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批判舊傳統教育,掀起鄉村教育改革運動,提出要改造鄉村學校,對教育進行自我實踐,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在當今21世紀,國家政策扶持大力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教師及學校加以補貼,目的也是促進鄉村教育的進步,縮小城鄉差距。語文教育在于教書育人,尤其是鄉村學生,需要更加因地制宜地進行教育。
【關鍵詞】語文;陶行知;鄉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背景
1923年,陶行知和晏陽初等人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推行平民教育。在這個時期,陶行知經常發表文章,批判舊傳統教育,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張,也是這個時期,掀起了一場鄉村教育改革運動。1926年,陶行知起草了《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告書》,下決心“籌集一百萬資金,征集一百萬同志,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提出要改造鄉村學校。并在1927年找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共同創辦南京市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就是曉莊學校。他的三個“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就是在這里誕生,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在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習近平提出要“精準扶貧”,進行鄉村振興戰略,各地的“產業扶貧”“文化扶貧”“資金扶貧”“送教下鄉”活動也是有效的舉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古語之言,陶行知在20世紀初對教育上進行了自己的實踐。
當時的中國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內戰爭不斷,五四運動雖屏除了不少舊制度的習俗,但是仍不夠全面,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他認識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普及教育,用教育來改造現實生活乃至改造中國。而他十分重視教育的工具性,有了生活教育,就能夠隨手獲得知識、學問,他也把生活教育作為衡量教育的標準。他開始研究鄉村教育,當時鄉村教育的觀點是“教富的變窮,窮變得更窮”,是極為不重視鄉村教育的表現,認為讀書還不如務農,陶行知則站在一個新的角度,讓讀書服務務農,為村民提高技術水平、文化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是生活的、實際的、大眾化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強烈的愛國愛民的人,是會著重關注農村教育的,他的鄉村教育思想到現在仍有借鑒之處。
二、新時代我國鄉村教育現狀
正確認識和評價城鄉教育差距及鄉村教育在現今出現的新問題,對現代鄉村青少年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也是解決現今鄉村教育的最根本問題。如何對鄉村教育進行改進和創新,讓每個孩子得到基本的教育和關愛,對鄉村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一)城鄉間教育資源差異大
在教育資源方面,現在鄉村學校在國家的扶持下,新建了校舍,更新了多媒體設施,發放了新的教室桌椅,對于校舍周邊活動環境也有較大改善,建起運動器材和設施,普及義務教育,尤其是普及鄉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現狀的一個進步。鄉村的教育資源相對以前來說,豐富了很多。現在教師也能夠自由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是使用率并不是特別樂觀,老師們比較少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數是在進行公開課的時候使用,多媒體資源難搜尋,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困難多多。
(二)代課老師偏多
在教師質量方面,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多去農村,也希望從事教育行業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就業。為此,教育上有“三支一扶”和“特崗教師”的相關考試應聘制度,每年各地均有招教考試活動,為農村及城鎮教育一線輸入新鮮血液。同時,義務教育階段的鄉村教師均有鄉村補助,以此來吸引剛畢業的大學生帶著自身的新理念、新思想,去支援鄉村教育的發展,國家、城鄉、各校等也盡量留住教師。但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如城鎮,近年來,年輕教師流失率非常高,留下長期任教的少之又少,除了實習或臨時代課教師外,在編教師沒有受過師范教育及正規培訓的也大有人在。同時,多數教師在鄉村經過磨煉后會選擇合適的機會再考去城市教學,因此鄉村的教學質量難以保障,短期內教師的教學水平也難以得到真正的提升。但是代課老師和實習老師剛上班,熱情高,積極性大,也有著關愛孩子的心,是實現“愛人”教育的一個途徑。
(三)鄉村學生家庭教育缺乏
鄉村學生大多自己在家,或接受隔代教育,父母基本上都外出務工,極少在家,學生要么自己住校學習,要么是隔代教育,從小受到的關愛和關心就不夠,性格上容易敏感內向。父母建立起的電話及網絡聯系也非常有限,不能夠直接接觸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呈現兩種極端,過度溺愛或放任不管。家長不在身邊,孩子的日常心情無法體會和安撫,學生使用網絡而沒有管束,反而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尤其是中學生,對親情表達變少,內心卻極度渴望被愛。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在鄉村來說是非常不夠甚至是極度缺 乏的。
三、立足鄉村發展教育
陶行知出身貧苦,對農村的貧蔽有著切身的感受,因此他將自己無私奉獻給了鄉村教育,從鄉村中去找尋教育更廣闊、更實在的出路。我們現在也需要扎根鄉村,了解鄉情,為鄉村教育探索出更多更適應更實際的教育做法。我在教育實習時嘗試過一些教育方法,有適用的,有不適用的,在此總結一些還算成功的做法。
(一)關心生活以愛愛人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扶貧開發等舉措的實施,我國鄉村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外出務工的農民回到家鄉的很多。一方面,農民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增加收入,不用背井離鄉,得到了歸屬感;另一方面,家長在家鄉,在孩子身邊,孩子也能夠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大部分家庭仍在外務工,甚至幾年不回家,家長接觸孩子時間有限,有些農村家長不了解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孩子關心不夠,有時會出現教育偏差。農村孩子受到的家庭關愛相對來說欠缺,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遠在家鄉的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支持。因為不能長期與孩子相伴,孩子的日常喜好、心情起伏都不方便安撫。
這樣一來,孩子的學校教育尤為重要,除去休息時間,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學習,接觸老師、同學的時間最多,因此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在這中間老師角色如何扮演值得思考。陶行知的思想中有“愛人”思想,指的就是師愛,“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對待學生要真正去愛他們,同理他們,用愛來教化。教師要學會發現孩子的細微變化,發現問題不一味地指責,而是弄清楚來龍去脈后再分析事實。教師如果都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為朋友,對孩子的一生將產生極大的正面影響。
(二)一日一測形成習慣
鄉村孩子基礎較為薄弱。在上課時,我著重為其補充基礎知識,在課后也盡量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比如每節課前五分鐘,必定是提問時間,提問內容不限,為學過的所有內容,提問學生盡可能多。一個小的習慣,成為班上學生和我長久的約定,每次上課前五分鐘,必定是他們的復習時間,課上提問我會照顧更多的學生,程度好一些的和稍欠缺些的都會提問到。在課堂上照顧更多的學生,不偏袒任何一個人,是我在剛開學就告訴他們的我的原則。
若有提問不會的,根據情況讓他們選擇改進措施,是找我再復習提問還是罰抄內容,給他們選擇的權利,而不是一味懲罰。通過提問,調動他們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同時不過度苛責,給他們進步的機會。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無法完成任務,就選擇罰抄,這也是熟悉內容加快記憶的過程。不全面否定孩子們的努力,并給他們進一步努力的機會。提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他們加速記憶,養成復習的好習慣。于是每天的下課和晚自習,辦公室都是他們的身影,看著他們認真復習,學生一起比著學習的勁頭,我覺得我的做法是對的。
(三)讀書漂流提升閱讀
通過對鄉村學生和學校實情的了解,他們有興趣和熱情去閱讀更多的書,但是礙于家庭經濟收入不高、學校缺乏配套的讀書場所,這些讀書的愿望往往難以實現,于是我發起讀書漂流活動。所有圖書都從我這里發出去,我自己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捐出來,供他們閱讀。學生如果想要閱讀,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自己捐一本書供大家閱讀,這是資源共享,他們的付出在我這里能夠得到更多的回報;二是要完成每日學習任務,不能因為讀書而不顧學業。
學生們都能夠較好地維持規則,甚至有的書供不應求,需要預定,大家的語文興趣提升了,對語文也更有領悟力。語文是基礎學科,語文閱讀的知識儲備多了,對各科的學習都有幫助。
城市教育體系基本完善,但城鄉的差別不能夠忽視,城市的教育手段并不一定全部適合鄉村教育來實踐,鄉村教育需要更加實際的教育方法。根據現今不斷變化的農村教育情況,探索鄉村語文教育的重心,讓農村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加符合學情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 鄒尚智.陶行知素質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 谷波.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對我國農村教育改革的啟示[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葉檬梓,女,1994年生,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人,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編輯:張曉婧)