結合,為平面設計師提供更多的創作思路,把平面設計推向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譚天.中國美術史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37-256.
[2]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6).
[3]李夏.抗戰時期延安木刻版畫民族特色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1版),2012(9).
[4]李樹聲.怒吼的黃河——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美術[M].江西:江西出版社.
[5]張子康.版畫今日談[M].金城出版社(第一版),2013.
[6]國外版畫引關注,國內版畫孤芳自賞坐失市場[N].廣州日報,2012(9).
[7]陳小林.陳小林教設計[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6).
[8]齊鳳閣.論版畫的當代性,文藝研究,1999(6).
[9]郝平.版畫市場隨想,中國版畫,2003(22).
[10]康劍飛.觀看黑鳥的方式.http://kangjianfei.artron.net/news_detail_26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