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晟薈 張中浩 聞熠
摘要基于PSR模型和相關統計數據,構建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對2010—2016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狀況進行評測,運用GM(1,1)模型對2017—2020年土地生態安全狀況做出預警。結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狀況從2010年的0.355 (重警)上升到2016年的0.671(中警),土地生態安全狀況有所好轉,系統壓力層、系統狀態層以及系統響應層指數均呈上升趨勢。2017—2020年的預警值分別為0.776(中警)、0.875(輕警)、0.987(無警)和1.113(無警),表明未來4年安徽省土地生態狀況將持續好轉。
關鍵詞PSR模型;GM(1,1)模型;土地生態安全;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00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01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土地生態系統是整體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保障其生態安全關系到區域的整體安全,因此對區域土地生態安全的研究顯得意義重大[1]。近年來,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導致土地利用強度不斷增加,使得土地安全問題日益突顯,國家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給予高度關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第六章中指出,要完善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體系,有效防范和降低環境風險,健全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對接近和達到警戒線的區域進行管制。
土地生態安全預警是生態安全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一些研究。從預警模型方面來看,主要有GM(1,1)模型[2]、GM(1,1)無偏模型[3]、BP神經網絡模型[4]、RBF神經網絡模型[5]、情景分析模型[6]、調控分析模型[7];從研究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對生態系統敏感、脆弱的地區,以省、市一級行政單位為基礎[8];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研究土地生態安全的目前狀態,并利用相關模型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改善建議[9]。總體來看,相關理念和技術方法已經成熟。然而,對于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的研究,仍停留在評價土地生態安全的目前狀況,缺乏預警研究。
該研究選取安徽省為研究區域,運用熵權法賦權,得到綜合評價值,以期對現有土體生態安全狀況做出定量、定性的評價,利用GM(1,1)模型對安全趨勢做出合理預測。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1.1.1PSR模型法
壓力-狀態-響應模型(PSR)。此模型于20世紀80年代由國際經濟與發展組織提出,旨在構建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對區域生態安全進行評估[10]。該指標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即壓力系統(P):表征人類對生態系統造成壓力的相關指標;狀態系統(S):表征生態系統目前狀態的相關指標;響應系統(R):表征人類應對生態系統變化所采取行動的相關指標。基于PSR理念和相關論文成果[11-12],選取23個評測指標,構建了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模型(表1)。
1.1.4土地生態安全等級劃分。
依據現有研究成果,將生態安全等級劃分為5個等級,即重警、中警、輕警、預警、無警[13](表2)。
1.2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2011—2016)、安徽省環境保護廳、《國家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部分統計指標通過對相關數值的計算獲得。
2安全預警與分析
依據以上研究方法,采用熵權法計算得到安徽省2010—2016年土地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數,利用GM(1,1)模型計算得到2017—2020年土地生態安全綜合指數預測值。
2.1目標層土地生態安全指數預警及分析
在建立GM(1,1)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數值的計算,對未來4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目標層狀況做出預測(圖1),目標層預測公式為:X(t+1)=2.966 759e0.113t-2.611 504。預測值為0.776 3,0.875 3,0.986 8,1.112 5。表4為該公式的擬合結果,其中P=1(好),C=0.168(好),表明模型精度高,符合要求。自2010年以來,安徽省的土地生態安全狀況一直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從指標層數據分析來看,第一產業占GDP比重、 單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單位耕地農藥使用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均呈下降趨勢;森林覆蓋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農村人均純收入、環保投資占GDP比重、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均呈上升趨勢。綜合來看,負向指標的下降,正項指標的上升,是導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狀況好轉的主要推動力。2010年安徽省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該條例中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責任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切實有效地改善了安徽省的土地生態環境狀況。
2.2壓力層土地生態安全指數預警及分析
在建立GM(1,1)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數值的計算,對未來4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壓力層狀況做出預測(圖2),壓力層預測公式為:X(t+1)=0.160 278e0.239t-0.053 93。預測值為0.260 1、0.341 8、0.449 3、0.590 6。表5為該公式的擬合結果,其中P=1(好),C=0.403(較好),表明模型精度較高,符合要求。自2010年以來,壓力層的安全指數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即2010—2013年為下降時期,2013—2016年為波動上升時期。就下降階段而言,單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從7 647.6 t/hm2增加到7 970.0 t/hm2;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從9 158.17萬t增加到12 022.3萬t,地膜使用量從3.73萬t增加到4.05萬t,這些指標的變動導致該時間段系統壓力增大,從而使得系統壓力評分變低。就上升階段而言,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從2013年的11.79%下降到2016年的10.64%;單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從7 635 t/hm2下降到5 568 t/hm2;單位耕地農藥使用量從281 t/hm2下降到180 t/hm2。這些指標的變動是壓力系統好轉的主要原因。
2.3狀態層土地生態安全指數預警及分析
在建立GM(1,1)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數值的計算,對未來4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狀態層狀態做出預測(圖3),狀態層預測公式為:X(t+1)=2.051 276e-0.072t-1.884 722。預測值為0.249 3、0.268 7、0.289 6、0.312 0。表6為該公式的擬合結果,其中P=0.857(較好),C=0.464(較好),表明模型精度較高,符合要求。自2010年以來,響應層的狀況有所好轉,呈波動上升趨勢。從指標層的數據變動來看,森林覆蓋率穩步上升,7年間上升了1.12%;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的增加,有效調整了產業結構,使農業、工業對于土地壓力進一步減小;農村人均純收入增幅較大,從2010年的6 895.62元/人增長到2016年的15 514.88元/人,說明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發展樂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也使得系統響應層狀態好轉。與此同時,關注城市建成區面積的迅速擴張,城市擴張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人口集聚導致環境污染,工業建筑以及道路系統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土地生態安全。
2.4響應層土地生態安全指數預警及分析
在建立GM(1,1)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數值的計算,對未來4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響應層狀態做出預測(圖4),響應層預測公式為:X(t+1)=2.051 276e0.072t-1.884 722。預測值為0.289 1、0.317 2、0.34 8、 0.381 8。表7為該公式的擬合結果,其中P=0.857(較好),C=0.495(較好),表明模型精度較高,符合要求。自2010年以來,響應層的狀態有所好轉。從指標層來看,環保投資占比穩步上升,從2010年的1.46%上升到2016年的2.04%,說明政府越來越重視區域的環境保護,加大了資金投入和管理力度。其中,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以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呈上升趨勢,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環境狀態,使土地壓力減小。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從2010年的4.3 hm2增加到2016年的21.0 hm2,有效降低了土地生態安全的風險。
3結論與討論
(1)2010—2016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警情分別為重警、重警、中警、中警、中警、輕警、輕警,土地生態狀況好轉。系統壓力層、系統狀態層、系統響應層指數均呈上升趨勢,表明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自2010年實施以來,成效顯著。
(2)利用GM(1,1)模型預測得到2017—2020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預警值指數分別為0.776 3、0.875 3、0.986 8、1.112 5。模型精度檢驗:P=1,C=0.169,表明模型精度高,預測值可信度高。未來4年安徽省土地生態安全狀況朝著無警方向發展,土地生態安全狀況進一步好轉,達到最優情況。
(3)在PSR模型構建中,該領域對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的體系,該研究在指標選取上,舍棄一些不連續的指標,因而指標選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運用合理的插值方法將缺失的數據補齊并加入測評,使得指標體系更具針對性和豐富性。
參考文獻
[1] 吳次芳,徐保根.土地生態學[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27-61.
[2] 嚴超,張安明,吳仕海.基于GM(1,1)模型的土地生態安全動態分析與預測:以安徽省池州市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7(2):103-109.
[3] 范勝龍,楊玉珍,陳訓爭,等.基于PSR和無偏GM(1,1)模型的福建省耕地生態安全評價與預測[J].中國土地科學,2016,30(9):19-27.
[4] MELESSE A M,KRISHNASWAMY J,ZHANG K.Modeling coastal eutrophication at Florida Bay using neural networks[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08,24(S2):190-196.
[5] 徐美,朱翔,劉春臘.基于RBF的湖南省土地生態安全動態預警[J].地理學報,2012,67(10):1411-1422.
[6] 孫云鵬.全球變化背景下遼寧省土地利用生態安全情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4):13150-13153.
[7] 孫鵬,何如海,王其帥,等.合肥市土地生態安全預警及調控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26-30.
[8] FARHAN A R,LIM S.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Seribu Islands,Indonesia[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2,65(3):1-14.
[9] 陳美婷.廣東省土地生態安全預警初步研究[D].廣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
[10] 熊建華,韓書成.基于熵權法和PSR模型的佛山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40(6):160-164.
[11] 謝嗣頻.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無錫市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12] 韓書成,熊建華,李丹.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6,43(2):83-88.
[13] 余文波,蔡海生,張瑩,等.湖北省土地生態安全預警評價及調控[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8(2):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