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俊杰
摘要分析了參與式教學在農業推廣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并探討了注重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問題討論、組織學生參加小組合作項目等參與式教學在農業推廣學課程中的應用方式。實踐表明,這些教學改革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農業推廣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小組合作項目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27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84
農業推廣學是一門研究農業推廣過程中行為變化與組織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該學科屬于農業科學中一門重要的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是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生產實際、農民生活改善以及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知識體系[1]。通過學習農業推廣學課程,能夠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以專業知識為“點”,以廣泛的農業生產經營的多方面因素和需求為“面”,點面結合,科學有效地從實際出發解決具體問題[2]。大部分農業院校開設農業推廣課,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推廣理論、推廣方法,而且要進行推廣方法和推廣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所學知識能適應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需要,通過教學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實施科教興農的戰略措施。但是,隨著課程體制的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時數大幅度減少,因此提高課程及實踐教學質量成為各高等農業院校的一項重要課題[3]。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法,其主要理論依據是合作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它具有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組織形式的合作性、教學氛圍的民主性、教學評價的多維性和教學結果的反思性等特點。其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目標[4]。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并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通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間的信息交流、反饋與互動,使學生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5]。因此,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創新思維。目前,這種教學方法已經被廣大教師應用于各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6-12]。筆者總結了多年來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學經驗,在該課程中引入參與式教學,以期克服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點,提高教學效果。
1參與式教學在農業推廣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已逐漸完備,形成了完善的從中央到地方的5級推廣組織,推廣人員學歷層次得到了較大提升[1]。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逐步顯現,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目前“科研-教學-推廣”三位一體模式已嚴重脫節,農業推廣特別是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實踐出現了亟待解決的各類問題,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及農村的社會穩定。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的學生必須面對這些問題,對于社會總體環境有個心理預期,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方面,必須做到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13]。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生學,很少互動。如果只是這樣一味地進行課程教學,未與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就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最終會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積極思考和互動才能形成良好的氣氛,提高實際教學效果。以前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講臺上“高談闊論”,學生在座位上“獨善其身”,根本談不上互動,連最起碼的聽課都不能保證,這種狀態有學生的原因更有教師的原因,教師也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14]。
互動和群體是非常重要的[15],課堂不是教師的“獨白廳”,僅依靠教師課堂講授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學生的課堂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增加師生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沒有相互的理解和交流就沒有好的教學質量。師生互動不僅是上課提問,還有很多模式和方法的互動形式,而且互動也不僅僅是課堂上的互動,還有課堂之外的互動,比如課間與學生交流課堂情況,學生及時反饋情況以便于及時調整等。此外,還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情景設定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另外,積極鼓勵學生閱讀有關書籍和文獻,通過學習有關知識,一方面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素質;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就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可以通過課堂作業和課程論文等形式鼓勵和督促學生閱讀和涉獵大量有關文獻資料,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2參與式教學在農業推廣學課程中的應用方式
2.1注重案例引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農業推廣學課程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推廣理論部分和推廣實踐部分。理論部分以行為改變理論、溝通理論、系統理論、傳播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以及組織管理學理論為主[1]。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除介紹各個理論本身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掌握這些理論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的指導意義與實際應用。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列舉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分析其中能夠應用的理論以及如何應用該理論指導具體的推廣工作,目的是使學生能初步利用所學知識點來分析實際問題。例如,在講授創新采用率決定因素時,教師可以引用我國雜交水稻成功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案例,讓學生學會根據創新的認知屬性、創新決策的類型、溝通渠道的選擇、社會系統的特征和推廣人員的努力程度等因素來合理提高創新擴散速度與擴散范圍。這樣可以將枯燥的理論與現實事件融于一體,相互支撐,相互印證,使學生樂于學習和接受。該課程實踐部分的內容圍繞我國農業推廣內容與方法、推廣組織與體系建設、推廣人員素質與職責、推廣的環境條件等進行講授。由于這些內容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講授,有更多的生動案例(包括正反面的實例)能夠在相應章節加以舉證和分析,啟發學生結合實際靈活學習。
2.2課堂問題討論,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討論課是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主要問題進行探討,辨明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它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有裨益[2]。實踐表明,討論課在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改善課堂教學氣氛等方面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6]。在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教師講授某一內容時,將其中一部分交給學生討論,教師在學生們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與補充,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對于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在講完某種方法的原理后,讓同學們來討論其優點與不足之處,進而總結出其適用范圍。例如,在講授農業推廣溝通的障礙與策略時,教師只需概括性地分析農業推廣溝通中存在的各種障礙,簡單介紹分析農業推廣溝通的組織策略和農業推廣溝通的技巧,而將授課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組織學生結合自己日常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溝通障礙以及溝通策略、技巧的運用進行廣泛討論,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勇躍提問和質疑,活躍課堂氣氛。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3小組合作項目,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及實踐能力
在每新學年農業推廣學課程的開課伊始,教師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布置學習任務,一般以國內農業推廣體系或其他方面的改革熱點作為話題,組織學生成立討論小組,組員分工查閱資料、準備講稿、制作幻燈片,在規定的討論課時間每小組派一名學生上臺演講,然后由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問和質疑,最后教師根據每個小組準備的認真程度、討論內容、口頭表達以及幻燈片制作質量等綜合打分,同一小組內不同學生按照貢獻大小的排序在成績上有所差別。在討論課上各小組學生精心準備的短片、視頻、圖片和文字等資料內容豐富、表達形式生動,可以激發其他學生積極思維,勇躍提問和質疑,使課堂氣氛更熱烈,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對參與其中的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體現在查閱文獻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等方面[2]。
為了達成良好的教學實施效果,教師編組分工要合理,營造和諧的氣氛。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何依據其自身的獨特性進行恰當分組,是參與式教學中的首要問題[17]。首先,教師通過平時觀察、交流訪談、摸底測試等方式,摸清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品格,再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優化組合。另外,參與式教學的模式應該多樣化,不應只限于分組討論,還可以采取寫研究綜述、演講等活動方式。其次,應當營造良好的參與式課堂氣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在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實現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產生出主動參與的欲望,體驗到參與、合作的快樂[18]。
3結語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強化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改革方向。教學實踐證實,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的實踐性教學訓練[19]。農業推廣學知識原理和推廣技能是農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服務“三農”必須具備的重要知識和能力之一。農業推廣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結合社會現實教學才能發揮指導實踐的功能。因此,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學宗旨并不是要學生記憶很多的理論和原理,而是要培養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理論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20]。增強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功能顯得非常重要。參與式教學立足于課程的知識結構與體系,立足于社會現實,既有對重大現實或理論問題的探討,也有對生活細微問題的關注。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更能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能增加課程的使用價值,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21],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推行教學模式改革,重視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具體通過課堂、課外實踐中的師生互動以及開展專題討論,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等措施的實施,加強對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嘗試,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農業推廣創新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學習熱情以及對“三農”的認識與理解,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啟杰.農業推廣學[M].4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8:1-17.
[2] 傅雪琳.增強《農業推廣學》課程實踐功能的教學改革探索[J].農業教育研究,2010(2):13-15,6.
[3] 顧萬榮,李晶,魏湜.《農業推廣學》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J].農業教育研究,2011(3):35-37.
[4] 鐘有為,黃偉.“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和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25(4):120-124.
[5] 劉一明.參與式教學與大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14(11):76-79.
[6]? 夏春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參與式教學方法新探[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5):110-113.
[7] 董一冰.參與式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3):189-191.
[8] 尹文芬,李余良.參與式教學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與應用[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34(5):82-85.
[9] 郭萍倩,張淑英.參與式教學在高校就業指導課中的應用與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9):120-123.
[10] 楊振平,王海濱,盛衛堅,等.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參與式教學方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0):191-194.
[11] 劉昌華,王瓊,李林.“參與式”教學在市場營銷調研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鄂州大學學報,2016,23(1):75-78,100.
[12] 尹靜.參與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126-129.
[13] 李海波,祖興武,郗洪林,等.基于我國基層農業推廣現狀與問題的《農業推廣學》教學改革[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5,24(3):77-80.
[14] 趙洪亮,劉恩才,侯立白,等.農業院校農業推廣學教學改革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2):207-210.
[15] 楊文秀,趙維峰,鄧大華.農林高職院校農業推廣與農業氣象兩門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98-99.
[16] 王果.問題討論式課堂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8(2):60-62.
[17] 陳愛明.如何進行參與式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0(3):34-35.
[18] 何勇剛.“參與式”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2(10):68-69.
[19] 劉平清,秦剛,李洪兵,等.以“3T”模式構建實踐教學體系[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67-168.
[20] 李佐同,楊克軍,王玉鳳.提高農業推廣學課程教學質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3):86-88.
[21] 諸培新,石曉平,曲福田.完善參與式教學改革[J].江蘇高教,2004(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