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歌謠
摘要通過梳理國內外研究成果,對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內涵進行總結。從驅動因素、融合機制和融合程度3個方面對融合過程進行分析,歸納出融合發展對產業、農戶、生態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最后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指出未來研究應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多學科交叉進行定量和動態分析。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業;產業融合;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F591.99;F3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01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05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螅⒔∪青l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目前在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地區,旅游產業已成為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作為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廣闊耕地面積、眾多農業人口的農業大國,正面臨著向農業強國的轉型,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重要紐帶,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契機[1]。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加強原有產業的發展,還可形成新的產品和業態,實現產業增值,產生“1+1>2”的雙贏效果[2],能更大程度地發揮產業邊際效益,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
國外從19世紀就已經有相關的實踐活動,相比國外,我國起步較晚[3]。2009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要大力推進旅游與農業等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政府的倡導下,我國從21世紀初開始興起相關實踐。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10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但是,各個地區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情況參差不齊,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完善的理論指導。目前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研究還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為了加快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讓科學理論對鄉村地區產業融合實踐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該研究將已有研究按照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內涵、融合發展過程及影響3個方面進行梳理總結,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希望對以后學者們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產業融合研究源于高新技術行業的技術融合,技術是產業融合的基礎條件,其他行業的產業融合研究緊跟其后。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產業融合還沒有統一的表述,但多數學者認為產業融合源于產業之間的原始分工改變,導致產業邊界模糊、消失或者重新界定[4]。旅游業是新世紀的朝陽產業,隨著消費者旅游需求的提升,旅游市場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由于旅游產業關聯性強,在旅游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下,有很多的旅游產業融合現象發生。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是產業融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旅游產業融合中的一個分支,旅游業和農業通過創新提升了彼此的競爭力,改變了固有的競爭合作關系。
同時,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也是農業多功能性的一種體現,在1993年,歐洲農業法律委員會首次使用多功能性農業的概念(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認為多功能農業包括農業活動所創造的所有食品、產品和服務[5]。Gerowitt等[6]提出農業用地具有生產、生態、社會和美學功能,這些功能中的每一種都可以通過創造資源或緩沖資源消耗來增加農場的收入。農業在發揮其多功能性后,可以通過為旅游業提供旅游資源順利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譬如農業勞作場所可以作為游客體驗農業實踐的場所,茂盛生長的農作物可以成為游客觀覽的景點。農業的多功能性是旅游業與農業進行高層次融合與良性互動的基礎,是一個雙贏的戰略[7]。
20世紀80年代,我國臺灣省的“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中提出了“休閑農業”的概念,從1995年起,以“觀光農業”為主題的書籍也不斷出現,促進了農業從傳統生產功能向生態、美學等功能的拓展[8]。歐美國家一般將鄉村旅游與農業的一般結合稱為農業旅游,該領域的研究正在不斷深入,農業旅游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展。Arroyo等[9]通過評估利益相關者對農業旅游要素和類型的認識與定義,將農業旅游的內涵總結為“因為休閑娛樂或學習教育的目的,在農場或其他農業環境中進行的與農業有關的活動”。Thompson等[10]認為Arroyo對農業旅游的解釋不夠全面,認為除了在農場區域進行特定活動可為顧客提供農業旅游體驗外,農業景觀也是游客在農業旅游體驗中的關鍵要素。盡管農業旅游的內涵在不斷變大,但是農業旅游終究只是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中的一種產物[11]。
因為旅游業具有典型的衍生性特點,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產生了很多新業態,譬如鄉村旅游地農產品的復雜加工業屬于第二產業,他們采購的原材料源自本地農特產品,滿足了城市游客購買有包裝、有品牌、有質檢標志的本地土特產品的需求[2],提高了旅游品質。
綜合各種文獻,鄉村旅游和農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可以總結為鄉村地區旅游業與農業在各個環節融合互動,充分利用彼此的資源和市場機會,互相促進發展,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加了產業邊際收益,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12],這里的農業包括傳統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為旅游業開拓了更多的資源,催生出很多新興的業態,如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農家樂”“漁家樂”等,可以使有限的鄉村資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優化配置,有效發揮了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提高農業附加值,拉動鄉村地區的發展,較好地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
2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過程研究
2.1驅動因素研究
政府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重要驅動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政府在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后工業經濟和加快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對旅游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日漸重視,提出了一系列思路和政策[13],加快了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在國外,早在1992年,美國就設立了“農村旅游發展委員會”和“農村旅游發展基金”,在政策上和資金上幫助農村地區旅游業的發展。1998年,法國農會常設委員會設立“農業與旅游接待服務處”,大力宣傳和支持法國農業旅游的發展。其他國家如德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等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比較好的國家,都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14]。農戶需求也是重要的驅動因素,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后,游客可以就地消費農產品,提高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減少農戶對中間商的依賴性,提高了農戶的收益[3],國外也有學者指出提供住宿和休閑服務的農場旅游有助于保持農田經營,給農場主提供經濟利益,促進了鄉村的發展[15]。除了政府推動和農戶需求外,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需求以及加快信息流通的互聯網技術也是重要的驅動因素[16-17]。
2.2融合發展機制研究
大部分學者都是通過對案例的總結,來分析融合機制。與融合機制相關的因素已得到公認,有政府、人才、資金、技術、市場環境、農業資源、對農業多功能的認識、產業融合主體能力、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18-19],但融合機制的具體分析思路差異較大,還未達成共識。陳琳[20]構建了“中心—后向—旁側—前向”的農業旅游發展新模式,對兩大產業的融合做了整體分析。伍婷[21]引進模塊化理論,對農業產業鏈和旅游產業鏈進行解構,形成模塊化下的農業產業鏈和旅游產業鏈,按照模塊整合原理進行融合分析??梢钥闯?,在融合機制的研究方面,未來還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間。
2.3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程度
我國學者從21世紀初開始,對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程度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在前期很多學者采用了投入產出法來分析旅游業與農業的產業關聯度,如李江帆等[22]基于投入產出理論,對廣東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進行定量分析,得出旅游產業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和產業影響力的結論。王琪延等[11]用RAS法編制了北京市投入產出表,通過量化分析旅游業和農業的關聯狀態和關聯度,認為北京旅游業與農業的關聯程度和融合度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在未來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樊愛霞等[23]選取了云南兩個時間段的數據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得出云南旅游與農業的融合正在逐步加深的結論。
最近幾年該領域的實證分析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分析的方法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部分學者開始采用灰色關聯度、向量自回歸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和耦合模型等方法對旅游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進行定量分析。
安徽農業科學2019年
3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3.1對鄉村地區產業發展的影響
在過去,豐富的商業機會促使趨利性的資金和優秀人才都集聚在城市。但是,現在的城市商業已經逐步過剩,而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所催生的新業態又呈現出勃勃生機,從而增加了資金和優秀人才對農村的向往[12]。梁偉軍等[24]通過對國內5個省20個村進行判斷抽樣調查,發現在發展農業旅游后鄉村地區的農業結構有優化趨勢,農戶從傳統的以農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農家樂”、特色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為主。鄉村旅游服務于農業,產生了農業旅游等業態,促進了農業的結構轉型,使農業朝現代化方向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融合發展后,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加了產業邊際收益[2]。在兩者結合比較好的鄉村地區,游客可以先參加果園采摘活動,后到農家風情餐廳就餐,購買當地特色的旅游農產品,晚上還可以住在由農家小院改造的民宿中,充分體驗農村的風土人情。這一模式實現了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很多學者都認為鄉村旅游和農業融合發展可以帶動鄉村地區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互動與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滿足了人們對生態農業和休閑娛樂的需求,提升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還帶動第二產業——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使第一產業擺脫微利、低質,為農村經濟增加了活力[2]。袁中許[25]通過對1993—2010年的序列經驗數據進行模型實證,證實了旅游產業耦合模式對農村第一產業有顯著牽動效應,對第三產業聚集發展的突出促動效應。
3.2對農戶的影響
鄉村旅游與農業產業融合互動,形成城鄉互補和聯動發展,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農村剩余勞動力被有效吸收[3],對拓展農業功能、拉動內需增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6]。農民除了農業收入外,還可以參與更多旅游行業的就業崗位,獲得額外旅游收入。Mcgehee[27]的研究表明在經濟困難時期,如欠收或價格低迷時,接待農場主的游客可能為農戶提供一種替代或補充收入的途徑,農業旅游可以作為補充農業收入來源或風險的應對機制。農業旅游是一種便利的多樣化戰略,因為它不一定要過度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勞動力或設備,許多生產者將多樣化視為增加收入或應對農業技術和投入成本上升的一種方法[28]。同時,鄉村旅游與農業產業融合可以增加新的農產品消費者[29],Thomas-Francois等[30]指出食品供應鏈被認為是推動農業和旅游業聯系的有效模式,該模式拓展了本土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利于農戶收入的提高。
3.3對生態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
來自城市的游客進入鄉村,有助于打破農村封閉的狀態,開闊鄉村人員的視野,可以促進現代文明在農村的傳播。村民通過接待游客,會更加了解市場的需求,會更加重視鄉村的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及綠色食品的生產。通信、文化娛樂設施會更加全面,可以促進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及當地人素質的提高[31]。城市游客深入農村,也會增強城市居民對農村、農業文化等的了解,有利于農耕文化的保護[3]。Mensah等[32]認為居民需求(醫院、飲用水、交通及安全)可以在可持續旅游發展中得到滿足,可以提高農戶家庭的生活質量,對公眾而言,農業旅游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農業,這是非經濟利益的體現。社區和學校是農業旅游農場的常見訪問者,進一步支持了農場產品對于教育公眾的重要性[29]。
4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國內外關于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研究已經取得一些成果,學者們對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所能產生的積極影響已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大部分學者對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內涵的詮釋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研究框架。關于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產業融合形式方面的研究較多,對于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過程、融合發展影響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具體來說,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第一,驅動因素與動態過程變化的研究。現有的研究結論認為,兩者的融合主要受政府、農戶、市場和技術等因素的驅動,但是這些驅動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而且產業融合不是一個靜止狀態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已有文獻較少結合驅動因素來研究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的動態變化,以后的研究建議增加時間因素,以系統論的思想剖析驅動因素與動態過程變化之間的關系。
第二,參與主體的研究。各個參與主體在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學者目前對各個參與主體關注還不夠,尤其是對傳統農戶和新農戶心理感受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譬如農戶在保有土地的情況下發展小規模農業旅游,是否比土地流轉給旅游公司后為其打工在心理上更有公平感。
第三,融合機制的研究。融合機制反映了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內部科學規律,對我國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從宏觀角度來分析兩大產業的融合,將宏觀與微觀視角結合起來分析農業資源與旅游要素融合過程的研究還很少,還難以實現較好的理論指導意義。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建議綜合運用農學、旅游學、產業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從多角度對融合機制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研究。
第四,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所產生影響的量化研究。我國很多學者已經指出了積極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等效應,但現有成果定性研究偏多,缺乏實證檢驗。少有的定量研究所分析的數據多來源于宏觀經濟數據,分析方法也較為單一。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對相關微觀數據的采集,如農戶就業、收入、生活滿意度的變化等。在方法上建議多學科方法交叉應用,加強對該領域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曹雯.鄉村旅游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路徑[J].農村經濟,2015(5):61-65.
[2] 楊振之.城鄉統籌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J].旅游學刊,2011,26(10):10-11.
[3] 張廣海,王新越.“旅游化”概念的提出及其與“新四化”的關系[J].經濟管理,2014(1):110-121.
[4] 馬健.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2(5):78-81.
[5] LOSCH B.Debat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From trade negotiations to development policies by the South[J].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2010,4(3):336-360.
[6] GEROWITT B,BERTKE E,HESPELT S,et al.Towards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weeds as ecological goods?[J].Weed research,2003,43(4):227-235.
[7] 顏醒華,李勇泉.農業與旅游業高層次的融合與良性互動[J].軟科學,2004,18(4):42-45.
[8] 張強,魏福芹.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與探索:基于北京等都市地區先行案例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5):50-54.
[9] ARROYO C G,BARBIERI C,RICH S R.Defining agritour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in Missouri and North Carol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3,37(1):39-47.
[10] THOMPSON M,PRIDEAUX B,MCSHANE C,et al.Tourism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The case of the Atherton Tablelands,Australia[J].Landscape research,2016,41(7):730-743.
[11] 王琪延,徐玲.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研究[J].旅游學刊,2013,28(8):102-110.
[12] 李剛,李雙元.拓寬農業多功能推動農村三產融合[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4):195-197,227.
[13] 楊阿莉.從產業融合視角認識鄉村旅游的優化升級[J].旅游學刊,2011,26(4):9-11.
[14] 王琪延,張家樂.國內外旅游業和農業融合發展研究[J].調研世界,2013(3):61-65.
[15] CHE D.Agritourism and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CAB reviews:Perspectives in agriculture,veterinary science[J].Nutri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7,63(2):1-7.
[16] 王振如,錢靜.北京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8):14-18.
[17] 徐金海,王俊.“互聯網+”時代的旅游產業融合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3):123-129.
[18]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4):3-28.
[19] 祝捷,黃佩佩,蔡雪雄.法國、日本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啟示與借鑒[J].亞太經濟,2017(5):110-114.
[20] 陳琳.基于產業融合的農業旅游新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1] 伍婷.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模型及實證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22] 李江帆,李冠霖,江波.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以廣東為例[J].旅游學刊,2001,16(3):19-25.
[23] 樊愛霞,潘海嵐,王曉琴.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云南旅游產業融合實證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1):128-135.
[24] 梁偉軍,易法海.新農村建設中旅游農業發展的“三農”效應研究:來自全國五?。ㄊ校┺r戶的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2010(4):57-60.
[25] 袁中許.鄉村旅游業與大農業耦合的動力效應及發展趨向[J].旅游學刊,2013,28(5):80-88.
[26] 周镕基.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價值學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2):72-75.
[27] MCGEHEE N G.An agritourism systems model:A Weberia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2):111-124.
[28] FISHER D G.The potential for r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Clarence Valley of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6,37(3):411-424.
[29] TEW C,BARBIERI C.The perceived benefits of agritourism:The providers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1):215-224.
[30] THOMASFRANCOIS K,VON MASSOW M,JOPPE M.Service-oriented,sustainable,local food value chain:A case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7,65:83-96.
[31] MUCHAPONDWA E,STAGE J.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in Botswana,Namibia and South Africa:Is poverty subsiding?[J].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13,37(2):80-89.
[32] MENSAH E A,AMUQUANDOH F E.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tourism:Residents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2010,10(1/2):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