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香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強調經濟發展的速度,給各個地方的地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抨擊;另一方面,體驗式旅游的廣泛傳播。民宿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很好的去傳播當地文化特色的一個媒介。加上如今提倡“美麗鄉村”建設,民宿設計便可以很好地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去發展當地經濟。
關鍵詞:民宿;體驗設計;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3-0092-02
眾所周知,在十九大上,我國的新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經濟發展到一定層面的時候,我們的追求就從物質上轉到精神上,所以,民宿作為時代的產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體現主人品味,滿足需求的住所,也是不少人寄情于心的表達方式。民宿以一種新的方式,讓人們體會到生活的層次和質感。通過一處民宿做橋梁,去了解當地的人文,尋找內心深處的寧靜。近距離感受大自然,也可以通過不同風格的民宿體驗,去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在觀賞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境域。
1 民宿的起源與發展
1)“民宿”起源于日本,由于當時日本經濟處于低迷狀態而引起旅游業發展幾乎停滯,政府鼓勵開發農漁山村,可以利用自己閑置住房來接待旅客,從而帶動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我國,最早是20世紀80年代在臺灣發展起來的,像阿里山、溪頭等風景區就以民宿的形式吸引大量的游客至此。在內陸,則是以云南、江浙一帶最先發展起來。隨后帶動各個地方的民宿發展。
2)民宿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現象,更是文化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當今這個大時代背景下,供給側改革、互聯網+、共享經濟等的蓄勢發展,給設計師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多了許多的挑戰。設計師似乎是找到了一條對抗枯燥生活的道路,即使每個行業都有其困境。但新的設計領域無疑帶來了激情與挑戰,由于網絡時代,資源多方共享和一些軟件的開發,相應的民宿發展開始向城市化滲透。越來越多的旅客在出游或者出差時,首選的不再是傳統的商業酒店,而是在一些民宿軟件上進行短租。
3)標準化與商務化。首先是標準化,民宿一般都是與本地(區域)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設計,位于城市的景點、交通點、購物處,比較容易讓旅客接受,民宿里也配有標準的餐廳、洗衣房等設施,容易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商務化。隨著商旅客戶的日趨增加,開始出現一些連鎖民宿品牌,除了提供標準的設備外,會考慮商務人士所需的會議室、投影儀、打印機等設備,讓商業精英們可以在更有情調的環境下辦公,提高工作效率。
2 民宿設計優勢分析
2.1 地域性
不論中外,每個地方地形不同、環境不同、文化不同,所以民宿的建立,應當求同存異,根據特定的人文環境,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借民宿展現當地的文化和特色。如在三亞的民宿,根據地方特色,可以去沖浪、吃當地熱帶水果等。在東北的民宿則可以住炕上,感受大通鋪、看冰雕;多樣性,地域性的不同造就了其多樣性,在信息開放的今天,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交互性,民宿的形式相對于商業酒店模式來說,相對不那么冷漠,十分具有親和力,經營者作為當地人,依據當地的生活經驗提供別樣的住宿體驗,體現民宿的核心價值。例如可以給住客介紹當地特色的景點和外地人都不知道的地道小吃,發一些準確的交通路線等,主動地和客戶溝通,拉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時代性,在當今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加上人工智能、互聯網平臺、共享經濟等的大環境,讓人們的出行住宿有更多的選擇性。民宿,不僅具有傳統酒店的基本功能,而且優于傳統酒店,更人性化,帶動鄉鎮經濟發展,更受歡迎。
2.2 帶動經濟發展
在2020年到來之際,脫貧的壓力著實不小,各政府部門以及老百姓都想方設法的讓生活更加富裕,提高幸福指數。近幾年民宿的發展,是脫貧的一個契機。大多數情況下,那些貧困的村落有很多留守的老人及兒童,生產能力極低,而民宿的出現,可以結合當地特色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不僅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縮小貧富差距,也能讓年輕人返鄉,有更多的時間回歸家庭;另一方面,國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說明:“支持發展共享經濟,鼓勵個人閑置資源有效利用”。其中,就包括民宿出租。可以逐漸提高民宿產業的專業性,而且民宿的發展,讓房地產、建材商、設計師等相關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激發設計師及相關專業工作者的創造性。不僅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減輕就業壓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個人價值,為鄉村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民宿設計問題
3.1 商業化痕跡嚴重
最初開始做民宿的初心,是在心靈上尋得一片靜土,是設計師在某一個層面上的“忠于自我”是想要打造和諧的鄰里關系,是生活在民宿處,可以明顯感受到二十四節氣,感受四季分明,是想要享受慢時光,體驗不同風格的地域文化。但是隨著民宿的不斷發展,商人見有利可圖,連最原始的民宿地都甩不掉開發商。民宿開始走向統一化標準化,甚至品牌化,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初心,發展模式的改變降低了民宿的體驗感。就例如有許多民宿,雖然有地域性,但是從始至終沒有把民宿的交互性做好,使其發展停滯不前。安全問題;就目前的形勢來說,越來越多的民宿是一個全自動化入住的過程,雖然現在多是密碼鎖的形式,看上去十分安全,但是總體上缺乏系統的安全措施,比如防火設備是否齊全,安全通道是否明顯等等,可見安全意識沒能深入人心。
3.2 體制下監管不到位
雖然,民宿越來越受歡迎,各地區也都有相應的政策支持,但是總體還不夠完善,沒有對民宿經營進行明顯的界定,市場的行規、工商部門的監督管理等等都不夠完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投資人的投資,地域特色無法得到更好的保護。配套設施不健全;道路及路標、環境衛生、停車場地、用水用電、通訊網絡等公共設施建設滯后,隱患較多。大部分民宿處于“無監管”狀態,沒有跟治安、消防系統聯網目前我國民宿的發展水平各不相同。臺灣、浙江以及云南是我國民宿發展水平相對高的地方,其他地區發展相對沒有那么穩定。
3.3 地域文化特征弱
民宿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在經濟上的確有很大的提升。但民宿的市場定位模糊,沒有針對青年白領、退休職工等不同的消費群體進行市場細分。這是因為經營者對民宿的深層合義理解的不夠透徹,沒有充分利用好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這樣就很容易失去其地域性,使得干城一面。
4 民宿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營造方式
4.1 加強民宿設計的文化屬性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域性指的是在設計中,結合當地的文化符號,如當地的民間工藝、建筑特色、追求信仰等。文化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地勢地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反之,其建筑形式又體現當地特色,是當地文化的集中表現。傳統的地域文化,強調的是建筑對當地的一個影響,更直觀的表現地域風貌、民俗民風等等。而民宿設計,可以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加上新的元素,應用到民宿設計的材質上、色彩上、陳設上等等。不僅保護了當地的文化特色,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潛移默化的傳承。民宿設計與地域文化,兩者相輔相成,又共同發展。
4.2 建立民宿設計的依據與原則
民宿設計無論規模大小,都應具有精神文化內涵。它是居住文化的基本概念,只有精心設計,具有民俗特色才能更好生存。民宿由于地域性的民俗和設計風格往往面向少數民族市場。因此,住宿要創造自身的魅力,須界定服務對象,堅持其良好的特色和風格和價值。同時,住宿也是區域民俗文化向世界開放的一種獨特方式。由于當地獨特的特點和風俗習慣,游客可以從零距離體驗學習和生活的地方。不同地區的民間文化在繼承和突出區域要素的基礎上展示民宿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
4.3 強化民宿設計的文化保護認知
民宿設計,對環境要求十分高。符合眼下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的大政方針,政府各個政策整頓山、海、林、田、湖、草,好的民宿,是重視基礎的物質設施之后,更加注重精神體驗。精致的當地民宿,相當于當地的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現當地文化特色,給游客帶來好的體驗,從入住的那一刻起,就像是開始了一個對當地文化認知的旅程。所以,想要經營好民宿,給旅客更好的體驗感,經營者會最大限度的還原當地特色,這樣一來,既保護和傳承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環境,還拉動經濟的發展。
4.4 增強民宿設計的長足協同發展
民宿設計有利于設計行業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快速的發展,競爭壓力不言而喻。民宿的發展,給設計及其周邊行業拓寬了道路,減輕了就業壓力,給設計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平臺,讓他們可以靜下心,為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況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各異的魅力,是吸引旅客的一大動因,體驗式旅行就是因為當地的文化體驗,旅客們想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設計師們就會先對這個地方進行深入調研,將當地特色,用不同的設計思路表現在民宿中,旅客才得以更深入感受到地域特色的魅力,得到身心的放松。
5 結語
民宿設計始終以地域文化為載體,在共享經濟的時代,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在創造條件和平臺去傳播地域文化,經營民宿,可以說是一個契機,帶領更多人去了解地域文化。依托民宿的綠色可持續性,打造相關產業的創新和升級。關于民宿的發展,要明白最本質的層面是“生活”,是關于開發者、設計者、居住者、訪問者的真實生活。要始終不忘初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左靖.碧山.10“民宿主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0.
[2]范亞昆.地道風物民宿附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2.
[3]侯玉霞,李欣,吳忠軍.我國民宿研究進展[J].廣西經濟催掃纖部學院學報,2017(04).
[4]張慧敏.共享經濟下“互聯網+民宿”現狀及對策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
[5]統釬.旅游度假區發展規劃[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6:8-9.
[6]張慧敏.共享經濟下“互聯網+民宿”現狀及對策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